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13:29: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思。

  2、认识3个新笔画:“横折钩”“竖钩”“横撇”;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继续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会读指定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分清“水”的笔画,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火”字。

  教学准备:

  图,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本课学习五个象形字,教学2课时,本课时重在感悟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建立汉字与实际物体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两个生字,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一些汉字造字的常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义。认识“横折钩”能按笔顺律,依照田字格的范字书写。看图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工整的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抽卡片指名说笔画名称:一丨丿丶。

  2、抽卡片开火车读字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横折钩竖钩横撇

  亅フ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学生书写笔画。

  3同桌互相记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日”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太阳——日)

  (2)观察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师述:古时候人们写的“日”字与太阳的样子相似,所以叫象形字,经过长期演变,现在写成“日”。

  (4)指名领读字音。

  (5)根据笔画笔顺跟随表自己记忆字形,指名,互相记字形。

  (6)结合图形想一想“日”指的是什么?(太阳)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日”的词语或句子。(红日、今日、明日、生日、十月一日……)

  2学习“月”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月亮)

  (2)比较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出示“月”,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结合图形想一想“月”指的是什么?

  (6)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月”的词语或句子。(月球、月光、六月、月饼……)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日”“月”。

  2识字游戏。

  3读一读:P45。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2)“月”,第一笔“撇”的上半部分是直的,运笔到一半时才向左下方拉出,两个“横”的起笔在“撇”的上部,“横折钩”的钩不要挑得太大。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3种笔画和2个生字。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对课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很感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义。认识“竖钩、横撇”能按笔顺规

  律,依照田字格的范字书写。学生看图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工整的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抽卡片指名说笔画名称:亅フ

  2、开火车读生字:日、月。

  3、小组读声、韵母:shhuoui

  学习新课

  学习生字

  1、学习“水”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水)困

  (2)比较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出示“水”,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提问:“水”的第三、四笔各是什么?

  (6)结合图形想一想“水”指的是什么?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水”的词语或句子。(河水、海水、自来水、喝水……)

  2、学习“火”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大火)

  (2)观察图与古代象形字、现代汉字的相同之处。

  (3)出示“火”,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提问:“火”的第一、二、三、四笔各是什么?(丶丷火)

  (6)结合图形想一想“火”指的是什么?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火”的词语或句子。(火山、大火、着火、火苗……)

  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火”,写“点”和“小撇”时要给中间的两笔留出空当。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2个生字。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两个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并书写汉字“坪;正、’弱、林、保;礼”;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弱、礼、保”等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为绿化设计标语牌。

  4.懂得保护公共绿化人人有责。

  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生字的字音,并能通过查字典认生宇“弱、礼、保”;认识示字旁。

  2.通过阅读,明白“巨人”的含义,人类应该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成为保护大自然的巨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同时出示生字:草坪、藏、森林、婚礼(借助媒体演示)

  2.如果你来到了这块草坪上,休会有些什么感想呢?请用一、二句话向大家介绍。

  3..出示:巨人(1)指名拼读(2)学习“巨”的笔画(学生书空)(3)“巨人”是怎样的?

  4.(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读词语,特别读准带点字的字音。草坪、巨人、森林、正在、举行、弹琴、地震、亲情、藏(读准前后鼻音)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识识这些生字。

  (3)出示:弱小、保护

  3.检查读文。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你”是指谁?

  4.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像巨人?找到有关的内容好好读一读。(读好1、2节)

  5.交流朗读。

  (1)指名读

  (2)和同桌一块儿读一读

  (3)师生配合读

  (4)配着媒体比赛读一读

  (5)读一读课文第三节,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6.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了这一节了解了什么。

  7.小结。

  三、熟读成诵,感受体会。

  1.你们愿意做怎样的巨人呢?齐读全文。2.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3.试背课文。

  四、游戏巩固,课外拓展。

  1.美丽的大自然(出示各种花、草、动物,带有词语)

  2.多媒体:公园里有翠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坛,请为它们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3.希望你们回家后为小区的绿化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小区里的居民都要保护绿化。。

  五、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 商 堆 仗 银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有关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课件出示:《识字三》中: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集体齐读两遍。

  3.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4.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虽然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永远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今天,我们学的《看雪》这篇课文,就与台湾人民有关。

  5.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录音范读课文或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边读书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划出有生字的词语,对照拼音,多读一读。

  3.四人小组自查:

  1)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2)说一说新词意思,相互补充。

  4.检查自学小组交流学习生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1)学生自由读。强调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

  2)指名读,并说说词义。

  3)全班齐读。

  5.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过渡:大家读词语可真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怎么样?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比一比,再组词。比较:讲——进 铺——扑 毯——淡 银——很 店——站

  3)看老师做动作读出生字:指、接、铺

  4)“小猫钓鱼”:把写有生字的鱼形卡贴在黑板上,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一个戴小白猫头饰,一个戴小黑帽头饰,老师读字,两个学生比赛找字,谁找到的多谁就胜利。

  5)“找朋友”: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分散给学生,拼音与生字一样的成朋友。如,拿拼音的同学说:“我是‘chú’,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生字的同学说:“我是‘橱’,你的朋友在这里。”

  6)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本课生字: 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重点笔画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3.强调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边板书,边指导学生练写。

  有三个提手旁的字(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书写知识指导写字。注意提示:

  “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等。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看雪景,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看看谁是读书能手!

  2.全班齐读课文,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同学们,你们读书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老师这里有关于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想看看吗?请你专心看,感受北国的美丽风景,等一下说说自己的感受,行吗?

  4.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5. 你们现在能带着自己的快乐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各三遍。

  2.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12 看雪

  会写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12、看雪(第二课时)

  东凤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看雪,把课题齐读一次。这节课,我们来个比赛,男同学跟女同学比,看看一节课下来谁先抢到红旗,好吗?

  2、出示词语,复习词语。

  课件中的词语: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着 接着 讲起 惊奇 时候 故乡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看!比赛准备开始了。屏幕上的词语宝宝还记得吗?(记得)首先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男同学读词语)女同学敢挑战吗?(女同学读词语)一起再一次大声朗读!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可是,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也能表现得这么好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下面老师读课文,你们就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的,等老师读完课文后提出来,能做到吗?

  2、同学们,你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提问。容易的问题现由学生帮助回答,全班学生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就由老师帮助解决。当学生问道,台湾为什么很少见到雪的呢?老师就出示课件(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我国北方的城市,包括我们祖国的的'首都北京都能看到非常漂亮的雪景,南方城市因为气候温暖,一般都见不到雪,台湾的小朋友和我们中山的小朋友一样见不到下雪。

  三、学习第二段。

  1、过渡:你们想知道(课件出示)过春节的时候,台湾孩子们在哪里看到怎样的雪?他们想去哪里看怎样的雪?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汇报学习情况:

  a、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的答案对吗?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答案的?(课文第二段)

  b、出示第二段(文字配图):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齐读第二段。小朋友们读得真响亮,又有感情,老师表扬你们。

  板书:台湾孩子们 橱窗 棉花雪

  c、他们想去哪里看怎样的雪?

  四、学习孩子们与老师的对话。

  1、过渡: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3—11段,把孩子们说的话用“——”画下来,然后同桌之间读读这些话。

  2、学生汇报情况

  3、课件出示四个问句: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问句)怎样读好呢?(读出疑问语气)

  抽读——指导读、范读——齐读

  4、情境演读: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回课文中去,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台湾的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呀?学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学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指着地图。

  学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老师:“不算太远,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随机出示这段话配飘雪的图: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5、提问:想亲自感受一下雪的美景吗?自己读读这段话,看谁读得最美?(抽读——齐读——男、女比赛读)边读边结合图帮助解释:雪毯、银装等(指着雪景图引导学生说:“同学们,看,天空中的雪花怎样拉?雪花飘落在地上,地上好像……树上一根一根的树枝又像……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

  6、经过你们一读,台湾孩子们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也来到这儿,你最想干什么?(打雪仗、堆雪人、玩雪橇……)

  7、你们说得这么兴奋,老师也想玩一玩。提问: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8、出示句子: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男、女赛读。

  9、提问:橱窗里的雪景与这里的雪景有什么不同呢?(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板书:北京小朋友 北京 飘雪花 好玩 不能玩

  10、看着课文,把第九段连起来读一读。

  11、多美的雪景啊!台湾孩子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再提问:看看文中的孩子是怎么问老师的?

  出示句子: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1)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指一名学生读)

  (2)我们读这么长的句子时要注意什么呢?(自己先练读再指导读好停顿)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争着问。(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们试着来问问老师吧!刚才,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这就是争着问。)

  12、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台湾小朋友在问老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3、孩子们真会读书呀,从这一句话里,你读懂了孩子们的心声。

  14、当老师给孩子们讲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老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随机出示句子)

  12、谁能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说说这句话?看看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应该怎样读呢?(指导读好感叹句)(抽读——齐读、评价)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五、体会情感

  1、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们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跟北京小朋友们玩;北京小朋友们也盼着跟台湾孩子们玩)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吗?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3、总结: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广东、台湾、北京这些省份就像是兄弟姐妹,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这个兄弟暂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什么时候能回到大家庭中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呢?我们盼望着。板书:盼统一

  六、课后作业

  1、回家查找一些有关台湾的资料,如台湾的风景图片、台湾人们的风俗、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等等。

  2、写一封信,邀请台湾的孩子们到我们家乡中山来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习惯,虚心请教的求知态度。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本课的多音字,能用“原来……怪不得”说话,初步训练学生研读词句的能力。

  3.激发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情感。

  4.把握难点、重点,理解“求知”的态度,掌握并去证实获得的知识。

  其他:

  学习的写法。

  教〔学)具:

  投影小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第11课《不合群的小蝌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为啥上面写日期?

  生:这是!3月25日发生的事。

  师:对“我”是一位小学生,课文是他的!

  二、初读课文。

  师:记下了什么事?

  ——谁发现了什么?

  ——谁知道了什么?

  (定向。小学生的'告诉我们什么?)

  反馈: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不合群的小蝌蚪”说话。

  生:我知道了……,我还知道……

  (师作“认真读,记住了课文”的)。

  三、细读课文一二两段。

  1.请仔细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找一找,哪些词写出了小蝌蚪的不合群?

  学生填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地游。”(孤零零孤独单独自个儿悠闲)

  2.和这些词相反的词是(成群结队)。

  3.看见……在游,想:“好像……别扭?”

  谁明白什么是“别扭”?换个词说说。(好像在闹矛盾,好像在吵架,好像在生气)

  4.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合群的小蝌蚪合群?(请学生快速读,把表示办法的词圈出来)

  (1)用橡皮表示小蝌蚪,找根“细树枝”拨!

  (2)哪个词说明它不合群?“钻!”(钻出来)

  (3)“我心里想:你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怎么这么不合群呀!”

  (能将“调皮”换词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朗读词语,学习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习《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学目标:

  一、摘录笔记: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习古诗: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三、初显身手: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自己明白了什么?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能”指什么?(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生交流。

  二、师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1、(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语文教案 篇7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我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及图片: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及一组狼的图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或歇后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教学内容:

  《狼》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二,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并训练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教学步骤: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奔豕突、狼藉满地”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欣赏歌曲:《说聊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同时结合flash朗读)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缀行()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目似瞑()隧入()狼亦黠矣()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老师出示材料考察一下。

  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三)赏析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6)在这个故事中,发生矛盾、进行斗争的两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附:板书

  狼

  狼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

  (五)课堂练习:

  <一>、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一狼仍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4、恐前后受其敌

  5、顾野有麦场

  6、弛担持刀

  7、一狼径去。

  <二>、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

  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背诵练习。

  (六)、歌曲欣赏《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词曲:齐秦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报以两声长啸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8-15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