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1
一、望尽课改路,寻找语文课堂的春天
教改的春风吹来了,吹进了语文课堂。学校正在开展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我们正在实践“六步三查,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在实践初期,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均有提高。原本以为我们课堂的春天已经来了。蓦然回首,我发现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缺少一样东西,缺少味道,如同嚼蜡。虽然导学案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课堂上也积极展示了,也挺顺利地完成了当堂检测题。
我的语文课怎么了?我的语文课缺少了生命。生本教育,“生本生本……”“生”只是学生吗?他也是“生命”!学生缺少的正是生命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春天还是春天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追根究底,我发现问题出在第一步的课前自学上。我们的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了作业,一发下来,有的甚至没有读完整篇课文就开始做题,甚至,手头有参考书的学生直接把答案搬到导学纸上,而且居然做得异常优秀。小展示时,看似热热闹闹的交流讨论,实质是学生在对答案。展示课上,学生沾沾自喜地将拿来的答案进行展示,并且有滋有味、头头是道,以为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然而追问下去,他们却木然了,无言以对,他们完全被参考书绑架了!走马观花似的语文教学,貌似热闹,却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形之中,我们也扼杀了学生的“生命”!
我要寻找语文课堂的春天!但是,废除导学案,又走传统的老路肯定行不通。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提倡。怎样点燃学生语文课的激情,怎样有效设计语文的前置学习任务呢?怎样充分激励学习合作小组呢?我再次陷入沉思……恍然中我明白了,我们在积极地改革,但是我们不能改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读,离开了本,还有什么效率可谈。反思之前的课堂,学生预习时没有朗读,展示课上只是将导学纸上的题目走马观花似的说一通,走个流程。文字因缺少朗读不再有生命,课文人物因缺少朗读不再鲜活,学生因缺少朗读不再激情满怀。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有何生机可谈?找到问题的终结,就得对症下药。
二、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迎接语文课堂的春天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是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下手” (这里的诵读主要指朗读)。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一)自主朗读,先读后教
先学后教,“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语文课的先学即是让学生先读。我们要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叶圣陶曾讲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在设计鲁迅的《雪》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本人这样设计朗读任务的: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2.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浮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所感受到画面的特点。3.组内合作,女生用轻柔的声音读1-3自然段,男生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读4-6自然段,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特点。
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已经徜徉在文中优美的画面中;通过一柔一刚的比较朗读,学生对这两种雪的特点,江南的雪轻柔温润之优美,朔方的雪则个性张扬、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之壮美。
(二)竞读,评读,将语文课堂推向高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本语文课堂依然离不开读。在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展示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关键篇目,关键语段,组与组之间竞读,形式不一,可以推选代表,也可以组内合作读。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这样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把学生比作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在教学《安塞腰鼓》时,“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学生激越地朗读就好像奏响了安塞腰鼓,敲打着我的心。此时的学生不正是那群茂腾腾的后生吗? 生命因朗读而得到渲泄!奔腾!升华!
学生的眼睛亮了,迸射出生命的激情。在学生发亮的眼睛中,我找到了答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竞读充分调动了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三)边读边品,让语文课堂得到升华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传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是美的!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独具风韵的一门学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刀光剑影,缠绵悱恻……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世界。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2
朗读,是把书本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它要求眼、口、脑、心同时进行活动,也是通过朗读将文字进行再创造的一个活动。朗读过程中,要求读者将眼睛所看到的文字,用口朗诵出来,同时,脑要对这些文字进行音调、节奏以及释义的理解分析,文章中存在的情感也要通过变化语速和节奏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使文章中的每个文字变得有思想、有情感。因此,朗读并不只是读文字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感官的默契配合,读者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发酵过程,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层理解,更是学习语文、写好语文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过程。
一、示范教学,事半功倍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正确的示范例子,尤其在语文课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对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高水准的朗读技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想要朗读的迫切欲望,而且更能与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情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朗读不比录音示范那样死板,而更生动化,每段文字都可以让学生朗读之后再进行解释,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情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声音作为媒介,把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样,既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更深情感的理解,致使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对课本内容进行朗读时,一是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理解文章本意。二是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对音节的`突出、语速的快慢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总之,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示范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培养语感
教师通过示范性朗读,可以将文字变得更加立体化,使文章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融入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中,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文章的思想中心形象地记在心中,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课文存在的中心思想也不像高年级那么深入,这就要求教师的范读更具有夸张性和丰富想象力,把文章化为简单易懂的常见事物。教师在预备教案时,通过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年级来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做到更好地示范朗读,使示范朗读发挥的作用更彻底。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
单一的朗读方式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培训时,可以适当利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来缓解“副作用”。比如,声音大小不同可以作为朗读的两种表现方式,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朗读群体的不同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按照个体读和小组读来进行比赛朗读;再如,常见课文中有不同人物角色的对话和旁白,分角色读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环节,如何才能把这个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性朗读、想象性朗读、表达性朗读……是教师朗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只为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技巧,从而增强对文章的情感理解。
三、全面综合的朗读考核内容
不同的学生个性会有所差异,朗读也一样,所以教师也要对每个学生采取不一样的考核方法,使朗读在学生身上起到巨大作用。
(1)制订有趣的多元化课堂朗读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兴趣。
(2)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逐个进行朗读展示,以及对其朗读进行有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定期对朗读进行考核评价,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鼓励较差学生积极朗读,也可以设立进步奖,鼓励进步比较迅速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4)把朗读记录到期末成绩中,使学生稍有压力,有机地进行朗读训练。
总之,针对小学高段语文朗读存在的种种现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寻找能提高朗读能力的突破点,制订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为教师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做出重大的贡献。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0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09-07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教案11-0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