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爱树林、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①“一生”和“最喜欢”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的事物。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lí)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②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哪些因素?]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ōu)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③“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了“我”和父亲来到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父亲仔细观察树林。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nán)喃地说。[④“喃喃”二字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父亲通过观察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用父亲的话引起下文。
可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⑤我为什么看不见、听不到有鸟?] 我茫然地望着凝(níng)神静气像树一般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深入探究
1.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2.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六、分析艺术特色
1. 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 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 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xx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注意用好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随文品悟重点词句的意思。
3、结合课后选读课文,练习概括能力,发展语言,扩大知识量。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学、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注意用好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词语搭配练习。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词语搭配”。
师:请大家听清楚,我说几个词,你看哪两个词语能搭配在一起。
(1)心情、美好、愉快
(2)探访、天空、太空、蓝天
(3)五颜六色的、鲜花、红花
2、师:看来还真难不倒你们,前几天我们不是学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吗,我出几个词,你看看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河蚌、鹬、毫不示弱、互不相让、不肯
过渡:通过刚才做的小游戏,已经让我感受到咱们班同学的聪明机智了,现在铃声响了,我们正式上课好吗?
二、复习词语,整体感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探索者1号》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
2、师: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字词,这些词你们都记住了吗?咱们一起来写一写?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其他同学打开听写本,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了(听写字词)。
迅速、棋艺、执行、高超、任务、顽强、不折不扣
师:同桌两人交换,帮对方检查一下。
师:全对的请举手。有错的同学请你现在把原处改正确后,在下边再写一遍。
3、师:刚才我们做了词语搭配的小游戏,现在请你观察黑板上这些字词,你能用黑板上的词进行词语搭配吗?
4、师:说的很好,你能用黑板上的几个词向大家介绍一下探索者1号吗?
过渡:刚才两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探索者1号,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几位机器人导游呢,和它们相比探索者1号的本领又是什么呢?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板书)使用工具、化学实验、机械操作、下棋
三、感知精彩,学习写法。
1、师:第几自然段写了探索者1号进行使用工具、化学实验、机械操作的表演?
2、师:这3个精彩的表演是同时进行的`吗?
3、师:请你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圆圈圈出,是哪些词把这些表演连起来的?
指名答:先、接着、随后。
(1)我们再来读读这些用上表示先后顺序词语的句子。
(2)(出示课件)句子对比
①探索者1号先表演使用木工和金工的工具,接着轻巧地做了一次化学实验,随后进行机械操作表演。
②探索者1号表演使用木工和金工的工具,还轻巧地做了一次化学实验,还进行机械操作表演。
师:读读这两句,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师:看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不仅能让我们知道他都做了哪些表演而且还让我们知道他表演的顺序。
(3)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5、师:探索者1号可以使用工具,可以做化学实验,可以进行机械操作,你们觉得他的表演怎么样?
6、师: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这要随学生的感受把读的指向性更明确一些,如,请你把你的精彩、佩服、惊叹带进去)再读读这个自然段。
7、小结:第二自然段先写了表演开始,接着按先后顺序写了探索者1号先后进行了使用工具,做化学实验,表演机械操作。
师:我们下节课可以模仿这种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能用好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过渡:你们和机器人下过棋吗?第二自然段是写探索者1号自己进行的表演,我们已经觉得很精彩了。其实呀,它与我们几位棋坛高手一起下棋的节目更精彩!
四、感悟精彩,练习表达
1、自主学习,感悟精彩。
(1)请你默读描写探索者1号下棋的自然段。用曲线按顺序画出表示探索者1号的表演更精彩的语句。
(2)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3)把你画的内容和写的批注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师:哪个同学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请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
(1)大家交换着惊异的目光。
(2)机器人棋艺高超,很快就杀败了两名顽强的对手。
(3)师:其他同学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下棋这个表演更精彩?
他故意把“马”连跳了两步,想试探一下机器人的反映。不料机器人冷静地说:“你走错了!” 然后有礼貌地把他的棋子退回原处。
探索者1号的棋艺实在是太高超了,带着你的佩服再读读这句吧!
师: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索者1号不仅聪明,而且还很(有礼貌)
(4)探索者1号的棋艺如此高超,它究竟是怎样下棋的呢?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师:你明白机器人是怎样下棋的了吗?请你再读读这句。
3、了解原因,练习表达
聪明的探索者1号又是怎样判断青年走错棋的呢?你能试着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探索者1号看到青年走错棋后,这个信号是怎样传到电子大脑并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的吗?
(1)开始下棋了。青年故意把“马”连跳了两步,想试探一下机器人的反应。探索者1号看到这个动作了,它()把棋盘上棋子的位置变成信号传到电子大脑中,( )电子大脑迅速做出判断:这步棋走错了。()它冷静地说:“你走错了!”()探索者一号有礼貌地把他的棋子退回原处。
(2)师:探索者1号拥有智能的大脑,不仅能很快地杀败对手,还能发现对手走的棋是对是错,这可比上学期我们学的《有趣的机器人导游》中的灵灵、莹莹、童童和哈力先进的多呀!探索者1号实在是太聪明了。把自己当成这个聪明的机器人再有感情地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我们也和观众一起欣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手指板书)探索者1号先表演了使用工具,接着做化学实验,随后进行机械操作,最后和人下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还有哪些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哪些巨大的作用呢?
五、深入感知,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
在自动化的工厂中,在有毒气的实验室里,在无人驾驶的飞机和汽车中,在医学超微手术中……
师:这句话中连着用了4个在,说明了机器人在不同地方的用途。省略号表示机器人的用途还有许多。书上136页选读课文中有一篇机器人的文章,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看看机器人还有哪些用途。
六、回顾整体,学习写法
师:这篇课文我们首先欣赏了探索者1号使用工具,接着做化学实验,随后机械操作,最后下棋,这些精彩表演,还写出了观众们看到这些表演后的反应,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观众们的反应。
指名答。
师:课文既然主要写机器人精彩的表演,为什么还要写观众的反应呢?
生:写观众的反应是为了从侧面写出机器人表演的非常精彩。
七、升华主题,激发兴趣。
1、师: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意志,不折不扣地执行任务。希望大家现在能好好学习,将来能研制出更好的机器人。
2、师: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呀!愿意再回顾一下这些精彩的表演吗?请你轻声朗读一遍课文。体会探索者1号的精彩表演。
八、运用方法,写作练习
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注意用好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
1、下午放学回到家,( )。
2、妈妈开始炒菜了,( )。
3、我们开始做值日了,( )。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
1、预习出题: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生字。首先通过读课文,勾生字、画生词、读带生字的句子来熟悉生字,再通过和熟字比较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记忆生字,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份有关字词方面的试题。如:
⑴ 读准字音方面,可以出给生字选择读音、判断对错或把音节补充完整的题目。
⑵ 认字方面,可以出词语连线搭配的题:
阿姨 看玩具汽车 闪着 妈妈的手
妈妈 售货 抢着 说
小兵 买药 拉着 光芒
⑶ 根据字形,可以出猜字谜的题: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肯定他们。
2、交换做题:
出好题后,分成小组交换做题。
3、互评互改:
做完后,互相批改,再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你们面对自已想要的玩具时你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如何做的。
二、读中感悟
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学习:
1、初读感悟:
分小组自由默读或朗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互说感受,体会情感。
2、听读感悟:
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质疑讨论:
小组互相质疑,把最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再通过读解决问题。
⑴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⑵ 售货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⑶ 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药品 礼物 柜台 玩具
富裕 专心 目不转睛 兴奋的光芒
2、你家有什么玩具?你能写出他们的名称吗?
四、实践活动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写几句自己的打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认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读句子,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段篇。
4.口语交际,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识字,主动积累词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语文园地!语文园地的主人在向我们致意呢!我们来看看本期园地里有些什么?(出示语文园地四)
二、我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识字。
1.请大家翻开书,读一读我的发现这部分的汉字,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A: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学生B:我发现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
学生C:我发现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
学生D:我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
1.我们读一读这些字。
2.指名读要求会认的字:擦、抄、拾、摔、拔、拦、摸(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练习扩词,说句子,还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意思。
3.教师小结: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从这些汉字,我们可以看出偏旁总是跟字的.意思有些关系。你还能说出一些偏旁表义的汉字来吗?(蚊、蚂、蜻)(赶、起)(认、说、话)
三、我会读
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1)教师出示题板,学生观察这些句子,句子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有的字下面加了点)
(2)教师范读,听一听,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自由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4)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1.出示图画,提问:你去过海边吗?那一定见过浪花吧,自豪地告诉大家,浪花是怎样的?
2.没见过浪花的同学别着急,读一读这篇短文,你就知道了。
3.老师范读。
4.学生试读,把句子读通顺、连贯。
5.请同学接龙读短文。
6.说一说,现在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浪花怎样?(可爱、淘气)
7.齐读,指名读。(指导朗读),露出可爱的笑容,带着微笑读短文。读了短文,让别人听了好像真的见到了淘气的浪花。
8.配乐朗读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