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品读感悟法,谈话启发法
学习训练法:有感情地朗读,从重点语句中去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交流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提琴曲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奏鸣曲》,请同学们欣赏。
多么优美的小提琴曲啊,同学们,今天我们都是这首曲子的听众,在动听的旋律中,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惟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惟一的听众?这个听众是谁?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带拼音的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互读,找出答案。
3、再读课文,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
(“我”开始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沮丧灰心极了。最后我充满自信,拉出了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曲。)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那些地方感动了你,画出有关语句,品读,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
(1)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联系1:老人是怎么发现我的尴尬?
“我的尴尬和不自信原因有是什么?课文那些内容进行交代?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她为什么那么说?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请你读读看。
这时,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慈祥,关心年轻人)的.老妇人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老人的用意是什么?(鼓励我持之以恒地练琴)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
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一样的韵味
联系2: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产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3)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有没有更深的认识了?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懂得教育方法,真诚无私地鼓励年轻人等)
联系3: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
引导学生朗读第八自然段前半部分的描写,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我”的一系列变化来自于老人真诚的关怀和鼓励
(4)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一处转述句: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改为直述句
从这句话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5)抓住老人神态描写体会
“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我”的关心。
读一读,想一想,从那平静的眼神里,你看出了老人怎样的内心?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你能得到什么力量?
(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作者看来,那眼睛,就像深深的潭水。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唯一的听众说吗?
2、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写下你的感悟
3、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五、自学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掌握“既..又..”的句式,并能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4.懂得生活中要善于分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识字,读准多音字“当”。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鸡妈妈的图片:这是谁呀?大家跟鸡妈妈打招呼。
2.师:鸡妈妈有许多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风餐露宿,它建造了一所新房子。我们来参观一下吧!(出示图片)
师:瞧,这就是鸡妈妈的新房子,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新房子里。(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谁的新房子。(指名读课题)谁再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鸡妈妈的什么。(指名读)看来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读法,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也不同了,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3.《鸡妈妈的新房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73页,仔细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评价。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读得真好,鸡妈妈也来欢迎我们啦!我们再观察一下鸡妈妈的新房子,你感觉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2.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描写了鸡妈妈的新房子。课件出示: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师:新房子很漂亮,我们刚才用眼睛看到了。那你知道牢固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鸡妈妈的新房子很坚固,很结实,不会受到刮大风下大雨的影响,鸡宝宝们呆在里面安全极了。
师:谁能用朗读夸夸鸡妈妈的`新房子。指名朗读:你读出了新房子的漂亮和牢固,看来你很喜欢鸡妈妈的新房子。
师:这里用上“既?又?”把新房子的两个不同的特点连起来,你也能用这样“既?又?”来说一句话吗?
(二)学习2-3段
1.住在这么漂亮坚固的新房子里,鸡妈妈一家一定幸福极了。可是有小动物却来给鸡妈妈提意见了!谁来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交流反馈:板书鹅大哥狐狸
2.两个人都建议鸡妈妈开窗,那到底谁的意见该听呢?我们先来看看鹅大哥的意见。指名先读,你们觉得鹅大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有礼貌、热情、好心、诚心诚意)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
3.听了鹅大哥提的意见,鸡妈妈的态度怎么样?出示: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你们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
4.那鹅大哥的意见到底好不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
师:你什么时候也有这样又闷又热的感觉呢?(挤的公交车,夏天下雷雨之前,夏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把窗帘拉上了,又关门、关窗时)
师:是呀,整天生活在这样又闷又热的环境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怪不得鸡娃娃都生病了。还好,鸡妈妈听了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
师:小朋友,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呢?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奶奶来到公园里散步,微风吹拂,路边的花儿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耳边欢唱,我们闻一闻周围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清新。
5.师:小朋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鹅大哥让鸡妈妈开窗,是为了让房子空气流通,让清新的空气进来,才使鸡娃娃的病好了。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一家的,是真心为鸡妈妈好的,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6.鸡妈妈听了鹅大哥善意的意见,开了窗,鸡娃娃的病都好了,这个时候你猜猜鸡妈妈会怎么想呢?(要是早一点听鹅大哥的话,我的娃娃就不会生病了,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嗯,课文里也是这么写的。——出示: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4-6段
1.我们再来看看狐狸的建议。指名读。
2.听了狐狸的建议,鸡妈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出示: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指导朗读。
3.通过上次的事情,鸡妈妈明白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可是这次,它听从狐狸的意见,结果怎么样?(少了一只鸡娃娃)鸡娃娃哪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指名读,出示: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明白了,自己上了狐狸的当。认识多音字“当”。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狐狸干坏事的证据。原来狐狸让鸡妈妈把窗开得大大的,为的是??(偷鸡)多狡猾的狐狸呀!指导读狐狸的建议,教师点评(别有用心、不怀好意、诡计多端)
4.是啊,狐狸给鸡妈妈提建议是为了方便自己偷鸡娃娃,对鸡妈妈来说,这种建议是不怀好意的,是恶意的。板书:恶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故事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你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呢?
2.师:鸡妈妈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3.课文学完了,我相信学生们的收获一定很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善意的和恶意的意见。对于善意的意见,我们要多听,对恶意的意见,我们要多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板书设计:
鹅大哥狐狸善意恶意
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灶的用处,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之意。
3、进步学会使用问号和叹号。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煮、婆、饿、揭、锅、忘”6个生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知道表示惊讶或其他感情强烈的句子一般使用感叹号,并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里烧饭做菜都用的是什么?可你们知道吗?不用煤气、煤炉、柴火也能烧饭做菜。不信,我们学了(23.太阳公公煮面条),就会知道了。
(2)出示课题:23.太阳公公煮面条。齐读课题。
(3)教学“煮”。
①指名拼读,分析字形。
②齐读。
③口头组词。
④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口述目标。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是用什么来煮面条的?
(2)口述本节课目标。(见(一)教学目标)
3、再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自学四个生字:“婆、饿、揭、锅、忘”。
(2)字形难点:婆,上下结构,“女”的一横要写得长些,要注意摆好位置。
锅,左右结构,右下是“内”,不是“内”,要注意区别。
读音难点:“锅”是三拼音guo;,中间的介音“u”,不要漏掉。
用换偏旁记:锅(窝-穴+ =锅)揭(喝-口+扌=揭)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字形);口头扩词。
(4)星期天,玲玲到外婆家去玩,这天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天气称得上晴朗?
课文写玲玲到外婆家去玩,为什么要写天气暗朗?
(5)外婆为什么让玲玲和邻居小朋友去玩,而不陪地,说明外婆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忙着收麦子)
(6)读第1自然段。
(7)指名读第2自然段。
为什么玲玲会认为外婆忘了做饭?(锅于里空空的,外婆要收麦子,很忙。)
(8)出示句子“呀,外婆忘了做饭!”
①“!”这个标点符号叫感叹号。
②为什么这一句开头用一个“呀”字,最后还用感叹号?
③师:表示惊讶或感情强烈的句于用感叹号。
④指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9)用惊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卡片。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锅”。
5、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煮、婆、饿、揭、锅、忘”。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知道太阳灶的样于、好处。
2、理解“更”的用法,及“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比一比组词
着( ) 波( ) 饿( ) 锅( )
煮( ) 婆( ) 鹅( ) 窝( )
(2)读课文1、2自然段。
2、细读课文,学习3——9自然段。
(1)自学8个生字。(字形难点:碗,不要写成“”。蛋:上面是“”。)
(2)外婆真的忘了做饭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正在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热气腾腾”是什么意思?
(3)刚才玲玲明明见锅里是空的,怎么会烧出面条和荷包蛋呢?这让玲玲感到很奇怪。(同桌分角色渎4—7自然段,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
(4)玲玲对外婆手里端着的鸡蛋面是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奇怪,现在外婆告诉她这面是太阳公公煮的,她就更奇怪了。
①比较句子:玲玲觉得很奇怪。
玲玲觉得更奇怪了。
a.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b.“更”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用“更”说说话。
(5)到底是谁煮的面条呢,玲玲来到后院,看到什么呢?指名读8、9两自然段。
(6)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或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
(7)课文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课文。写太阳灶样子的句子用“—”,写太阳灶作用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太阳灶能烧饭、烧莱呢,用“( )”标出,分别读有关句子。
出示填空
a.太阳灶远看像( ),朝着( )倒放在空地上,( )放着一只小锅于。近看那伞面是( )小镜子拼成的。
b.太阳灶能把( )聚集到锅底,用太阳灶烧饭做菜,( )。
(8)连读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恪⒆饔谩?/P>
(可以看板书、投影片说)。
3、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碗、蛋。
4、作业
(1)抄写生字(端、碗、蛋、撑、柄、银、拼、灶)。
(2)朗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作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叹号。
3、正确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mian tiao、wai po、guo gai、he bao dan、tai yang zao
( ) ( ) ( ) ( ) ( )
(2)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标点的用法。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句话用“!”,哪几句话用“?”。
(2)自己读读带“!”和“?”的句子,想想怎么读才对。
(3)指名读,评议,齐读。
(4)朗读全文。
(5)完成课后第四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3、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用处。
(1)四人小组说。
(2)指名说,评议。
(3)自由说。
4、小结: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造出了太阳灶,为人们烧饭做莱。人们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来吗?(如用潮汐、风力、水力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
5、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从小要学好文化,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利用大
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为建设祖国出力。
6、作业。
(1)完成作业本5、6题。
(2)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
2、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游长城》。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3、师激情介绍长城,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娃娃,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可以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自由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5、手势表示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7、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8、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9、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第1节。
2、指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通过相关词语了解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长城。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课后习题二,回去自己收集资料。
六、板书设计。
1、游长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聆听《春雨濛濛的下》、《雨滴》,感受音乐描述雨天的情景,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2、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和《下雨了》,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够用自制的乐器表现下雨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活泼的声音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以自身地感受表现歌曲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聆听《春雨濛濛的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感受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
2、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
教学难点:通过综合活动启发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欣赏歌曲《春雨濛濛的下》。
1、联系自己的真实体验,谈对雨天感受。
2、初听,感受音乐描述雨天的情景,体验大自然的美。
3、听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表达情景。
体验感受:学习歌曲《小雨沙沙》
1、猜迷导入
师:还想不想动脑筋啊?(想)好,那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吧,听好了,打一个自然现象: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思考:谁听到过下小雨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一听。 师:呐!我有2个马夹袋,你们仔细听,哪个象下小雨沙沙的声音。是、这是第一个,这是第二个。觉得第一个象还是第二个?(学生回答)同意第一个的举手,同意第二个的举手。其实,你要说它象小雨的声音也可以,为什么呢?小雨落在窗户上的声音怎么样?(比较大),对了,但是小雨在下的过程中声音比较小。
师:谁愿意告诉我春天里的小雨给你们什么感觉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我这里啊,有一条节奏:xx x xx xx x-根据你对小雨的感觉用这个节奏来说一句有关小雨的话,行吗?(学生创编)
2、学习歌词
提问:a.歌曲听完了,歌中有谁?(种子)种子说了什么呢?
b.种子为什么喜欢小雨?
c.如果没有小雨行吗?为什么?
集体朗读歌词:
3、听音乐学唱歌曲并表演
跟琴演唱歌曲
师:啊。雨水真甜呢,种子长大了。小朋友喜欢这首歌吗?(喜欢)那请小朋友坐到位置上,和种子一起很有感情的唱一遍吧。
歌曲处理:
师:雨的声音有大有小,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小雨)小雨是细细的,我们应该唱的怎样?(轻轻的)种子喝着甜甜的雨水高兴吗?它说话的声音会怎样?那我们怎么唱才能唱出种子很高兴呀?
创遍歌词
小组汇报演出:请各小组学生把自己新编的歌曲唱一唱,并进行歌表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下雨了》,体会孩子们天真、质朴的情感。感受简介、动听、易唱,旋律带有鲜明的日本民歌风格。
2、欣赏钢琴曲《b小调“雨滴”前奏曲》,感受作者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下雨了》,体会孩子们天真、质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歌曲《小雨沙沙》。
二、激情导入:欣赏钢琴曲《b小调“雨滴”前奏曲》
1、 作者、作品简介。
2、 初听,谈感受体会。
3、 再听,进一步感受体会,用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体验:学习歌曲《下雨了》。
1、 歌曲简介。
2、 听歌曲,谈感受。
3、 学习歌词。
4、 用听唱法学习歌词。
四、歌表演。
1、 学习简单的日本舞蹈动作。
2、 根据学习的舞蹈动作,自己即兴创编。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法:
(略)
四:课时安排
课时五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学生活动:
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
导读提示: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
(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
(2):写作特点体会: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
(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后思考题:
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2:两位病人从窗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哪是虚景哪是实景?
语文教案 篇7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6个板块内容。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一组动宾结构的短语,描写了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朗朗上口,有韵律感。
“字词句运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同音字辨析,让学生在运用中明晰同音字不同的意思和用法;第二部分让学生体会关联词“一边……一边……”的用法,并学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写话”以学生喜欢的玩具为主题,写一写玩具的样子和好玩之处,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展示台”呈现了积累词句的三个角度:有词语,有成语,还有名言警句,旨在提醒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积累词句。两处小泡泡提示学生要多积累词句,积累的好词佳句可以分享。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儿童垂钓时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天真的童趣。
“我爱阅读”安排了《王二小》,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抗战小英雄王二小和敌人斗智斗勇而英勇献身的故事。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识字加油站
1.认识“弹、钢”等ll个生字。
2.发现“动词+名词”的构词特点,并拓展练说。
本板块列举的9个短语,描述的都是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课外活动,学生一读就瞳,无需单独讲解孤立的字义。可联系生活,讲读词语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从中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生字。
本板块要认的字中,“钢、琴、捏、环、滑”由于受方言的干扰,学生不容易读准,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本板块的词语构成比较有特色,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体会其构词特点。然后联系学生生活,拓展其他类似构词特点的词语,如“折纸飞机、踢毽子、练书法、做航模”。
字词句运用
1.正确辨析“园”“圆”等4组同音字。
2.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练习说句子。
第一部分选取了4组同音字进行比较辨析和运用。对学生来说,同音字容易混淆,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汉字同音不同义的特点,在实践运用中减少错别字。如辨析“带、戴”这一组同音字时,可以先出示两个字的不同意思:“带”表示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或像带子的长条物,也有随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指把某样物件加在头、面、颈、手等处,也有推崇和拥护的意思。在理解词语意思后,补充词语,如“带行李、带干粮”“穿戴、戴红领巾、戴眼镜”,把上述词语中的“带、戴”用括号代替,请学生选用,并说明理由。在语境中让学牛辨析同音字的不同含义。
第二部分呈现的3句话都有关联词“一边……一边……”。教学中先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了解“一边……一边……”可以用作表示同时发生的两件事,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句子。如果学生表达有困难,可以一些内容,比如:“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小猴子一边晒太阳,一边……”,打开学生的思路。
写话
先说后写,写出玩具的样子和好玩在哪里,表达对玩具的喜爱之情。
这个话题贴近儿童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以引导学生从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的样子,再说说玩具是怎么玩的。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玩具,如“雪白”“长长的”“胖乎乎”。在写话之前,可以写话的范例,引导学生写话时注意“段前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等格式要求。
写话示例.
展示台
能从不同角度积累好词佳句,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习惯。展示台以不同角度了词句积累的范例,可先让学生读一读,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积累词句:明白积累的词句可以从课文中找寻,也可以从课外书中摘录;可以积累两个字的词语,也可以积累四字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可以分类别积累名词、描写同一内容的形容词、名言警句等。
在学生交流积累的词句后,可请学生自主制作积累的卡片并进行展示,在交流中逐步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一个小孩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全诗形神兼备地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正确。要注意读准“纶”字的读音l已n,后鼻音“蓬、映、惊、应”,多音字“得、应”。学生如果提问一些不懂的词句,教师可相机给出恰当的解释。如“蓬头”是指头发乱得像蓬草,形容小孩的样子可爱;“稚子”指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纶”是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指钓鱼;“借问”的意思是打听问路。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我爱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抗战小英雄王二小和敌人斗智斗勇而英勇献身的故事。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围绕一些不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如“儿童团员、扫荡、敌人、八路军”,也可以围绕课外观看的影片《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交流自己阅读这课文后的感受或者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学生如果有兴趣,教师也可以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给学生听一听,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