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7 14:10:5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7篇(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7篇(精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要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立足语言习得,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形象描述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2)

  1.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2、读读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谁补天?女娲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过渡: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和疑问,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女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神?(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1)检查生字词。

  同学们和课文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相信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比较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认识一下刚刚结交的生字词朋友。(课件3)

  (2)再读课文,交流: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课件4)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1.过渡:面对着可怕的困难,女娲不畏艰险,毫不退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想办法熄灭天火,自己动手造船救人,还要想办法补天。找一找,女娲补天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的文字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

  (学生默读全文,找找、画画、品品)

  2.理解重点词句。

  (1)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课件5)

  师:请你用好听的声音读一下这段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天崩地裂或天塌地陷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她又造好了船,去救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课件6)

  师:你能感受到女娲怎样的心情?

  师:看到被水火围困,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生读):女娲难过极了。

  朗读感受到女娲的痛苦。

  师:还能体会到女娲的什么心情呢?

  生:女娲急于把人们救出的心情。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立刻”、“求”、“又”这些词语都能看出。

  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女娲的心情。

  (3)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什么是冒着生命危险?

  生:有可能会因为补天而丢掉自己的性命。

  师:那到底有多危险?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学生读: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师:当女娲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女娲是一个神,作为一个上古时伟大的神,她本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什么?

  (过幸福的生活,长生不老,不必管人类的死活…)

  然而,当这个人类之母看到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自己的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难过极了!这位悲天悯人的人类之母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自己的儿女,女娲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她想尽办法、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地补天,更叫人无限感慨。大家都被女娲的勇敢深深感动,谁能够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呢?(课件7)

  (4)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绿、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课件8)

  师:你们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中读出了感动,那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寻找五彩石是非常困难的呢?

  零零星星 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

  师:你是怎样理解“终于”这个词的?(自由发言)

  作为一个伟大的神,为了拯救人类,为了天下太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师:石头终于找齐了,天到底补上了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5)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课件9)

  师: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在炼石的五天五夜中,女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6)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轻声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看似轻松的`动作,却看出了女娲的神力无比,让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再读一读,注意体会故事的神奇。

  (7)齐读最后一段。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将天补上,你们看,天边那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评价人物,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什么?

  2.关于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受

  关心人类疾苦 勇敢顽强……

  八.教学反思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是很难理解。就是课上着重锤打的几个词“几天几夜” 、“找哇找哇” 、“终于” 、“五天五夜” 、“冒着生命危险”等,它们都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凸现女娲的精神?这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为此,在“几天几夜” 、“找哇找哇” 、“终于” 、“五天五夜” 、“冒着生命危险”等时空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具体困难” 、“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等问题的创设,通过一遍一遍地把字词句读成画面的过程,引着学生去想,去超越文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儿童离开家庭,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学习,角色发生了转换,对自我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面临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编排入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入学教育以儿童的口吻“我上学了”引领儿童走进学校生活,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内容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3 部分。3 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到“我是小学生”角色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第一部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以蝴蝶页开篇,整幅画面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展现了各民族小朋友,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欢快地团聚在一起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开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旅程。通过听读儿歌《上学歌》,体验“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喜悦与自豪,同时又让儿童有一个鲜明的角色转换意识,知道从今天起,将要从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走向更有规律、有计划的小学学习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以“我爱学语文”为主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激发儿童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读书、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听、讲儿童喜爱的经典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观察插图,感受讲故事的乐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二):设境体验,感受“顶天立地”之苦

  (三):想象迁移,领略“身化万物”之奇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

  3、小结: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五、作业设计: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宇宙混沌 → { 顶天立地 }→ 创造宇宙(奉献、牺牲)

  身化万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船长》(苏教版第十一册)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客轮即将沉没时,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的第一段主要讲“诺曼底”号客轮的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万分危急”的险情,体会侧面描写有力地衬托了船长的形象。教学中要着眼整体,指导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一、整体探究,感受万分危急。

  (1)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第一段,品词析句,披文入情,实实在在地感受“诺曼底”号客轮被撞后的危急情景。“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以此引导学生读读、想想、画画、议议。一是要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万分危急的情景”;二是要求用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朗读表达出“万分危急”的情景。

  (2)“顷刻间”什么意思?船上所有的人为什么顷刻间都非常恐慌,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们的恐慌?(如:惊恐万分、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等)以此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思考。

  (3)作者对“危急”情况的描写生动具体,那惊险的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以此引导学生将课文描写险情的重点词语分分类,体会到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描写了险情——天气:夜晚、薄雾笼罩、沉沉夜雾等;轮船:冒出、全速前进、巨轮、撞来、巨响、剖开、大口子、震荡、涌进等;人们:奔跑、呼喊、哭泣等。

  二、整体品读,感悟特色。

  (1)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惊恐的人们,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所有的人都呼喊着、哭泣着。此时刻,此情此境,人们会呼喊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并投放相关录像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

  (2)课文主写的是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险情,为什么?在这生死的关头哈尔威船长又表现得怎样呢?引导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与正面描写的联系,体会到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衬托人物的形象。

  (3)“险情”场景的描写非常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场景,如危急的、喜悦的、紧张的、愤怒的、拥挤的等等,你能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们写具体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 —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 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1、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板书设计:

  报告新闻 显示新本领

  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创造力来源于

  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更没有想到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板书:

  美丽的晋祠

  在山,巍巍的,高高的,拥

  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