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时间:2024-01-17 16:22: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认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题板书与目标展示

  1、课题板书

  2、目标展示(知识目标)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4.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四、交流与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

  五、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六 、课堂检测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七、课时小结

  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进吧!

  二、题板书与目标展示

  1、课题板书

  题解: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2、目标展示(知识目标)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生活在社会 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

  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 )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四、交流与合作学习

  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六 、课堂检测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七、课时小结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八、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12-30

《古诗两首》教案08-25

古诗两首教案09-02

古诗两首教案11-17

《古诗两首》教案11-17

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教案04-02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4-04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古诗两首教案1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