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3.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五、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1.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把绘画、唱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试背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剩余生字词,复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夏天的鲜花以及星星的资料。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1)一朵朵,一簇簇,形状多,色儿艳,绿叶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星星,读好词语。)
2、小朋友喜欢鲜花和星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先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这首小诗吧!(播放动画)
2、这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轻声。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最、满地、一朵、真、一颗(读准字音)
喜欢、那里、星星、花儿、睡了、数着(读准轻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美吗?美在哪里?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一个成语怎么说?(出示卡片,读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式: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也很喜欢这夏天满地的`鲜花。看,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丽的花儿陶醉了。(出示图片)看,她说了什么?(出示第一节)
4、自由读,边读边想想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板书:多、美)
5、指导朗读,抓住“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读出鲜花的多。
6、加上动作、表情读。(配乐练读、指名表演、想表演的一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
1、过渡: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出示图片)
2、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星星,你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觉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和第二节课文。)
4、指名读,结合指导朗读。(“花儿睡了”要轻一点,抓住“满天”等词读出星星的多。
5、配乐加动作读。(练读,同桌读得好的,你就夸夸他,有点不好的,就帮帮他。指名表演,想读的一起读。)
6、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秋天菊花盛开的图片,老师很喜欢这幅画,所以就仿照着课文写了一段小诗。我只写了一半,你们能帮我写完吗?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再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满池的鱼儿、满天飞翔的小鸟、落叶、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挂满枝头的橘子、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也像刚才一样仿照着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吗?(出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还多。)
六、指导写字:
“那”、“满”。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把刚才仿写的小诗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星星贴图)
鲜花和星星
(草地、鲜花贴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中的活动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方面有许多,以下是其中之一。选取活动角度方面。所谓选取角度,是说在一节课中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学习活动的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教师要突出这主要活动的设计,并通过它来带动学生在课中的积极活动。《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其主要的活动角度为读写结合。
教师引导:
1.帮助掌握第一种语言现象。
(1)引导理解句意。出示:我看见过( )的大海,欣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进的是什么意思。
(2)指导领悟表达方式。“大海、西湖、漓江水” 这三者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同样表达方式的句子还有吗?你怎么知道的?
(3)引导借鉴方法。提示:我( )过________,( )过________,却从没( )过________。
(4)辅助学习方法。(理解语言意思——领悟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表达)
2.帮助学习第二种语言现象。
(文中有关漓江水“静、清、绿”的内容)
提示范围:星星(多亮、美);葡萄(多绿、甜);菊花色彩(白、黄、绿)。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后书面练习:
(1)( )的大海 ( )的西湖
(2)这句话的意思是漓江的`水既不同于_______,也不同于________。
(3)圈画连接词(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未见过。)
(4)相互讨论,积极思维。
(5)根据自己原有认知水平,进行仿写或创造性描写。
(6)交流信息,互为、补充与矫正。
(7)同桌讨论,归纳方法,思维过程外显。
2.按出的学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质疑、讨论、。
推荐代表按“语言意思——表达方式——仿写练习”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其余组进行,然后补充、矫正内容。
这样的读写结合,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训练到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学生知道手脑要并用才能有创造。教学难点,有些词句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
1 人有两件宝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
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双手事情创造(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思考做工才能(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劳动两件宝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六、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双:两个“又”不同,左边是又字旁,第2笔是点。做:右边是反文旁,4笔写成。才:把“寸”的点改成撇。
3.指导写字。双:右边的“又”,横撇要左伸到点下。左右靠拢。做: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单人旁要窄些,中间“古”稍短些,右边“反文旁”与“单人旁”一般高。办:先写横折钩折、撇、然后左边一点最后右边一点。
4.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
2.听写,写后集体检查、订正。双手、做工、才能、劳动、两件、办不到。
3.朗读课文。
二、理解句子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1)口头填空。
工人_______农民_______护士_______ 老师_______
(2)思考“就是干什么?(动脑筋,想办法)讲讲你或别人动脑筋的事。(启发: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的暑假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你见过他们经过想办法把事情办好的事吗?
2.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师解释”创造“:想办法做出自己或辊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举学校中一些小发明的'事例,重点说说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做的。使学生知道手脑并用与创造发明的关系,不必深讲。
3.小结:这一课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我们可要把它们用好。一个人只要爱劳动,肯动脑,一定会有所创造。
三、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读法。读这首儿歌就是在向别人介绍两件宝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介绍的时候要把词语连起来读,意思才清楚。如: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
3.指导背诵。(1)理一理三句话的顺序: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办法激发兴趣,帮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比一比,组词语。工()做()才()公()作()寸()
板书设计:两件宝两件宝 双手 大脑 做工 思考 创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意思。
3、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
一、复旧引新
讨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精读训练
1.细读课文,领会思想内容。
(1)默读第一段,讲解时代背景。
①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如秦国(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
晋国、鲁国(今山东)等。
征伐:讨伐挑起战争,攻打别国。
②讨论: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
(祁黄羊辞职)
(2)各自轻声读第二、三段。
①揭示句子:“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
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a.提问:“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
(推荐外边的人不避开仇敌)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b.“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
(推荐家里的人不避开亲属)
这又指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c.什么叫“出以公心”?
(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
②即兴表演祁黄羊两次举荐人选的情况。
a.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
b.分配角色:祁黄羊、晋悼公、使者。
c.充实下述内容: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孤。没想到解
“…去世了。悼工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个能接替他的人。
d.当众表演(两组),表演后评议。
⑶你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出以公心、正直无私)
画出有关语句,讨论所画内容,指名朗读有关语句,要求有感情。
2、指导复述。
⑴回忆课文各段大意。
⑵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得详细。
⑶同座互相检查复述情况。
⑷指名当众复述、评议。
三、课后作业
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雨后清新自然的色彩,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诗歌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小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准备
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2.雨后的景色是怎样的?(让学生口头描述。)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由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老人写的《雨后》。看看她为我们描述了怎样一幅雨后欢快的场景。
二、听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提问题:诗歌描写了那些内容(雨后的景色,以及一个小哥哥和妹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二句话。
雨后的广场上是怎样的情景呢?(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
“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是什么意思?(用“神仙”来比喻水中赤脚的孩子的逍遥自在,毫无拘束和牵挂。)
四、指导朗读
雨后是清新自然的美景,有一群孩子正在欢快的玩乐,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轻松和欢快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五、小结并板书
水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2.细读第二、三、四小节。
(1)指名读第二、三、四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描写了那些人物?(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妹妹)
找出描写哥哥神态和动作的句子。(二、三小节)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说明了什么?(小哥哥很淘气。)
但是小哥哥在淘气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小妹妹,他说了什么?(“妹,小心,滑!”)
可是他说着,自己却滑了一跤。
滑了一跤过后,小哥哥有怎么样的举动,说了些什么呢?(“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虽然他嘴里说着“糟糕——糟糕!”,但是他心里觉得沮丧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你觉得小哥哥是怎样一个人呢?(乐观、淘气。)
妹妹看见哥哥摔了一跤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读第四小节。
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来学习。
这里是怎样来描写妹妹的外貌的?(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她怎么样呢?(紧紧跟在泥裤子的后面)
“泥裤子”指的是什么?(小哥哥。这里用了借代,联系上文,我们就可以知道“泥裤子”指得是小哥哥了。)
这一小节中,那些句子是描写小妹妹的动作和神态的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
但是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人物的动作与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小妹妹的任性与俏皮。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愉快和调皮)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小孩子的任性与调皮)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3.教师总结本诗歌的特点。
诗歌虽然名称为“雨后”,但是诗人给我们描绘的不是“雨后”湖光山色的美好,而是刻画了“雨后”这一特定情景下人物的活动,构思独特巧妙。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刻画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彩()娇()梢()滑()
踩()骄()稍()猾()
3、填量词
一()大雨一()孩子一()裤子一()泪水
一()海洋一()笑脸一()辫子一()微风
七、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活泼又清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地儿童嬉戏图,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之态、嬉戏之乐,我很喜欢冰心的这首诗,孩子们也很喜欢。课中我让他们读读、说说、演演,学生们很感兴趣,我自己也感到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多么希望多教这样的好文章,让身心得到舒展,让情感得到抒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走进新课程,步入新课程,要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要紧紧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面。在课堂教育改革中,要坚持‘一个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发展心理学品质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年质的飞跃,否则会被挪后或延缓。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言发展会促进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本廛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两基本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两基本点是指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分析
《雪孩子》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要求认识10个生字;写好“瓜、衣、来”三个字;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篇为首先次出现不注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后的练习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受悟的重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五、教具
多媒体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个问题引起悬念,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从而渲染了与词句相对应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了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然后通过快速地查数,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知道本课有8个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3.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有了刚才情境创设出的基础,学生自然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此时的心情也是高兴的、舒心的、美丽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这部分内容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这几个问题是关键,但不提出来,而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毕竟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5.演示课件,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问了一个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过演示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7.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8.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基于此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如下教学评价:
1.知识能力。
我会写的字:
我会认的字:
我会认的偏旁:
2.过程与方法。
我会读:读《雪孩子》的课文(以录音带的形式出现)。
我会画:画雪孩子,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雪孩子的喜欢之情。
八、教学回顾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特色一:动画片的设置非常成功。不仅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性趣,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特色二: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特色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落实三维目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再现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1-13
小学的语文设计教案05-17
小学语文《村居》教案10-1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19
小学语文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