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巴黎的桥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 愫 奂 墩 潺 胯 沟壑 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的中心。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文章异同。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
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
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
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
【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
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
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叫天子“轻捷”,其实不单是写这种鸟的轻快敏捷,还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这种鸟,不料这种鸟永远是那么机灵,很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
(2)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景物的特征。
3.色形味声──景物描写多角度。
(1)调动起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2)用“我看见……”“我听见……”来梳理本段的景物描写。
预设:
我看见(颜色)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
我看见(形状)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我听见(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我吃到覆盆子又酸又甜。
我触摸到石井栏的光滑。
(3)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中,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如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为运用此种方法进行仿写做准备。
(三)仿写练习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二百字左右。
(四)当堂点评
预设:
(1)是否用上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上了是为了突出“单是”后边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语意的重点。
(2)是否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比如,描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看见了什么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等。
(3)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校园里的树木,突出其高大、枝繁叶茂等。
(4)在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热爱。
(五)课堂小结
景物描写要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我们不妨就先仿照名家的作品去写,写出我们的精彩作品。
(六)布置作业
1.修改课堂上仿写的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请同学们以《难忘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1.注意读写结合,关注作文的讲评与修改。2.从名家名篇中积累语言素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3.愿意将自己的童年往事与老师同学分享。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爱的奉献》,感受爱心的力量,请同学说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同学说)老师在读了课文后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我也想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仔细倾听,用心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呀。
师叙述:12岁的迪罗·达贝里看到同学冬天里没有鞋袜穿,于是下决心自己创办一份杂志来赚钱,达贝里写信给一些知名人士,请求他们写文章刊登在他的杂志上,有请求印刷厂老板帮他印刷,他把卖杂志剩下的钱支付了印刷费后全部用来买了袜子送给穷孩子们,自己却舍不得买一双鞋,他帮助了很多人却在14岁时不幸去世。而他去世后在银行存了五千美元却没为自己花过一美元。
三、认读生词,记忆生字
同学们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啊,你在认真听老师叙述的同时,细心地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这段文字中有些词语是蓝色的,是我们需要会认读的,你会读吗?我要考考大家呀!
出示:鞋袜赚钱刊登文章杂志印刷厂剩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谁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大家读的准确,词语都掌握的很好,这些词语中还藏着一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会写,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迅速把它找到,我们一起把他喊出来吧!
学生读字,老师出示:袜杂志章厂费剩袋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那个字不好记,需要大家一起学习。
预设:这位同学说说,“袜”字不太好记,是吗?布衣旁右边是个“末”字,上边一横长,你观察的很仔细,提醒的太重要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位同学说,“费”字不太好记,下面是个贝字,上面是个“弗”字,写这个字要注意上宽下窄。
师:你不光认真观察记住了这个字的组成,还发现了这个字上大下小的特点看来你的字一定也写的很好看,是未来的小书法家。老师也想告诉你这个字的'为什么是贝字底,是在古代人们用贝壳做货币,也就是当钱用,所以它是贝字底“袋”字形声字,上形下声,衣上有代,就是口袋,布袋的袋。“杂”字,要注意字形,上面是九字,下面这样写:而并非木字你也是个细心的孩子,看得仔细,表达清楚,(识字方法的总结归纳)我们现在就把这四个字工工整整的各写两遍吧!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我们了解了12岁的迪罗·达贝里看到同学冬天里没有鞋袜穿,他是怎么想的呢?请你迅速从第一自然段找找。
学生回答,出示:迪罗达贝里想: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是呀,为了能让同学们在冬天里穿上鞋袜,达贝里真是付出了很多,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相关词句,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吗?抓住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发抖仍在写信一封又一封请求理解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吃了不少苦,很执着,下定决心要做成。
五、教师小结,引发兴趣
达贝里下定决心要实现理想,帮助他人,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面对的呢?结果如何?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少年总编
袜杂费袋
爱心的力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出示课文插图,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看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柳树醒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读,掌握字词
1、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儿歌,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学生模仿老师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自读情况反馈。
4、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互相读生字。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5、教师重点领读儿歌,学生自由选读儿歌中的小节。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5)看图背诵,感悟文意:(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学第二节
(1)自由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5)看图背诵,感悟文意:(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猜字游戏。(以学生自己把生字编成谜语互相猜为主)
2、认生字练习:全体学生把自备的生字卡片摆放好,老师大屏幕上的字,学生从字卡里找字并举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 雷雨 树枝 树梢 软和 梳洗 玩耍 苏醒
二、师生共同总结第一、二节的学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②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学习)。
三、运用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3—5小节)
1.自由读,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2.各小组长汇报,师生共同提炼课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柳梢为什么绿了?
(2)春燕跟柳树捉迷藏,小柳絮怎么飞了?
(3)柳树是怎样跟小朋友玩耍的?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学生汇报“柳梢为什么绿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春风给柳树梳头”这一句体会,春风轻柔的为柳枝涂上绿色,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第三节。
(2)学生汇报“柳絮怎么飞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掌握柳絮特点,可以用实物演示,学生观察,品读体会第四节。
(3)学生汇报,“小朋友们是怎样跟柳树玩耍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小朋友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最后小节,在读中加深体会。
三、比赛,背诵课文
1、自由练背。
2、小组内比赛背。
3、小组代表比赛背,评选背书大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课外拓展
1.夸夸柳树的5个好朋友。
2.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3.实践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六、小结:春天的景色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只要我们去留心观察,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板书设计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根据的情节和词语复述课文第二段。
3.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人民的.友谊,激发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人民的友谊。能根据的情节和词语复述课文第二段。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出示课题:“我能到去了。”指名读课题,体会说话人的心情。题目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他会为能到去而感到兴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弄明白其中的缘故。
2.听录者,了解课文大意。
(1)听录音,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写了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以上思考题。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自然段编序。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结合完成《作业本》第2题。)
结伴星星点点浸泡忽隐忽现饱览胜景
交头接耳出人意料端详发愁纵身
(2)说说《作业本》第1题中加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解释《作业本》第4题中加点词意思。
5.读通课文,检查评议。
6.作业:《作业本》第3、4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口技》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