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认识生字,认识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和由部件组合成新字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读,积累句子,巩固生字。
3.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4.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
教具准备:
1.字词卡片。
2.与“口语交际”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我会认。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大声朗读后,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答。
学生甲:我发现“饿、饼、饮、饺”这几个字都有“饣”,都与“食”有关。
学生乙:我发现“猴、猫、狗、狮、猪、狼”这几个字都有“犭”。
学生丙:我发现……
3.识记生字。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二.我会填。
1.引导学生回忆,在学过的生字中,“今、相、自、音、你、原”都可以和哪一个字在一起组成另一个字?
2.指名说一说填上哪一个字?(心)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识字方法?(我发现用学过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新的字的识字方法)
4.扩展练习:
“少”、“工”、“气”、“羊”加一个什么偏旁可以换成新的字。(氵)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2.朗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出示句子,学生自读。
“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2.指名读句子,要读正确、读流利。
3.练习背诵。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多搜集、背诵一些说得很有道理的句子。
二.我会写。
1.出示字卡:“冷、长、老、前、开、慢”,指名认读。
2.想想这些词的反义词是什么?
冷——热
长——短
老——少
前——后
开——关
慢——快
3.照样子,在书上的田字格中写出意思相反的词,注意书写姿势。
二.我会读。
1.学生自由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用铅笔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读懂故事。
2.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3.鼓励学生在交际中做到: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注意听(课件:破碎声)你们听到什么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二.学习交流。
1.看图(课件出示)了解故事。
①.请男同学看图了解这件事,并将你看到的事情,讲给女同学听,看谁讲得最清楚,谁听得最仔细。
②.请几位女同学把听到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③.(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着课件说说,看谁讲得最清楚。
④.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和别人进行交谈时,要注意: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
2.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松该不该如实地将实情告诉爸爸呢?爸爸的做法对吗?
3.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
4.同桌交流。说说你怎么做,并把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
5.师小结学生的几种做法,你觉得哪种做法好?为什么?你觉得哪种做法不太好?为什么?请以小组讨论一下。
6.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7.刚才小朋友们谈到了自己心理想的,那你们一定想知道爸爸、妈妈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想、怎么做?那么,今天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好吗?
8.课前,老师采访了几位家长,这几位家长虽然说法不一样,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三.拓展延伸。
①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可能会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比如:折断别人的铅笔、弄坏别人的文具盒……这时你会怎么做?
②如果是你的东西被别人损坏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别人交谈时,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而且还知道了弄坏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五.展示台。
1.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外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师板书),比比谁认得多。
2.玩字词游戏。
①出示写有独体字的卡片,指导学生认读。
王、禾、木、门、虫、又、口、朱、木、下、寸、里
②学生仔细观察哪两个字可组成一个新字?
③学生汇报:王+里=理
又+寸=对
禾+口=和
木+朱=株
门+口=问
虫+下=虾
门+木=闲
④学生在书上通过连线的方式组字。
⑤完成扩词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在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在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1.词语迷宫游戏。(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各种游戏名字)
2.刚才我们玩游戏,大家快乐吗?让我们继续去感受快乐吧!
【设计意图】词语迷宫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复习上节课所以积累的词语,寓教于游戏中。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一起游戏真快乐,一起读书也快乐。但是现在的小朋友呀,经常独自在家。谁来读读第一节,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找找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什么?
(2)指名说。
课件出示:折纸船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3)一个人的时候只能做这些吗?还有别的活动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4)除了这些活动,你独自一人还玩过什么?赶快想想,能不能再给我们推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让大家都和你一样,一个人也能快乐的玩耍。
点评:哦,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玩,很好!
(5)(课件出示:静悄悄。)谁会读这个词?(指名读)好安静啊,一点声音都没有。(全班齐读)这种形式的词语是什么形式的?(ABB)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指名回答:冷清清、金灿灿、白茫茫……)
(6)你说得真好,老师再奖励你带着全班孩子一起读读这个小节,把你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
2.学习第二小节。
(1)一个人游戏挺快乐,但有些事儿得两个人做,合作起来才能把游戏做好呢。什么游戏需要两个人玩呢?
(讲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跷跷板……)
(2)你们想不想玩个合作读书的游戏呢?同桌商量一下怎么样分工合作,才能把第二小节读好?
(3)按照你们刚才商量的.办法,好好读一读第二小节。一会儿我们比赛哪一对同桌合作得最好!
3.学习第三小节。
(1)一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很好!那三个人玩呢?也很好!三个人可以玩什么游戏?(讲故事、甩绳子……)
(2)这些游戏三个人玩起来就更带劲了!谁能读得带劲点?
(3)指名读。
4.学习第四小节。
课件出示: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更好!
(1)齐读这几句。
(2)你体会到什么?(人多更好玩,更快乐!)说说为什么?
课件出示: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拔河,老鹰捉小鸡,
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
连开运动会也可以。
(3)人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什么游戏都能玩,连开运动会都可以!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你们看,大家一起笑着、喊着,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快乐的事啊!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吧。
5.课堂总结。
一起游戏很快乐,一起读书也很快乐,怎么都快乐!
【设计意图】将读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游戏的乐趣。一起游戏、一起快乐,更加欢乐。
三、游戏课堂,寓教于乐
1.练习表演读:
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小结:一人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共处也是一种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
2.学习完本课,我们知道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呢?(生说,课件出示游戏名称:折纸船、折纸马、踢毽子、听广播、下象棋、打乒乓球、讲故事、跳皮筋、掰手腕、过家家、学唱歌、丢手绢、拔河比赛等。)
【设计意图】孩子们年级小,喜欢表现自己。通过表演读,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加强团结教育。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小创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仿照课文创作小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自己去吧》,认识了两位好妈妈──鸭妈妈和鹰妈妈,她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本领,就让孩子“自己去吧”。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好妈妈,她是谁呢?
2、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3、课件播放:燕子妈妈叫声燕子妈妈在对小燕子说什么呀?
4、课件出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夸小燕子做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件出示:蔬菜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二、听课文录音
导语:听了你们的疑问,老师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了,让我们赶快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录音机播放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
2、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己拼读,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什么、再、仔细、做得对、高兴。“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么”和“得”都读轻声,“兴”是后鼻音。
五、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
2、提问: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了哪些蔬菜?每一次都有什么新发现?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
⑴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可用序号标一标。
⑵小燕子每次看到了什么?可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一画。
出示句子: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指导朗读: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4、小燕子三次到菜园看冬瓜和茄子,一次比一次仔细,而且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小燕子的呢?请小朋友找到燕子妈妈说的话。
从燕子妈妈的话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妈妈?(耐心、亲切、会鼓励人等)
从哪些地方看出燕子妈妈很耐心?(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从哪里看出燕子妈妈很会鼓励小燕子?(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指导朗读(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燕子妈妈可能还会怎么鼓励小燕子?请小朋友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5、分角色朗读小燕子与燕子妈妈的对话。
6、除了小燕子观察到的,你还知道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六、表演课本剧
七、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八、指导写字: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整个字的字形稍扁,上宽下窄。
片:竖撇要写直一些,由重到轻。
皮:横钩是新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左低右高,钩短而有力。
九、走进生活
观察两种蔬菜或者水果,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毕升的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课
1.同学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四字词语。
4.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
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忘我的投入。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废寝忘食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
4.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的意思,体会“丝毫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引导学生体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思,体会“一点儿也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自言自语”“念念不忘”“冥思苦想”体会毕升为实现梦想的执著。(适时板书: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升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我们习作时也应该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鲜明、生动。
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同学们,黑板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作业设计:
古诗积累:
李白写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