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写一张照片
课题:选择一张你的照片,或你和其他人的合影,然后根据
照片,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教学要求: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2、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
号.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学难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具准备:有关的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照片是美好生活瞬间的定格,每张照片都可能记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用我们的笔写下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便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二、审题指导
读题目要求:你都了解到什么?(读题目要求,认真加以思考)
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组织材料
1、打开同学们的影集,那一定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记载着同学们的成长历程;记载着同学、朋友间的友谊;记载着父母、老师们的关爱……浏览一番,一定会勾起同学们许多的回忆.大家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张令你感触最深的照片,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请学生们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page]
要求:
1、说一说使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在独立选材的`基础上可以就近进行交流)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2.在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友善的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的改进的方案.
小组每进行讨论,报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充分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五、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page]
六、范文:相片上的回忆
今天,我和妈妈在整理相册时,从里面掉出一张带有花边的相片,我拾起来一看,我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王博伟站在我的左边,袁深站在我的右边……四年级时我转到了府学小学.我来府学小学已经快两年了,可却怎么也忘不了在二里庄小学时的生活.
记得那是三年级时的一个早自习上,袁深得意地对我说“赵晓东,虽然第二课还没学,可我已经能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惊讶地问“真的?”他充满信心地说:“当然了,不信我给你背一个!”说着,他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了.我拿起书对照检查,他快背到一自然段时,居然一个字也没错,我心中暗暗佩服.可他却偏偏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突然停了下来.我估计他一定是忘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我故意把头扭向一边装作心不在焉的样子.这家伙见有机可乘,竟然悄悄打开书迅速的看了一眼,接着往下背.看见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咦!”后面那个高个子不是单兆祥吗?听说他现在在东城体校踢足球,提起踢足球,还有一段趣事呢.一次,我们三(二)版和三(一)半踢足球,我放友善照相、耿昂、和我等人.对方的人员姓名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对方的守门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个子矮矮的,胖胖的,特别活跃.在场上,他不时喊着自己队员的名字,看上去是个队长.当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双方都还没有进球.这是我们都有些急躁,场上乱作一团,也不知什么时候,双方的守门员也参加到我们抢球的行列.这是,单兆祥想带球射门,却怎么也找不到对方的球门,急得大喊:“三(一)半的球门在那儿?我当时抢球抢得昏天黑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了,一把拉起三(一)半的小胖子跑到事先画好的球门旁,大叫一声:“在这儿!”单兆祥迫不及待地抬脚怒射,球进了!正当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时,突然,三(一)班的同学也欢呼雀跃起来.怎么回事?等我们回过神来细看,小胖子竟然站在了我们的球门前.我高声质问:“喂,你怎么上我们这儿守门来了?”小胖子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你拉我过来的吗?”同学们都笑弯了腰,我却惭愧得不行,从心里往外觉得对不起大家.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我离开二里庄小学已经快两年了,但发生在那里的许多事还历历在目,让我永生难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高启山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习作:我们已经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现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教材分析:教材顺应三年级儿童喜欢编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安排了一次想象性习作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教材在教学要求下面还为学生编排了一些小动物的插图。
教学设计思想:
1.使学生进入一种童话故事情境,促使学生进入角色投入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
2.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互相启示,体会到合作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意义;
3.让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写作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了以学习写作,投入热情去学习写作,进行习作实践。
4.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绘画、手工、游戏性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第一步:想一想:“我们”来干什么了?
美术课上,为学生出示一幅众多小动物在森林间的草地上活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这是在哪里?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对,是在一块草地上。有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呵呵,还有一只大老虎。)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什么动物在这里?
让学生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在班板纸上面用彩笔小动物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以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学生想象: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想一想,你们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做了些什么?
第二步:到草地上玩一回“童话游戏”
时间活动课上,把学生带到一片草地上面,让学生在草地上面分角色来玩童话表演游戏。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头饰代表的一个小动物角色,戴上自己做好的头饰,按照想象好的情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演一演小组内商量好的故事。教师提示学生:随着故事的发展,事先想象好的情况可能会有变化,大家商量一下角色的变化是否合理,如果合理,游戏中允许跟预先设计的有变化,大家细致观察一下:看哪个角色的变化更有趣味。
第三步:把小组的“童话游戏”讲给大家听。
口语交际课上,班上召开一次“我们小组的童话游戏”信息发布会。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游戏是怎么玩的,其他同学作补充。交流完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童话游戏最有趣、最吸引人?
然后,请同学思考一下:假设你们小组的游戏再修改一下,故事情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每个角色在游戏中说的、做的会有怎样的改变?
第四步:写一个童话游戏“剧本”。
习作课上,布置学生按照交流讨论的情况和自己的游戏修改设想,写一个“童话游戏剧本”。教师提示学生:所谓剧本,只要写一个故事就行。然后,以一个小组的想象为例给学生作示范:
──让学生想象后表述: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们到了哪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呢?
告诉学生:把每一个小动物怎么说、怎么做的,包括你自己怎么想的,都写进去,写的通顺、明白就可以了。
写完了,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看看自己写的是不是很有趣,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修改?再给小组的同学读一读,看看大家是不是喜欢,让大家提点建议,修改一下。
教师批阅学生习作,对学生的“剧本”提出好的`建议。教师批阅的重点是学生的“剧本”中的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故事情节是否明白具体,角色对话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等。教师批阅后请学生再按照老师的意见改一下。
第五步:“谁喜欢我的剧本?”
学生写完以后,把自己写的童话“剧本”贴在教室指定的位置。组织学生阅读,遇到自己喜欢的剧本就在“剧本”上面做一个表示喜欢的记号。如果哪一个同学的剧本喜欢的人少,教师引导同学去就去问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让同学给他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指导这个或这些学生按照同学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为了拓展交流渠道,可以引导学生将“剧本”发到网上去,写信寄给手拉手小朋友,寄给杂志社的叔叔阿姨。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写风吹过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声;第二节写风吹过树枝,树枝会点头。课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没、过”等十个生字,会写“也、走、风、在”四个字。认识“横折弯钩”基本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知道风在哪儿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诗歌。
(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吹过树叶,树叶沙沙声;风吹过树枝,树枝弯着腰,点着头。
师:你看到了风吗?你看到的风是怎样的?告诉学生本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分节的,每节之间要空开一行。
2.自由读几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把生字多读几次。
3.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检查自己读课文是否准确。
4.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音。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认真听,发现读得不准确的地方,以“请你跟我读”的'形式帮助纠正读音。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想,读了这一节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读,自由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汇报选择读了哪一节,读懂了什么。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朗读感悟。
(1)指导读第一节。
①出示第一节课文,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②你知道风在哪里?诗中哪句话已经说明?指名读。
③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
④请小朋友自由配上动作读第一节。
(2)指导朗读第二节。
①让学生朗读第二节,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老师播放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摆动、点头的课件,加深理解。)
②哪个地方写得最有趣?说一说,读一读。
③通过找朋友一起读、比赛读等形式引导反复朗读。
④让学生配上动作,自由朗读。
4.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配上动作,把课文背诵下来。会背诵了,把课后第一题的小树涂上颜色。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请小组的同学在一起用自己的方法认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共同给生字组好词。
3.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书写,然后老师在带田字格的黑板上示范书写“也、走、风、在”四个字,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方法后,在书本上写。(完成课后第三题描描写写。)
五、说说画画,完成作业
1.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创设说话情境:风吹在树叶上,树叶会不停地摆动,“沙沙沙”地响;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点头;那风吹在小草身上、小花身上,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发言,并理解风是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小朋友,你还知道风在哪儿?
2.让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风用画表现出来,看谁画得像。
3.再次自由读课文,再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花篮上。
语文教案 篇5
课时1
教学目标
1、训练按一定的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难点: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具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提炼作者的观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4)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6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句》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二、文章的出处: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围绕“虚”与“实”的关系,广征博引,层层深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四、作业:预习课文,思考文章是怎样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记住记叙的要素。
2、记住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知道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记住记叙的要素;
2、知道课文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记叙的要素,学会分析句子。
教学准备
预习,解决不会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
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板书课题
(二)
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
原名鸿杰
,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
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检查预习
1、
褪色tuì
磕头kē
卜问bǔ
纠纷jiū
2、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四)回忆与总结
关于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
朗读,再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章最后一节的段意是什么?
(六)再读课文,
默读、勾画:看看共写了几件事,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对详写的事件要画出起因、过程和结果;思考几件事之间的联系。
布置作业:
1、字词抄写两遍
2、试着填写表格
事件
表现的内容
老师假装发怒
蔡老师的温柔、慈爱
同学们,昨天是教师节,那在教师节的时候,你一定有想到以前教过你的你喜欢的老师?(嗯)你们为什么喜欢他们?点两三个同学回答,导入。
补充其他生字词
(四)学生自由探讨
细读课文并说出你读到了什么?(生说师梳理)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大致划分文章段落,并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板书文章结构)
(六)段落作用分析
思考:
1、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最后一节的段意是什么?
(四)换成(七)来讲,并布置学生找出两件详写的六要素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第一节:交代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是蔡芸芝先生,总领全文。
最后一节:写与老师的分别,呼应开头。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语文教案 篇8
· 活动目标:
· 1、学习喷画的技能,体验喷画方法再现物体形象的乐趣,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喷画》。
· 2、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
· 活动准备:
· 1、幼儿利用光线做影子游戏。
· 2、1—4种调好的颜料;每人2只吸管或1把牙刷、一块纱布;擦手布。
· 活动过程:
· a)· 出示喷画范例:小象的影子,引起幼儿的学画兴趣,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喷画》》。
· 老师:画上是什么动物?画的前面没有光也没有小象,小象的'影子怎么会到纸上呢?
· b) 学习喷画的方法。
· 先将图画纸铺平,再把自己喜欢的物形卡片放在纸上,然后用吹管蘸色在站上吹(或用刷子蘸色在纱窗上来回刷),将颜色喷在纸上,这样有物形卡片的地方,因为喷不到颜色而不变色,喷完后过一会将物形卡片轻轻拿掉,就留下了物形的影子。
· 为了使画面更漂亮,可以喷2或3种颜色:喷完一种颜色后,必须等晾干才能喷另一种颜色。
· c)· 提出要求,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 d) 请幼儿欣赏作品,说一说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图案排列美观、色彩搭配好、喷色均匀等方面进行欣赏评价)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巩固强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2、熟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大概意思,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顺序。
3、体会父亲和儿子不同的心理变化,感受孩子们的天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掌握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切错的苹果》。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边读边画,学习生字
错:交错错落有致错综复杂
屉:屉帽一屉馒头抽屉
惯:惯例惯性娇生惯养
拦:拦击拦路拦腰
核:杏核核武器核查核对核心
彻:彻夜彻骨彻底彻头彻尾彻悟
印:印象印花印泥
三、指导书写
请学生先观察,再示范,后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在小组内切切看,看你们一共有多少种切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这个内容的?
3、谁愿意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
4、“显示显示”一词能不能换个词来说?
5、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儿子怎么样?
6、找出儿子说得话并用浪线画出来,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7、同桌之间练读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8、这时,爸爸看到儿子说的`那颗星星了吗?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
9、练习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
说一说,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写词语。
爸爸习惯
切错的苹果
儿子创造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识字》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