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9 09:56: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5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 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 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 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 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 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 ----------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秋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苹果”里的拼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游戏“说字找字”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导书写。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六、全班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点拨读:体会“挂、露、翻、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美?

  5、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6、对照画面,试着背诵课文。

  三、讨论交流:

  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扩展练习:

  创编童话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涵义;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划分段落。

  2.体会争吵后“我”的心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预习内容

  (一)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1.“争吵”是什么意思?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1)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争吵?

  (2)为什么事发生争吵?

  (3)他们争吵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各自的心情如何?

  (4)争吵的结果如何?

  (5)“争吵”这件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了解预习内容。

  1.自读预习。

  2.说说你从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对照括号中的注音把字读准,找出不懂的词或句。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读课文,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

  (二)用小节归并法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1~4节)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第二段(5~8节)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9~13节)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14节)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一)说出注音字的形、意:

  填空练习:

  1.“匠”字是( )结构,它的第二笔应为( )。

  2.“哀”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悲哀”的意思是( )。

  (二)解词:

  嫉妒——心里忌恨别人比自己强。

  瞟——斜着眼睛看。

  防御——防卫。

  五、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抄写生词:

  吵架 嫉妒 石匠 后悔 缘故 胳膊肘

  原谅 瞟我 悲哀 防御 毕竟 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分成了几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划出争吵时,“我”做的不对之处和克莱谛做得比“我”好的地方。

  (1)学生默读划出。

  (2)讨论。

  我错:①克莱谛无意碰了我,我火了,并骂了他。②我听了他的道歉后,不但没能原谅他,反而故意碰了他。

  他对:①他无意碰我之后立即向我道歉。②当他气急了,举起手要打我时,看见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缩回手去。

  3.细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与克莱谛争吵?克莱谛为什么与“我”争吵?

  (1)“我”与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有二①是他碰了“我”,“我”的本子被弄脏了;②是克莱谛得了奖,“我”嫉妒他。尽管“我”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但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看问题的偏斜。

  (2)克莱谛与“我”争吵的原因主要是他无意碰了“我”,及时道了歉,见“我”还不依不饶,所以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三段。用“——”划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用“ ”划出克莱谛与“我”争吵后的表现。

  2.讨论“表现”,并说说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1)“我”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我”很不安。

  ②“我”很后悔那样做。

  ③想向他认错但觉得太丢脸。

  ④想到外面后不是先认错,而是怎样去防御克莱谛。

  ⑤出去后,他走近“我”时,“我”举起戒尺。

  ⑥当听到他说要求和好的话,“我”愣住了。

  ⑦当听到他的问话后,“我”说:“再也不了!”并高兴地与他分手。

  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不安——后悔——矛盾——愣住——高兴

  (2)克莱谛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用眼睛瞟“我”,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为“我”不原谅他起初的无意而伤心;也为自己刚才不冷静举手想打“我”的行为而伤心,他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②第二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这一句比第一次说时多了一个“着”字,但这正说明他刚才想打架的思想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思考后的冷静。这是要和好的诚恳语气。)

  ③放学后他从后面跟上来,走近“我”。

  (走近“我”的目的是主动接近“我”。)

  ④他微笑着拨开戒尺,并温和地说出友好的话。

  ⑤他两手搭在“我”的肩上,并用商量的口吻与“我”和好。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后板书:

  悲哀——后悔——诚恳——高兴

  3.从文中找出克莱谛在争吵时和争吵后的两次微笑,这“微笑”分别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

  (1)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个“微笑”使“我”不高兴,认为他得了奖,有意在“我”面前显示,造成了“我”想报复他的心理。

  (2)他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这个“微笑”使“我”愣住,一时之间简直不敢相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他竟很容易地原谅了“我”,他的诚恳让“我”感动,于是我们高兴地和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

  造句

  1.缘故

  2.诚心诚意

  要求:

  先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分别口头造句。

  四、布署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爸爸听了我的叙述,有什么表情?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讨论:

  1.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爸爸说“高贵”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高贵”的?

  (这“高贵的朋友”指的是克莱谛。他的高贵之处在于敢于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用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

  3.爸爸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爸爸希望“我”和错误的嫉妒心理、知错不改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朋友的狭隘心理及行为彻底决裂。)

  (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和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如果有了错误,应该主动请求别人原谅,决不能以虚荣之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别人,更不能以狭隘的心理来对待朋友。)

  (四)说说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二、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吵( ) 妒( ) 肘( )

  抄( ) 护( ) 讨( )

  扛( ) 谅( ) 瞟( )

  杠( ) 掠( ) 漂( )

  御( ) 竟( ) 嫉( )

  卸( ) 竞( ) 疾(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写出近义词:

  温和—— 缘故——

  情形—— 防御——

  2.写出反义词:

  故意—— 高尚——

  (三)课堂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成一个片断,把“诚心诚意”、“缘故”这两个词用进去。

  1.同桌议一议,然后写下来。

  2.用投影显示一个同学写的片断,集体评改。

  三、课后作业

  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 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 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 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 朗读

  1、 学生试读

  2、 老师示读

  3、 学生再朗读

  4、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 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2)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1)、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2)、“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1)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3)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1)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

  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 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