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mù√ yín√ sè √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似乎 拟人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新课教学( )分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笼罩(lónɡ lǒnɡ)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 ) 山崩( )( ) 人声( )( ) 若隐( )( )
【答案】
一、lǒnɡ shà yì dǐnɡ
二、潮头 逐渐 顿时 笼罩
三、1.宽阔 2.辽阔 3.平静 4.宁静
四、荡荡 地裂 鼎沸 若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摊、奈”等6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
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前置作业: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我还会把下列词语读给同伴听:
竹筏 脖子 无奈 发愣 凝视 嫌疑 狭窄 段落 漆黑
壮胆 苏醒 小镇 鼻子 犹豫 交换 竖立
我能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我知道了课文讲了------------------------------------------------------。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或让学生说说学校升旗仪式)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想。
4.引入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出示前置作业: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检查、汇报。
1.读生字条中的生字,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快速记住。
2.轮读作业中的生词,交流词语意思。
3.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交流课文内容,以及课文叙述的顺序。
5.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四.集体交流反馈。
1.读生字条中的生字,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2、读作业1中的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分组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内容,及时补充。
5、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完成作业。
6.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六、课堂总结,布置前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
1、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样子?
2、读课文4—11自然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用“——”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语句,讨论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用“~~”画出描写有关我动作、神情的语句,仔细品读一下,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我想说:面店老板————————————————————
这位中国留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5个字,掌握“围拢、漂亮、长虹、荣耀、稀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珍珠形成的资料,以及珍珠的价值。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识记生字词,理解“围拢、荣耀、稀罕”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第一课时
一、情景渲染,导入课题。
出示画面:(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大海边,倾听悦耳的潮声,欣赏美丽的海景。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小组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4、、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具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独立识记生字,理解“率真、憧憬、无拘无束”等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自由说。
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都要在那 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让 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吧。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生字词,认读、识记。
3、联系上下文,理解“憧憬、无拘无束、率真”等词语。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了暑假生活。
第二至四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五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2、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来谈体会,如 “做一回阳光的儿女”“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等都表现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愉快、兴奋、无忧无虑的情感。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可尝试仿照第四节的句式来说一说。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可采取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里读、班内展示读等形式反复练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快乐的假期里,我们更好地亲近大自
然,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搜集并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6
【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
重点解决:洋溢、喧闹、训斥、叱责、隆冬、瑟瑟、冷酷
4.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正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2):写村子里的花园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第二段(3-6):写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隆冬。
第三段(7-11):写孩子们的进出使花园又一次变化,后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拆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感到无比幸福。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思考: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抄写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效、淮、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辱,读(rǔ)不要读成(lǔ)。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沈”为翘舌音, “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 麻烦 胸怀 屈辱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清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四字词语
生读。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结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你来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
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严sù( ) 清xī( )
zàn( )叹 xiōnɡ( )怀
屈rǔ ( ) 疑huò( )
二、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引起事故;闹事。)
B.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振作)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中国巡警面对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的现象,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____(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
2.大家只能_____(A.劝告 B.劝慰 C.安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______(A.解救 B.拯救 C.解脱)出来呢?
【答案】
一、肃 晰 赞 胸 辱 惑
二、C
三、
1.C
2.B
3.B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麻雀)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新课教学( )分钟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通、熟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本的内容。】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掉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设计意图:总结段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
“煞、奈”是上下结构; “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扎煞(shā sā) 搏斗 (bó bé)
嗅到(xiù xòu) 拯救(zhěnɡ zěnɡ)
二、读拼音写汉字。
身(qū)______ (bó)________斗 牙________(chǐ)
(pánɡ)____大 (yòu)________儿 无可(nài)_______何
三、选词填空,组成词语。
撕 嘶 搏 博
( )咬 ( )开 拼( )( )士
四、回答问题。
1.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把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麻雀战胜了“大”猎狗一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一、shā bó xiù zhěnɡ
二、躯 搏 齿 庞 幼 奈
三、嘶 撕 搏 博
四、
1.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
2.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伐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鸟儿与树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儿与树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请读题目《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鸟和大树是 ,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__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后却发现_________,她四处寻找,她问了____、____和______,发现树已经________________,于是鸟儿__________ 。
三、学习字词
1.小组学习生字 “融”“剩”“伐”“煤”,小组汇报
2.指导书写“伐”字
四、深入课文,体会友情
1.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大树和鸟儿是一对怎样的'朋友?
(1)从哪里看出他们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好朋友?
鸟儿给树唱歌,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早上、晚上、春天、难过、孤独……)
(ppt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 听着鸟儿唱。生读)
(2)鸟儿天天飞来给大树唱歌,从不间断。那么大树呢?它又是怎么做的?
(3)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指导朗读)
2.文章主要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有几次对话?
写了鸟儿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之间的四次对话。分小组读一读。
3.同桌角色扮演读一读第一组对话,说一说鸟儿和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树与鸟儿要分开了,它们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难过、依依不舍)
(2)明年春天请你回来,从这个请字,你能感受到树是怎样的语气?
树多么舍不得鸟儿啊,多希望鸟儿还能回来给他唱歌。树的语气充满了请求与期盼,读出树的请求与期盼。
(3)鸟儿许下了承诺,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从“一定”可以看出鸟儿非常的…
(坚定、肯定)
(4)同桌之间再互相读读,看能不能比第一次读的更好。(男女生读,全班读)
4.小练笔。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被大树与鸟儿之间深厚的友谊所感动。你有什么想对这对好朋友说的吗?写下来。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鸟儿有没有遵守她与树之间的约定呢?鸟儿为了去年的承诺,她一路飞回来了。她飞过了……(高原、雪山、草地…)
(3)为了遵守诺言,她飞回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她是一只信守诺言的鸟儿) 再读一读第5自然段。
五、结语
同学们,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友情让人非常感动,那故事的结尾是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
1、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3、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4、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2、什么是因材施教?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12 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 “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宗”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片)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9.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中心句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布置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上“√”。
躯干(qū qǔ) 一丈(zhànɡ zhǎnɡ ) 劈柴 (pī pì) 血液(yuè yè )
二、辨字组词。
肌( ) 液( ) 宗( )
饥( ) 夜( ) 崇( )
三、我知道。
1.“微”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 )和( )都含有该部首。
2.“丈”字共( )笔,第二笔是( )。
3. “肌” 是( )结构的字,右边部分换一换,可以变成( ) 字。
【答案】
一、qū√ zhànɡ √ pī √ yè√
二、肌肤 饥饿 血液 黑夜 祖宗 崇高
三、
1. 彳 行 很
2.三 丿
3.左右 肤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2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塞、秦、征”
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补诗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 ) 将(jiānɡ jiànɡ)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 教(jiāo jiào )课
二、填空。
1.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
2.“阴山”指今天的( )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这首诗中的( )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4.《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图。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huán hái jiànɡ jiānɡ jiào jiāo
二、
1. 李广 汉 飞将军
2. 内蒙古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唐 冷月照边关的苍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争,人民安居乐业。
三、
1.A
2.C
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对边塞战士的同情,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充分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通过资料拓展,对《本草纲目》有一定的了解,更深层次的让学生感受李时珍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为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李时珍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感知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老师简介李时珍
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引导写好“珍、宿”
4、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解决刚才的问题。
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破败、断垣残壁、行囊、呃逆、涎滑、无涎”等词语,学生读准字音,说说自己对词的理解。
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外出察访—夜宿山寺—寺中谈苦—连夜记录
三、再读课文
1、 学生再次读文,从文中找到一句能体现全文的句子。(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能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就更好了。(生读文)
2、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特点读出他们的艰辛。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厚厚的蜘蛛网。”
对比感悟: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旧的古寺。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
学生交流,师点拨:(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指读第4小节
引导理解环境的苦:理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3、 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前面课文,找原因。引出:
“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哪个好,为什么?联系生活用“一心”说句话。“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4、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鸟儿都飞回到树林中,他们怎样?引导读句子,读出他们的焦急心情。
小结:原来,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
5、你认为当时李时珍在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引导从“就”字,你读出“随便、毫不犹豫”)
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他吃的是一点点苦吗?从中你看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自学课文,思考: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下节课交流。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夜宿古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上册教案11-1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3
(经典)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12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2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4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3-28
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