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3.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当你做错了事,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讲的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在别人的帮助下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故事。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理解词义
(1)炫耀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夸耀)
(2)价格不菲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价格昂贵?。
(3)诱惑什么意思?文中说谁诱惑了谁?
(4)焦灼什么意思?(着急)
(5)懊悔什么意思?近义词是什么?(后悔)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5、试着给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家境贫寒的库伯一时经不住诱惑,捡起了同学丢在课桌下的十美元钞票。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讲库伯走出教室后就后悔了。
第三部分(第4—9自然段)讲丹尼斯的爸爸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将十美元钞票还给了丹尼斯。
第四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多年以后,库伯也成了一名警察,由于他勇敢正直,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获得了总部的嘉奖。
按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讲童年的库伯在教室里捡起了同学丢在课桌下的十美元钞票,是丹尼斯的爸爸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将十美元钞票还给了丹尼斯。
第二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多年以后,库伯也成了一名警察,获得了总部的嘉奖,在颁奖会上库伯将小太阳还给了颁奖的丹尼斯的爸爸。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
2、小组分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1、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库伯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2、读第2、3自然段,画出描写库伯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库伯是小偷吗?为什么?
(1)库伯在什么情况下犯了错误?
(2)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3)有感情地读课文。
3、库伯没来得及改正错误,事情被发现了,丹尼斯的爸爸来到学校,班上
的同学们是怎样议论的,库伯是什么表现?
4、如果此时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办?
5、丹尼斯的爸爸向同学说了些什么。他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结果怎样。此时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6、此时如果你是库伯,看到丹尼斯的爸爸这样的做法,你会怎么想?
7、事情解决了,库伯把钱还了回去,通过这件事你认为库伯是个什么样的
孩子?(诚实、知错就改)
三、读后交流
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读句子,给加点的部分换个词语。
1、最后,库伯决定找个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钞票还回去。
2、警察父亲也只是淡然一笑。
四、拓展活动
演课本剧。
五、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抄写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词语。
六、作业: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因材施教才可以。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谁来介绍一下它的出处?(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可是我们学的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谁?(王熙凤)板书。请同学们注意“熙”的写法。她就是课题中的?——“凤辣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读出有关的句子。通过贾母的评价,你们觉得王熙凤怎么样?把你们了解到得放到课题中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授新
1、现在我请同学们看看这部分的影片,请你们留心剧中人物的表现,说说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答)好带着你们的感受,让我们到文中去体会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王熙凤的。我请两名同学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留心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觉得王熙凤很华丽高贵,你看她头上戴着……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饰。(出示人物剧照)请你们用书中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我所指的服饰。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漂亮的穿戴集合到一个人身上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这一部分。(师引读,生接读。)你们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吗?(从上到下)对,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衣着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熙凤穿着华丽,那么她长得什么样呢?谁找到了读一读。(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先闻)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漂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丹凤、柳叶、苗条、粉面、丹唇)那么“三角眼,吊梢眉,风骚,威,笑”又让你感觉到什么?(刁钻)读出你的理解。师范读,生读。
作者的描写多么传神。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因为作者采用了对仗的写法,把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刁钻和狡黠写了出来。
师:从王熙凤雍容华丽的外表和含威不露的粉面,我们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怎么样?快速浏览这两个自然段,看看还从哪里看出她很有地位?
生1:…围拥…
生2:我从这里体会到她很张狂,放肆。“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样放诞无礼!”
师:那么林黛玉的话该怎样读呢?《红楼梦》中这样介绍她:泪花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你觉得林黛玉怎么样?(聪明灵秀,体弱多病)更何况书上的句子还是她想的呢,读的就更应该弱了。(生试读)
这里王熙凤的出场方式很是精彩,谁来读读,请你注意王熙凤是一个很泼辣的人,所以她说话音高,语快。(生读)这就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谁能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个人?
师:抛砖引玉我先来。你们猜猜我描写的这个人是什么性格。
例:只听见一阵急促的高跟鞋声“咯噔、咯噔“由远及近,我知道老师来了。(急性子)
走廊里咚咚的脚步声和着小曲,我知道是爸爸下班回家来了。(开朗快乐)
谁来说一个?我们学过的诗也可以。生答不上来,师:草铺横野六七里——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空山不见人——生:但闻人语响。这里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能多积累。
2、王熙凤一个小女子,不过是贾母的孙媳妇,怎么就有这么高的地位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王熙凤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老师来读这一段,欢迎吗?那么给点掌声吧!(师范读后)谁来说说你感受到的?
预设:
生:我从“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姑妈怎么偏就去世了呢?”感觉到王熙凤很会说话。
师:我们也一起来体会一下。老师这也有一句,看看和书上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出示:天下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女生读原句,男生读后出示的句子。
生:少了“真”和“才”
师:少了“真”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现在见了林黛玉再也不怀疑了)
师:王熙凤没用一个美字,就把林黛玉夸得美若天仙,真是太会说话了,“才”让你体会到什么?(真是相见恨晚哪)
师:这个王熙凤可真是“巧舌如簧”呀(板书)谁代表她来夸夸林黛玉?你们觉得她夸得好,就把掌声送给她好吗?
师:人们说王熙凤是一位语言学家。就这一段话她说的可谓滴水不漏。不信你们自由地读读二三句话,看看像我这样说行不行。(出示: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比老祖宗的亲孙女还要大气,漂亮。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生:不好,这样赞扬了林黛玉却贬低了老祖宗的亲孙女。
师:现在你把前三句连起来读读,看看她是怎样夸老祖宗的亲孙女的。(齐读)出示:老祖宗嫡亲的孙女是──────────的。
师:你要是贾母,一听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么受人夸奖,一定会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心花怒放,眉开眼笑,喜上眉梢)。看看王熙凤多会说话,三句话就夸了几人?(6人)她可真会“阿谀奉承”(板书)其实不仅如此,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里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所以她这一番话可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师:有人说王熙凤还是一位心理学家。齐读最后一句,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资料,辅助理解。说起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亲,今日一旦舍我先去,脸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又搂了黛玉,呜咽起来。)
生:贾母很疼林黛玉的母亲。
师:对,她看到林黛玉就会想起自己的女儿。所以王熙凤料定贾母高兴之后该难过了,就马上转喜为悲,迎合贾母,你觉得她怎么样?(机变逢迎)。接着看书,看看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她的机变逢迎?(转悲为喜)
读读王熙凤最后的话,还让你明白了什么?(热情、炫耀权势、讨好贾母)
3、再次观看影片,体会人物特点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写法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这么多词语概括了王熙凤这个人,(齐读词语)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她的这些特点表现点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重点写了王熙凤的什么?还写了谁的表现?
生:写了王熙凤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师:这是对主要人物的直接描写,也就是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还写了谁?(林黛玉和贾母的心理和语言)用他们的表现来烘托王熙凤的特点,这就是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
师总结:作者就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两种方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的描写,才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学以致用。
四、德育渗透
课文学完了,说说你喜欢王熙凤吗?为什么?
其实王熙凤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喜欢她的人这样评价她:
“模样极标志,言语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出示后生读)
师:一个年轻女子,能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不容易,是个男人所万不及一的。也有人这样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出示后生读)
师:在权力纷争,勾心斗角的贾府,她就是这样上奉承下欺压的人,最后她的命运如何呢?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师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从王熙凤身上,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人?(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我们不能像王熙凤那样圆滑世故,但是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需要一个人品德优良,心胸开阔,还需要你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做人不卑不亢,以至于你的朋友喜欢你,你的对手喜欢你,甚至连你的敌人也敬佩你,那样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走近了《红楼梦》,品读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通过学习,我们感觉到这部作品中作者的语言有许多言外之意。正如曹雪芹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继续阅读《红楼梦》,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把这节课遇到的描写人物的精彩词语和语句抄下去,作为一种特色积累到本上,回家后还要继续收集这样描写或评价人物的语句。老师给你点建议可以写上小标题:描写xx的词语、句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
22人物描写一组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积累
外貌雍容华贵
王熙凤正面描写语言巧舌如簧
侧面描写动作阿谀奉承
神态机变逢迎
心理见风使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出示:气球)
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谁来读读课题?一齐来读一遍。
想知道窗前的气球的作用有多大吗?想就打开书本,读读课文呀,读了课文就知道里面讲什么了,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
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媒体出示生字)
科亚呆始猜拴叽喳逗
老师已经把他们请到每桌小朋友的座位上了,你能不能把他准确地读出来并组个词呢?同桌之间可以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开始吧!(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2、你最喜欢读哪两个字,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3、生字:科、亚,学生读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科利亚
师:课文写了科利亚的什么事?
生:他得了病,同学们不能去看他,用气球去问候他。
4、你有办法记住这些字?(能)那就把你们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吧
(生互相说)
5、生板书师:学会了吗?那这个字怎么记住的?(病)
师:我们要学习一个新偏旁,这叫病字旁,看老师写(师边写边说)
a一点居中央,一横略上扬,一撇长长的,一点低着头,一提向上方。
B被包围的部分应向右下伸展,不能写得太小。
师: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字)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文
1、小朋友真了不起,和这么多生字初次见面就能说出他的名字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是不是比第一次进步多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师:什么是传染病?
生:就是能传给别人的病。
师:谁来读第二节?(生读)
师:接下来谁来读?(生读)
课件出示词语:一张病床一扇窗户一角天空
师:科利亚每天看见的就是这些,你能用这些词语说几句话吗?不会的.再看看课文。
(生自由练说)科利亚躺在一张病床上。
生:科利亚每天躺在一张病床上,透过那一扇窗户,望着那一角天空。
师:是啊,他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真是(出示: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读得很动情)
师:此时的科利亚多么希望他的问候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科利亚看见气球飘上来了。
师:我们来演一演
(给学生每组发一张小脸形状的纸,让学生写上问候的话)
学生分组讨论写话
老师收上学生写的纸条,贴在纸上
师:想一想,怎样送给科利亚呢?读3到5自然段,看看米沙是怎么做的?
(生读书)
生:米沙把气球放在窗户上了
生:先画一张可爱的小脸,然后把气球放飞
师:他不仅画了可爱的小脸,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窗户前停住了,后来,一上一下地动起来,怎么回事?谁能一边想一边读。
(学生准备表演):相信你们演的时候,一定会想到米沙的内心,如果你来演,除了让科利亚看到可爱的小脸,还想说点什么,快点商量商量。
(同学商量)
请同学上来表演
(指名多名同学说问候的话)
师:听到同学们的话,谁还能读课文最后一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 篇5
教师寄语:保留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4、启发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与体验。
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竹影》一文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
2、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撇开( ) 蘸水( ) 惬意( ) 朱砂( )
横幅( ) 水门汀( ) 口头禅( ) 参差不齐( )
3、解释下列词语:
(1)幽暗:幽暗:昏暗。
(2)惬意: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3)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4)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5)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
理解探究:
1、、通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人物活动:
中国画特点:
西洋画特点:
3、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竹影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了对文章中心--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的探讨.当然,竹影也是童真,童趣的体现.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所谓符号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合作释疑:
6、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竹影是全文的线索,写太阳落山是为下文作铺垫。
7、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
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
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8、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拓展迁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童趣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0-28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02-08
语文教案【经典】02-06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