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4-09-21 09:5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1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可是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为此我考虑过几种教学方法,但都感觉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后来张婷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作者对桂花印象这么深刻,不就是因为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时感受到的快乐吗?”

  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这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蕴涵在作者回忆桂花香和摇花乐的过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香”和“乐”上,引导学生从这两处去体会,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亲说的那句话,感受思乡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这“摇花乐”的环节,在课堂上,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心情,开心地读课文,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他们像作者一样缠着母亲摇桂花,他们也在桂花树下使劲地摇,就在他们完全投入其中时,我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一朵朵摇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发梢、脸颊、鼻尖、脖子里、手上、身上,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立刻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说:“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脸上,就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在逗我。”还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头发上和手上,就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着学生们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热打铁,引出母亲的这一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从母亲怀念家乡的桂花感悟到,母亲思念的其实是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写的《乡愁》,看着投影上的动画,听着深情地诗句,学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很多,而我学到的更多:上一节课不容易,想上一节好课,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师把教材钻研透了,方法引导对了,学生上课就轻松了,也快乐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2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面面俱到,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再多的内容就不散了;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一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3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家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课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在这堂课上注重学生的朗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且使用肢体语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桂花雨的理解。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在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读来感悟,并加入想象说话练习,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难忘摇花乐与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4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经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经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欢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之后用同桌分主角读和师生分主角读的方式来引导。最终能够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样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经过个人读、小组读、团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终我试图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经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5

  《桂花雨》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教学中我紧扣一个“香”字,在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中,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在引导学生品味,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努力引导学生体悟到淡淡的乡愁。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技巧。

  不足之处:

  1、教师放手不够。

  2、对学生期望太高。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4-11

桂花雨教学反思04-06

桂花雨教学反思06-08

《桂花雨》教学反思03-21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4-20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例15篇)03-13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01-15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03-30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