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对对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极富感染力的语境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6个字。
2、借助拼音和插图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关于大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两课时(1.5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对对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对子歌。
2、展示图片。(出示大自然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画面的景色。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对话平台
自学(读文正音,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对子,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交流识字情况。
识字(竞赛识字,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1、出示生字词:认识哪个读哪个?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游戏识字:开展“识字秘诀”交流会,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检查识字:
(1)开火车识字——将13个生字打乱顺序,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开火车读生字。
(2)摆长龙识字——学生按教师出示的拼音顺序把字卡摆成长龙。(也可摆成其他图案,如问号、感叹号、S形等)
(3)帮生字找家——分别找出带“雨”“虫”“木”字旁的字。
(4)猜字谜-——多字少一半()夕;十日十日(朝);王二小,白又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碧)
(利用学生已有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识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朗读(师生互动读文,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
1、读文,引导发现课文的特殊呈现方式。
2、师生交叉读文、拍手练读、分组竞赛读文。
练习(拓展延伸,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请你学着文中的样子,也出几个对子让小伙伴对一对,实在对不上你可以帮助他。
写字(分散写字任务,提高书写质量)
重点指导“和、语、千‘
第二课时(或半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出示大自然的画面: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描绘一下吗/说完后把词语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绘画(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增强理解语言能力)
1、在文中挑选一个或几个喜欢的词语,写在纸上,自己配上画面。
2、拿出自己的作品在组内交流,大家互相评议,猜猜他画的是哪些词语。
练习(游戏识字进一步巩固识字,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挑字卡找朋友:
翘舌音朋友——我是翘舌音“朝”,我的朋友在哪里?
结构朋友——我是“秀”,我有上下两层楼,我的朋友在哪里?
偏旁部首朋友——我是昆虫小蜜蜂,我的朋友遍天下。
反义词朋友——我是“朝”,是一天的开始,我的朋友在哪里?
2、“火眼金睛”:儿歌中哪些字是今天学的?看谁找得多?
红脸儿朝阳出东方,专给小朋友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花儿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树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3、“金话筒”:任意选择书中的词语说几句话,看谁用得多,句子说得美。
写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会汉字的结构之美)
1、认读“李、秀、香”,学生观察描红: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发现问题相机引导,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颜色鲜艳。
和风细雨;原指温和的风细小的雨。现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也说山明水秀。
相关链接:对子歌(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婉转、磕牙、撩动”词语;积累“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等词语。
2、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教学难点:
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教学流程:
一、初识维也纳
1、配乐欣赏维也纳的风情。
2、板书课题:维也纳
二、走近维也纳
1、导入质疑;
2、初读课文;
3、解决疑难字词。
三、感受维也纳
1、抓“随时随地”一词,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
2、重点引导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声音写★,选择两种声音写★ ★ ,选择三种声音写★ ★ ★ )
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使“免费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第四板块:享受维也纳
四、激情引读
1、小结引读,升华感情;
2、引读:
2、总结全文,补充课题(板书:生活圆舞曲)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在练笔时进一步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也添上诗一般的色彩。
【教材分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山里朋友”的特点感受作者探访山中的“朋友”是的心情,揣摩与“朋友”互诉心声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疏通生字词,摘录好词好句;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一、重温课文,走入新课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1、齐读标题,重读“访友”。
2、重温课文内容,作者访了哪些“朋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感知那如诗如画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精彩句、段。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法迁移,训练读写。
反复诵读以上句子,仿照你最喜欢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写写你所熟知的景物。
1、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把此段改成小诗一首: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2、仿写: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
你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课文,课外延伸
1、在读课题,说说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7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1-13
小学语文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