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7 15:40: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课时 2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设计 感悟法

  朗读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多读几遍。2.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帮助释疑解难。

  3.集体交流反馈。

  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b.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c.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有些需要深入读书方能解决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暂不讨论)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a.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b.轮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旗”为教学核心,展开了一条“链”,整合每个教学环节,(找出最感人的句子——了解当时我的处境——找其他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教学中我本着以点带面的初衷,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间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样层层剥笋容易激起教学高潮,这样扣词析句,字词落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火花不时闪现,达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师:

  1..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2.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3导引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4、学习生字词

  5、熟读课文

  6、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7、.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8、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

  9、.摘抄文中感人的语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词语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及收获,组长带领组员把大家的收获进行整理归纳。

  a.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我”为什么不接受老板的条件?

  3.集体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示描写面包店老板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品读,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其态度变化的原因──被“我”的爱国行为深深打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动情朗读,升华感悟

  1.通过认真读课文,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2.带着对作者及面包店老板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请一组同学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议。

  研读课文,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1.读了课文,同学们被“我”的爱国情感和中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所深深感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先写漂流过程:出发、遇险、来到小镇面包店;再写来到小镇后的情况:向老板求助,和老板谈交换面包的条件,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被老板救助)

  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2.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抓住读这一教学环节特点,让学生勾出作者“爱红旗”的句子自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此类课文有一些陌生,理解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三年级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引导学生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难点是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生: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观看升旗仪式后的感想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学习生字词

  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面五星红旗

  爱 国(红色心形图)

  敬 重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留学生尊重、热爱国旗的爱国之心”为主线,引领全文的学习。课堂伊始,我以香港回归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感共鸣,继而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国旗的认识和感受。但是,我没有料到,不知是学生每周都升国旗太熟悉了,还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学生站起来说的寥寥无几,教室里一片沉默。我有些急,心想学生没有感受这课可怎么上?但又一想,这不正是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体会到了作者对五星红旗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朗读、感悟课文,找出反映这种情感的句子或段落有选择地细读、体会,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集体交流中选择“我”拒绝交换国旗的部分重点理解,进行感情朗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升华情感。通过这样步步深入地理解感悟,学生也一步一步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那位留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了他的矛盾挣扎,理解了他心灵的激烈斗争,最后,爱国心战胜了一切饥饿与困苦,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国旗的尊严,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光引导学生正面理解,似乎还不够深入。其实还可以引申到由于以往中国较为贫穷、落后,不被外国人所敬重。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刮目相看,越来越赢得了各国的尊重这一角度来理解、把握、体会,那样带来的震撼可能会更大一些。

语文教案 篇2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们不只要给同学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同学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为同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同学积极主动学习,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的教学具体环节如下:

  一、课件激趣,音乐导入

  1、出示课件(文中插图),同时播发《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创设情境,充沛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有很大的期望。

  2、师板题,生齐读。

  二、初读文,认读生字:

  1、生小声读文,把不会读的字用自身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师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

  2、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记“哨”,师出示口哨实物并吹节奏,让会吹口哨的同学吹喜欢的曲子,使同学在愉快的游戏中记住要识记的生字。

  3、同学自由读文。

  4、教师范读,同学开火车读、分组读、指名读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

  5、教师设疑,同学考虑:(问生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答案的)

  ⑴ “儿童团员、八路军、扫荡、敌人、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几岁?”

  ⑵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了解课文内容,激活同学思维)

  ⑶ 出示插图二、三同学想象,自愿上台扮演

  三、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1、想象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的情景。引导同学把自身假想成王二小,根据课件或插图中的神态想象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复述课文。(本环节旨在培养同学发明能力和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

  2、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或收获。(全班自由交流,指名代表说,培养同学的额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

  2、朗读全文,同桌互读,评议。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再描描,找出“边、这、进、道”四个字都有“走之旁”。

  2、教师指导:

  ⑴ “走之”共三笔,点不要和下面的横连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在左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得太斜。

  ⑵ 写“王”字时,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

  六、练习说“把(被)”字句

  1、比较“把”字,“被”字句,体会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2、说说“把(被)”字句。

  七、扩展活动

  1、讲王二小的故事给家长听。读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2、分组扮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总之,只要充沛、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能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导入 : 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疏通句篇:《咏雪》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复习《咏雪》。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

  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1)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

  二、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惬意qiè 水门汀tīng 参 差不齐 cēn cī 撇 piě 蘸zhàn 口头 禅chán

  2、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了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感悟体会: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到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3、丰子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吗?他后来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细读5、6自然段。)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

  (3)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

  2、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

  (3) 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

  3、师小结 :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七、总结全文: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八、布置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自然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板书设计: 18、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九、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

  教学准备

  朗读,解决字音,初步感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

  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 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子。会写新偏旁“羊”和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三个小孩忘我、 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通过前后两次游戏的对比,并结合读中感悟,揭示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用的瓶子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板题质疑。

  1、师: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请举手,并举出具体 的事例。

  2、请三个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做枯井逃生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借机导入,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环节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1、自由读。注意读音、语气、停顿。

  2、同桌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朗读展示。检查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2、合作讨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 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个游戏结束后美国教育家为什么那么激动,而且称赞这三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想,从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感悟三个孩子所具有的爱心和忘我、无畏的品格。)

  3、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要人物的动作、 神态,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表述时能够更具体。)

  四、汇报交流,尝试表演。

  1、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聪明是什么”。

  2、表演改编的课本剧。 (本环节通过表演,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点后,进一步 理解课文主旨。)

  五、扩展延伸,加深感悟。

  1、游戏拼图。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想象,动手拼图,然后展示。

  2、说说你与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 而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六、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学生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2、师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再做游戏成功那当然是意料 之中的事,但很多时候大灾大难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像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的老师是聪明的,他用大爱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谓。英雄林昊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捍卫了班长的职责。聪明的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聪明人吗?”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课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1、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内涵,感悟信仰的力量。

  2、让学生质疑、自主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3、以"见义勇为"的事例导人,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以抗日英雄的故事进行扩展、延伸,让学生树立和平的信仰,

  感受勇气来自于信仰的力量。

  4、课时的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

  1、学生上台自我介绍(老师赞美学生的勇气)

  2、老师讲述报道《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问:是什么使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下岗工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使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出万人景仰的壮举?(学生回答)

  一、理解课文

  1、检查生字词的积累。

  2、整体感知课文: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度默读课文。

  3、学生用句式"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内容。

  4、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每分钟500左右。思考故事怎样开头、发展、结尾。

  二、品味课文

  1、学习一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挑读(有选择地读)

  用"~~~~"标注描写美国伞兵的语句。

  用“_________”标注描写法国妇女的语句。

  用“。。。。”标注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标题叫做“勇气”,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的含义。

  3、你更欣赏哪一种“勇气”?请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回答)

  4、学生质疑。

  三、感悟课文

  1、过渡: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生命。

  2、学生谈抗战时期英雄的故事。

  3、学生自拟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4、小结: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勇气,学习了这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有勇

  气战胜它,使自己的人生更美丽。

  5、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一读《勇气》有感。

  一、理解

  这是一个_________故事。

  二、品味

  挑读——有选择地读

  用“”标注描写美国伞兵的语句。

  用“__________” 标注描写法国妇女的语句。

  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三、感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挚爱的思想感情。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重点)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和“严峻”的,使我们联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给人以一种“肃杀”的感觉,我们南方人更是对其感到惧怕。可是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北方的那种寒冷、肃杀,给予我们的却是“温晴的天气”,可能许多人没有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晴、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悟的意蕴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二、自主预习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将济南冬天写得很特别也很美,既有山也有水,你觉得哪一节或哪一句话写得最好就放声朗读并简单赏析。

  示例: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日本的护士头上戴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目光交融的情态。“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三、合作探究

  (一)美点概括

  本文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老舍的笔法老练,他运用优美语言,使用精美修辞,创设纯美意境,展示出一幅生动的、令人神往的画面,典雅而富有柔情。请具体概括一下。

  1.精心构图绘美景。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诸多景物,阳光、小山、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图画:小山摇篮图、雪后初晴图、水色澄清图。丹青圣手绘天绘地,绘出了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山水图的特点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画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情溢言表唤共鸣。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里,老舍先生把自己对济南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作者或直接抒发感情,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句把自己对济南的喜欢毫无矫饰地表露出来;或情附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曲折地表达情感,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或缘情造景,情融于景,使得客观事物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或虚实相生,联想丰富,表露感情,如当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时,露出的粉色成了“害了羞”的标志。

  3.巧用拟人盎诗意。作者运用了大量拟人辞格,既凸显景物的特征,又隐喻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强化了文旨。有的巧拟动作现神态,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矮松的秀美形态。有的巧摹姿态描意境,如“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一个“晒”字,刻画出济南老城慵散的神态与表情。有的巧绘心理画和谐,如“水也不忍得冻上”,“不忍”写出“水”的心理活动,“水”给它物以美,它物才衬出“水”的清澈之美,最终形成济南的冬天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

  4.色彩饱满富情趣。作者绘天绘地,描山画水,用色彩艳丽的形容词点缀“温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与浓墨重彩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银”边,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了件“带水纹的花”衣,山腰上“微黄”的阳光使雪露出了“粉色”,还有绿萍、水藻、垂柳“绿”得鲜活动人,斑斓的色彩蕴含了盎然生机。

  5.反复比较显特征。本文整体上是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和记录的,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体验积累的自然流露,通过比较,显示出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第1自然段用北平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伦敦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热带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写出总特点;第2自然段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的特点;第3、4自然段用济南冬天的雪景和北国的别的地方作比较,令人从中领会了济南冬天雪景的特点;第5自然段用济南冬天的水“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来和北国别的地方的结冰作比较,显出无限生机。

  (二)对比分析

  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相同点:①两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景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四、板书设计

  精心构图绘美景

  情溢言表唤共鸣

  巧用拟人盎诗意

  色彩饱满富情趣

  反复比较显特征

  五、课外拓展

  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冬天的独特的感受。300字左右。

  示例:万物经过春的生长、夏的纷争、秋的得失,是冬天收束了一切的喜怒哀乐,抚揽了所有的兴衰荣枯,这需要怎样的胸襟!那谢幕不是冷漠的消退而是冬的豁达。冬天收藏了秋天,并没有把它埋葬,而是在艰辛中孕育着一个新的来年——撬开坚冰,你会看到安闲的鱼儿,如果不是冬的佑护,怎会有鱼儿在春波涨绿时的嬉戏;掘开冻土,你会发现稚嫩的根芽,如果不是冬的养育,怎会有百花在杨柳春风时的竞放。冬,藏秋实而育春华;冬,万物之终归,生命之肇始。是的,冬天可以冻住土地,却冻不住生命。冬天的严峻冷酷,只是对向那些怯懦的灵魂和猥琐的生命,而对坚忍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却给予无私的锻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