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5 08:11:42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

  2.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材料。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先由课文《故乡》的议论引入,让学生模仿、运用。

  二、老师给出题目

  A、我的课余生活

  B、给我教益的一件事

  三、学生根据命题,思考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

  先同桌讨论,后小组比赛。

  四、老师明确指导

  1.教益:大多指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收获。通过记叙某件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明白了某种道理。

  大至对生、社会的看法,小至对朋友、困难的认识。所记的事应是与我紧地连在一起的',要写清楚我从发生的事情中得到了教育和好处。

  2.写法

  对人和事的认识往往由于偏见和不了解,会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而通过接触、了解,在共同的生活中会改变原来的认识。因此,通过对比,记叙我对事或对人前后不同的态度、看法,有助于突出这件事给我的教益。

  3.想,精选事例。

  例如:对同学的看法--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更应看人的心灵对老师的看法:表面上的严厉,却有一颗慈爱的心。

  4.要围绕教益展开。

  事情的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何处该详,何处宜略都要以教益作为取舍标准。

  5.叙议结合。在文章中间或结尾,点明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思想。

  五、学生练习写作(第二教时)

  堂上训练。

  六、批改方法:

  师生共评互改。

语文教案 篇2

  十三山中访友李汉荣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以学生自读为主,培养运用多种自读的方法阅读课文的能力。

  2、调动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世界,体会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加强朗读训练,精彩片段要求背诵。

  教学步骤

  安排一课时

  1、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划出文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3、精读:潜心与作品之中,品位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通过学生提问研讨加以解决。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想象,为什么?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与《童趣》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想象力给人们带来的富有情趣的美好体验。假设自己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口头表述一段文字。

  4、点拨:由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强调要点。

  5、由学生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复朗读课文,反复朗诵精彩片段,培养语感并达到会背。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蝉、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的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课文描写了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下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请大家打开课文,学习18课(板书课题:雷雨, 学生齐读两遍)

  讲析:有积雨云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2、一般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谁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3、欣赏录音读课文(边听边看课文),刚才大家听了录音读课文,感觉雷雨怎么样,请看看课文两幅图画。(仔细观察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问:第一幅图是什么景象(雷雨前)?第二幅图又是什么景象(雷雨后)?能说出图的意思吗?

  图一: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大风,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赏雨。

  图二: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小朋友呼吸凉爽空气。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齐读、个别读、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3、认识词语。(压下来,垂下来,彩虹,黑沉沉,逃走)

  出示小黑板:越来越亮、一阵、蝉叫、蜘蛛。(齐读)

  4、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①、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②、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③、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课文哪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

  2、自由朗读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问:课文中,写了雷雨几个方面

  4、问:大家找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并在课文上做记号。

  5、教师引读课文。(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雷雨前的句子.(板书:乌云密布,叶子不动,蝉也不叫,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蜘蛛在雷雨逃走这一景象,我们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要下雨了》这一课知识的.内容,这都是下雨之前的景象

  小结:1、作者写什么景象

  2、乌云--大风--闪电--雷声--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板书)

  ②、第二部分

  A、指读雷雨中的句子。结合看图下雨时远处是模模糊糊、看不清。

  B、看图2:雨过天晴,空气新鲜,雨声雷声从大到小,无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个别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③、学习第三部分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空

  学习后部分,齐读,板书:

  蝉蛙叫,蜘蛛坐网上

  指名读句子,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边读边体会)

  归纳

  用几句话概括雷雨前后的变化(雨前天色暗,雨中电光闪,雨后彩虹出现。)

  (五)、小结

  雷雨是自然现象。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体会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前几天我们这里刚下了几场雷雨,请大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六)、巩固练习

  填空

  1、清新的空气迎面( )来

  2、一条彩虹( )在天空

  3、蜘蛛从网上( )下来

  4、蜘蛛又( )在网上结网了。

  A、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B、彩虹是怎么形成?

  C、分角色读,雷雨前、中、后。

  D、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乌云密布,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雷雨前

  一阵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雷

  雷雨中 越来越大----渐渐小了 抓住特点,观察有序

  雨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空

  雷雨后

  蝉蛙叫,蜘蛛坐网上

语文教案 篇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 体育——《学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教学难点分析: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研读交流

  (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8.课堂练习:

  1、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9.作业安排:

  1、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 自我问答: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相机指导朗读。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

  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十分惊讶。

  10.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插叙旧事,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顺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信”在小说起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封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围绕着这两封信,更好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铺垫。

  5.文中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妻子、女儿吃牡蛎,直至于勒的出场做了铺垫。

  6.“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分析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此处菲利普神态异常,多处省略号可以看出他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种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8.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多余的吗?

  小说写若瑟夫付完牡蛎钱,按情节的发展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安排了若瑟夫给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过钱,赶紧道谢,并尊称自己的侄儿为“年轻的先生”,表现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9“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紫色的阴影”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