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2 09:26:5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刮”、“肥”等13个生字。会写“血”、“净”等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刮胡子、晚上、干干净净、头破血流。学习新部首月字旁和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猫妈妈所讲的道理。

  2、学习课文,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读读“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等词语。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到2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主人怎样刮胡子?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词语:两腮、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课件出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扩展思维:如果你是那只小猫,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9、多种形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小花猫没了胡子会怎样?

  2、自由朗读课文5到6自然段。

  3、理解“鼻青脸肿”,练习用词说话。

  4、扩展想象:此时的小猫又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加上表情,更能体现小花猫伤心、后悔的感情。

  5、她为什么会“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是怎样教育小花猫的?

  出示猫妈妈的'话(第七自然段)。

  6、自读,体会猫妈妈的心情,指导学生读猫妈妈的话。

  7、你是怎么理解“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的。认识比喻句。

  8、如果你是那只淘气的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对猫妈妈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讨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看见什么就学什么的。

  五:作业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11小猫刮胡子

  看刮撞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语文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掌握阅读短文中体现的知识点,并能按题目要求正确答题。

  2、能掌握读懂句子的基本方法,利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3、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阅读方法。

  复习重点:

  利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复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引入: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想必大家掌握了不少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读懂一篇文章要具备哪些要素呢?(出示:掌握词句意思、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把握文章结构。)

  这几部分都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突破其中的`一项——句子的理解。(出示题目)

  2、创设情境: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森林的求救信,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出示课件:创设闯关救小老虎的情境。)大家愿意帮帮虎妈妈吗?

  二、 第一关:温故知新说方法(10分)

  1. 现在就来秀一秀我们的本领吧。请说说自己掌握了哪些理解句子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出示方法)

  3. 小结。

  三、 第二关:精彩句子大回放(20分)

  1、 出示课文句子,请分小组读。

  2、 请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和理解的方法。

  3、 同位互说,选题抢答,其他补充。

  4、 小结

  四、 第三关:实战训练大比拼(20、30、50)

  1.出示阅读短文,让学生练习,小组讨论

  2.选题回答,请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3、过渡:看来,前面几关都难不到同学们,现在要提高难度,有信心吗?4、请大家从短文里找出一句你认为是最重要或最难懂的话并说出选句的理由?

  4、讨论: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五、 第五关:七嘴八舌谈收获

  这场比赛真是既紧张,又激烈,不知不觉就要接近尾声了。大家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

  六、 宣布结果、总结

  同学们这次表现都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孔子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希望我们日后能把学到的阅读方法多加以练习,达到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得更快,在下次的挑战中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板书:

  抓关键词

  读懂句子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想象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本文是继《小马过河》之后的又一篇童话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懈怠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

  (2)本课没有直接与单元训练点对应的段落,教学时可选择课文的一个部分进行落实单元训练点的练习。

  2、教材特点。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四、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1、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2、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3、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rarr;评点rarr;自读rarr;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rarr;指读评点rarr;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抓重点词,提问解答。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②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③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④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⑤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宽带网

  ①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②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③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④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语文教案 篇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àshi 趁chèn机 缤纷bīn fēn 扇shān走

  柿shì子 频频pín 菠bō萝 喇lá叭 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 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 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