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江苏南京 赵红 朱重林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两遍。
②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读下面的词语: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②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a.“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b.“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③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a.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b.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④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②替那个陌生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借助多媒体演出沙漠的风沙地貌,你想了解这些光怪陆离的沙漠奇观吗?你想探索他们的缘由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体验
学生观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回答作简评
3、初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交流、讨论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的.知识来说明)
5、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
6、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把文中现象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简评。
三、心智启发:(教师根据学生实情做激励性评价)
1、什么道理?
2、你能不能根据你身边所发生的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一定能战胜迷信。
3、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你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神奇,壮观的幻景吗?
四、阅读体验(谈收获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象声词使表达更具体生动。
2、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体会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复述课文。
3、品读原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品读原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播放音乐《猴哥》
师:刚刚播放的音乐赞扬的是谁?生回答:孙悟空。
提问:说说你对他的印象。生回答:……
师:孙悟空有很多经典的动作和语言,谁能来表演他的动作或语言。
生表演孙悟空的动作和语言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看视频,听猴哥的音乐,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课堂,并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孙悟空的经典动作和语言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看学生对孙悟空了解多少,三是为了解孙悟空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复述课文做铺垫。)
一、课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三借芭蕉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
4、教师相机板书:怎样借?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看到课题质疑,一是看学生通过课题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懂之处,二是学生提出问题让课堂学习有了方向性,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能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视野也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检查预习
1、三借芭蕉扇,扇还有一个读音。
指名读:铁扇公主举起芭蕉扇,朝孙悟空一扇,扇起一阵狂风,把孙悟空刮到天上去了。
2、提问:读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3、生回答:扇字做名词读扇shan,做动作时读扇shan。
4、师:这篇课文很有趣,语言很有特色,比如课文里很多地方都用了拟声词。
课件出示:前面有一座大山,燃着大火。
前面有一座大山,呼呼地燃着大火。
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提问: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火很大,句子更生动形象。)
出示另外两句带拟声词的句子,指名读。
B、铁扇公主没留神,咕噜咕噜把孙悟空也喝到肚子里去了。(吞的声音)
C、天空起了乌云,沙沙地下起雨来,好凉快哟(轻轻地读)
5、你会用拟声词说话吗?
6、学生用拟声词造句
(设计意图:扇字的读音检查是让学生知道扇的两种不同的读音,在作动词时读第四声,在作名词时读第一声。而且扇字在课文里出现了很多次,检查能让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拟声词的检查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象声词使表达更具体。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把拟声词装在心里,灵动起来,培养他们对拟声词的敏感度和会自如地使用。)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扇的读音清楚了,拟声词的作用明白了,现在就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快速地浏览课文并完成桌上的学习单。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填写。
自主学习一:
三借芭蕉扇
怎样借
结果
一借(3-5)段
彬彬有礼借
被扇飞
二借(6-15)段
变作小虫逼
借假扇
三借(16-21)段
巧施妙计骗
得真扇
师相机附板书:礼 被扇跑
逼 借假扇
骗 得真扇
师小结:你们看,这就是文章的层次,瞧,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们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设计学习单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既让学生感到新颖,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培养了学生快速扑捉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四、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师:了不起的你们平常阅读写人的文章时,会用什么方法来体会人物形象?
生回答:
1、通过抓关键词。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体会人物形象。
3、抓事情的经过。
师:你们谈到的都是一些很好的阅读方法,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体会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二: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请默读课文,划记重点语句,做好批注。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相机指导朗读,板书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出示文段:
(1)A、一借芭蕉扇
“师父,我借芭蕉扇去,你们在这儿等着。”孙悟空翻了一个跟头,来到了翠云山。他向铁扇公主行了个礼,说:“我们被火焰山挡住了去路,请你把芭蕉扇借我老孙一用。”
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故意说:“你等着,你等着……”
铁扇公主举起芭蕉扇,朝孙悟空一扇,扇起一阵狂风,把孙悟空刮到天上去了。B、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C、教师小结:动作是“行了个礼”,语言中用上了“请”字。说明“一借”时,他很有礼貌。
(2)A、二借芭蕉扇
“铁扇公主,快把你的芭蕉扇借给我老孙!”
铁扇公主还当孙悟空在大门外叫唤呢,说:“不借,不借,就是不借!”
孙悟空这就不客气,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翻起跟头来,疼得铁扇公主在地上直打滚。
“哎哟,哎哟,饶命呀!我把扇子借给你,你快出来吧!”
B、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C、教师小结: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直打滚,侧面反应了孙悟空的聪明,让铁扇公主吃点苦头,才借到了扇子。说明孙悟空是个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人。
(3)A、三借芭蕉扇
这个假牛魔王说:“听说孙悟空来借芭蕉扇,我心里可着急了。你把扇子借给他了吗?”
铁扇公主说:“我给他一把假芭蕉扇,这会儿呀,那猴子也许让火给烧死了。”
假牛魔王说:“真的芭蕉扇呢?拿来给我瞧瞧。”
B、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孙悟空办法巧妙、有勇有谋。
5、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通过抓关键词句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孙悟空。孙悟空借芭蕉扇一借就借了三次,真是一波三折,可见借扇过程困难重重,可孙悟空不怕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再说那铁扇公主骄横跋扈,故意刁难,孙悟空敢于和她斗智斗争,最终靠他的足智多谋成功借回芭蕉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略读课文是让学生把以往学到的略读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所以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平时阅读写人的文章时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形象,接着让学生用上这样的方法体会本堂课中分析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这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交流和汇报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表达出来,让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有了成就感。)
五、复述课文
1、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有趣吗?这故事是三借芭蕉扇,你最喜欢哪一次“借”?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一次“借”来复述。
2、提出要求:分角色表演或讲故事……
3、小组内练习分角色合作表演和讲故事。
4、小组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或讲故事,是对前一个环节的升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也是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的体现和学生能力的体现,这一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很精彩?这么精彩的片段,原著中是怎么写的。
2、出示原著片段
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铁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道:“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提问: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借?(第三借)。
5、我们看课文里的第三借,出示课文里的第三借
这个假牛魔王说:“听说孙悟空来借芭蕉扇,我心里可着急了。你把扇子借给他了吗?”铁扇公主说:“我给他一把假芭蕉扇,这会儿呀,那猴子也许让火烧死了。”假牛魔王说:“真的芭蕉扇呢?拿来给我瞧瞧。”在这儿呢”铁扇公主说着,从嘴里吐出小扇子。
6、男生读原著,女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原著还是课文呢?我们的课文是白话文,原著是文言文。其实文言文写的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是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当你好好品读原著时你会发现很多妙不可言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并不局限于语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乐趣,并由此爱上语文,爱上母语。于是我在这里安排了原著和课文的对比读,让他们不仅仅读课文,还可以去品读原著,去爱上原著,去感受经典带来的魅力。)
七、课堂结语
师:《西游记》是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生回答:《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杨俊说:考查明代社会,不可不看《西游记》,外国人研究中国更不可不读《西游记》。可老师觉得,考查中国历史不可不看四大名著,外国人研究中国更不可不读四大名著。让我们细细品味这古典醇香,感受那无穷的人格魅力吧!
(设计意图:推荐四大名著,把阅读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板书设计:
26、三借芭蕉扇
一借 礼 被扇跑 足智多谋
孙悟空 二借 逼 借假扇 敢于斗争
三借 骗 得真扇 不怕困难
副板书:怎样借?结果?
抓关键词,抓人物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坐在炉子上的一壶水开了,瓦特却没有熟视无睹,而是思考、追问、联想、研究、实验,最后发明了蒸汽机。学了课文,让学生认识到瓦特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不放过那些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能想象到更多的东西。
本课要求认字7个:壶、母、炉、啪、够、产、蒸。写字8个:瓦、母、炉、被、够、产、吸、蒸。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会正确书写9个,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疑问句与反问句的不同。
3、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对不懂的问题,能动脑筋思考,寻求答案。
教学建议:
本课生字识读和书写比较简单,除个别须指导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生能很快掌握。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对瓦特很陌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瓦特的资料。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然后抓住重点段落,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被()每()炉()吸()
破()母()护()级()
二、选字填空。
称秤
1、妈妈去集市上()了5斤水果。
2、叔叔要用()称菜。
在再
1、小朋友()操场上做早操。
2、妈妈让我()看一会儿电视。
相关资料:
瓦特(1736--1819):英国蒸汽机发明家。生于格林诺克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熟悉一些机械制造的知识。18岁,他到伦敦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很快掌握了制造象限仪、罗盘和经纬仪等技术。1756年,他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学仪器的修理工作,进一步熟悉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技术。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它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经过试验,成功地制造了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和工作可靠性,迅速被各个工业部门采用。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瓦特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搜集的科学家的资料。
介绍瓦特。(出示瓦特图象)瓦特是二百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的蒸汽机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瓦特小时侯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
板书课题。认识“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文,思考:瓦特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壶盖会动的?壶盖为什么会动?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4、重点学习二、七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朗读理解)
5、师:瓦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壶盖会动的原因,你认为瓦特是个怎样的人?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6、学生讨论后汇报。
7、小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都做个有心人,长大后取得比瓦特更大的成就。
四、辨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小组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哪些字最难写?
3、全班交流。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作业。
壶盖为什么会动(二)
一、简介瓦特,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查阅到有关瓦特的资料了吗?哪位同学介绍一下?
2、小组内交流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关于瓦特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瓦特,关注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壶盖为什么会动。
二、初读课文,愉快识字。
1、请选择轻声或默读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把课文读给同桌听,相互正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识字情况。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小组内读课文,讨论:瓦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
4、根据学生意见,抓住以下几点理解内容。
(1)瓦特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理解瓦特好奇心极强。可以与自己做比较,这种情况我们也见过多次,我们好奇过吗?想弄明白过吗?
(2)瓦特喜欢追根问底。
引导学生抓住第6自然段,理解瓦特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问过以后就不管了,而是仔细观察,寻找其中的奥秘。然后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句子“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与“更多的水汽,就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比较其语气的不同。
(3)瓦特能够认真研究。
读课文最后一段,明白了什么?
生:瓦特长大后还在研究这个问题。
瓦特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师:为什么用“终于”?引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
是啊,瓦特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你想对瓦特说什么?
四、读说评议,体悟内化。
1、小组讨论:瓦特能够发明蒸汽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2)善于思考。
(3)不断试验。
(4)借鉴别人经验。
……
2、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科学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小伙伴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记住7个生字的字形,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3、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及了解蔬菜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词卡。
3、若干种蔬菜。
教学流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一)(出示课文插图)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菜园里”,看老师写课题。
(三)指名读课题,注意“菜”的读音。
(四)齐读课题。
二、认识菜名
(一)今天陈老师从菜园里带来了一些蔬菜,你们想看看吗?如果你们认识的话可以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师拿出蔬菜,生说菜名)
(二)自学词语
1、小朋友,书上写着这些蔬菜的名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会读这些菜名?如果碰到困难怎么办?
2、我们去读读拼音认认字,比比哪位小朋友读得准,认得快。
(三)反馈:小老师带读;齐读(带拼音)
(四)游戏巩固
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为了祝贺大家,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举起一样蔬菜,其他小朋友从面前的词卡中找出菜的名字大声读出来,比比谁找得快。
(五)(出示7个单字)刚才我们读过的'词语中的这7个字,哪些是你本来就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哪些是你今天才学会的,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三、读儿歌识字,了解部分蔬菜的特点。
(一)这么多蔬菜,有不同的样子,不同的颜色,课文是怎么介绍的?让我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同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
(二)反馈
1、自愿读句。儿歌有4个句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爱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大家评评谁的音读得准。
2、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懂就问的小朋友总能比别人学得更多的知识。
预测一:为什么说茄子高高打灯笼?组织引导学生解疑。
预测二:为什么说萝卜地下捉迷藏?引导解疑;出示“捉”“迷”“藏”认读;读读整句。
预测三:为什么说辣椒长个尖尖嘴?引导解疑;认读“嘴”;读读整句。
出示第一句:“豆角青青细又长。”认读“细”“长”。
出示“南瓜越老皮越黄。”认读“越”;给越组词。
(三)出示7个认读字,自由读,齐读。
(四)除了课文介绍的蔬菜,还有什么蔬菜呢?(学生说+课件展示)拓展认字。
(五)菜园里这么多蔬菜,颜色也不同,让我们拿起水彩笔,给第3页的蔬菜填上颜色吧。填好后跟红、绿、黄、紫4个字连一连,怎么想就怎么连。
(六)展示填色效果,并引读儿歌最后两句
红绿黄紫——(),
菜园——()。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菜园的好风光?自由练练,指名读。
四、作业
(一)继续填色。
(二)跟大人到菜场、菜园、种植园认认菜,了解一些它们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N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能正确搭配词语;巩固要求会认的字;正确使用句号和问号;能根据图意写句子;能正确朗读儿歌;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放大图或投影片(第六题的两幅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一--四题)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八》的内容。(板书:复习八)
二、练习第一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并说说要求。(要求:把学过的带有“亻、扌、又、土”四种偏旁的'字写出来。)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有这四种偏旁)指名说出这四种偏旁的名称。
在我们学过的字中哪些字带有这些偏旁呢,想一想,看谁说得多。
亻-们什他你作件做化保位住伯。
扌-把捉护打拉扒找拍拨挑。
又-观欢双鸡难
土-地城块坏埋。
3.写出带有上述偏旁的字,各写三个。(指名一人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写在书上。)
4.订正,并读一读,写得又对又多的应予以鼓励。
三、练习第二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1.指名读题目。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
3.指名读一读。(老师多指名一些同学读,发现搭配不当的给予指导、纠正。)
答案:
美丽的(荷花)送(雨衣)
鲜艳的(红领巾)挑(水)
奇怪的(叫声)捉(虫)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
小兔小鱼
白鹤白菜
壁虎竹叶
大熊猫虫子
指名读一读左边的四个词,再读一读右边的四个词。
2.提问:小兔爱吃什么?(小兔爱吃白菜。)
老师将“小兔”、“吃”、“白菜”三个词用线连起来。
3.读一读题目的要求,照上面的样子在书上连线。
提示:想一想白鹤、壁虎、大熊猫都爱吃什么,再连线。
4.订正。指名读一读。
(可用不同的彩色粉笔连线,以示区别。)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黑板上有要读的词语),学生自己练读。
2.指名认读,要求读得正确。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7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11-20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