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9 13:53: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江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

  这篇课文不像我们平时学的现代儿歌那么容易理解,对于一年级刚刚接触到课文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这样一片乐府诗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不理解课文,学生就难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才能有感情的朗读,所以这节课我重在培养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正式进入教学前有一个复习的环节,巩固所学生字的读音和书写。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认识莲花、莲叶、莲蓬,再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我借助图片让学生想象莲叶的样子及莲叶茂盛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 “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接着通过指名读、做动作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我在教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出示了过多的意象将整首诗分的太碎了。在第二个长句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图引导学生想想小鱼在荷塘里会干些什么?学生顿时来了精神,纷纷举手发言,这样就能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放飞思想,尽情遨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感悟鱼儿游玩时的快乐、自在,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体会到“戏”的妙用了。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教学时,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在指导朗读上,可以采用表演读的方法,把教室当成一个大池塘,让学生当小鱼,感受鱼儿们的快乐,从而读好诗中的第二句,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

  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江南教学反思2

  在讲授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我没有按历史书编排的逻辑顺序去讲授,而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且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有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核心组织材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很密切。第一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主要讲了西晋建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晋皇族纷争,导致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北方汉族豪门大姓为逃避战乱而举族迁移到江南。这样,北方南迁的豪门大姓就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第二子目“淝水之战”、讲述了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取得了暂时的安定,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比较具体的讲述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前两个子目的内容跟第三子目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在讲授本课时没有按前因后果的思维去讲,而是先指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经济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一颠倒,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全班同学在积极的探究,研讨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得到充分开发,因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江南教学反思3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教学反思4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江南教学反思5

  众所周知,《汉乐府》是专用来谱曲吟唱的,它们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特点。而其中《江南》一首,则更是流传久远了。这首诗以采莲女采莲为基点,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美、活力美。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的品读上。具体来说,我觉得本课有如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理解、品味诗歌。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我没有在字词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在几个关键字方面教了一会儿,一起学了写法。在读的方面,我试着让他们通过个别读、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读出诗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老师只是导演。学生回答、讨论、角色演读等等环节,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多时间。比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有些学生在对诗歌有独到理解的同时,我给予了认可和引导。

  三是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程度很高。整节课学生的读、演、说、思都很主动,一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基本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生命课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学生真正的参与不够好,一些活动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品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体现的不是很好,没有随着读的深入,加强对文本诗歌的理解。需要继续努力。

江南教学反思6

  在教学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时,我这样教学: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读了这两句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荷花、荷叶、采莲姑娘。

  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大荷叶,很多很多的荷花。

  生:我看到满地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师:你是从哪个词想到的啊?

  生:从“莲叶何田田”的“何田田”,就是荷花很多、很美,把湖面都遮住了。

  师:那就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我读着读着,好像还粉红粉红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大荷花。

  生:我还听到了采莲姑娘的笑声和歌声呢!

  师:采莲姑娘,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你在笑些什么呀?

  生:因为我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还可以采到莲蓬,太高兴了!

  师:那你就是采莲姑娘了,你来美美地读读吧!不过老师希望你能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也分享你的快乐。

  ……

  上面的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加上了已有表象的积累,孩子们的思绪自然而然的插上了翅膀,在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徜徉。他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满池的荷叶、收获喜悦的采莲姑娘,更听到了笑声和歌声,精彩的语言喷涌而出,思绪在这里展翅高飞!

  三、寓教于乐,初步教给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抑扬顿挫、情感的高低起伏,将平白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江南教学反思7

  所以,在教学“鱼戏”时,我请学生上台演一演。在一部分学生的吟诵中,其他学生一起表演后五行诗句,体会小鱼游戏莲叶间的自由自在。

  与此同时我把搜集到的歌曲《江南采莲》播放出来,整间教室就是一片活泼、和谐的荷塘。

  当然,课堂中不足之处也甚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图给学生看,带小朋友看看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许多小朋友沉醉于江南风光,因此久久回不来。

  思索:

  江南风光图片应再做筛选,江南小镇1——2张图片做个引子即可,自然衔接至江南成片荷塘风光才是关键,所谓先入为主,为下文中的“莲叶何田田”埋下伏笔,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美。

  (2)在教学第一句诗时,应该向学生多强调一下,“田田”指的是莲叶的多,“何田田”指的是莲叶多么地茂盛。此时还应该适当地展示莲叶挨挨挤挤的画面,增强印象。

  《江南》教学反思

  (3)在练习说话部分时,有学生说:“小鱼有的在玩耍,有的在你追我赶。”这句话不够准确,而我没有及时地为他指出、纠正。

  (4)在表演“鱼戏莲叶间”时,我还可以尝试全班学生共同表演,分工合作,比如:男生扮演小鱼,女上扮演荷花、荷叶等。这样既能体现出诗中描绘的荷叶的多,又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面应该要更广一些。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也要关注好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争取做到上课胸有成竹,与学生交流自然、流畅。

江南教学反思8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江南》的教学反思2:

江南教学反思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习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习说成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江南教学反思10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记得原来看过一个名师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时曾经说过,课堂上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是自己在家里就训练过无数次的,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舞姿一样,当时看的时候我还大相信,觉得太夸张了。以前同事也有说过自己上课的时候语言和姿态需要改进,自己却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两次课,仔细揣摩自己上课时的言语,才觉得说出的话与当时的表情是那么的不自然。有那么几句刚说完就觉得特别的别扭。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不知所措后自己敷衍而过。教学形态暂且不提,语言缺少美感、贫乏、生硬是我对自己言语的评价。这些表现跟当时紧张情绪有些关系,但我想它在很大程度还是反映了自己平时上课的一种状态。《忆江南》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大板块,分别是“赏江南、唱江南己沉浸在如诗的美景,通过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借助优美的形态语言把美展、舞江南。”这三个环节对教师的形态或言语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把自示给学生,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带进了一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江南。上完了同样内容的两节课,我突然之间相信了,相信一个满意的表情和手势是需要训练的,是可以训练出来的。看来我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不断的改进自己在言语与形态这些方面的不足。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每一堂音乐课中,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对学生来说都是经意的。灵性的顿悟,思维的流转……课堂上我们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在碰撞。在摩擦时,每一次不足,并形成新的起点;每一次磨练,开启课堂成功之门。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锻炼、反思、总结,教学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江南教学反思11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习侧重了解作者生平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江南教学反思12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习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习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因此,在学习《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词兴趣大增。

江南教学反思13

  《江南春》一诗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位内容都是人与自然相关。因此,导入部分是从单元导读开始,引入到中国的江南地区,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前所学内容想象一下江南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江南图片,进入题目江南春天是什么样子。第二步,介绍作者,着重强调“小李杜”和“李杜”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初学诗篇,自读,解决生字词。第四步,小组讨论掌握诗意。第五步,结合课后题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第六步,拓展延伸。

  经其他老师评课,总结出以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环节设计好,诗的内容掌讲解细致,实用性强,对多音字,生字指导到位,并且结合本学期诗歌书写规范螺旋式教学。

  不足:对板书设计不够到位,没有体现出重点内容,课堂语速稍快,学生气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总之,通过本次公开课,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听了其他教师的点评,更是醍醐灌顶。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发现缺点努力提升的机会和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再接再厉,讲好每一节课。

江南教学反思14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江南教学反思15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全诗共7行两句话,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后5句写了鱼儿在荷叶下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于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想象我们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把你看到的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并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教学第二句时,我主要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出示图后,让学生想象,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他们在水中是那样的自由与快乐!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本课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我结合词句的推敲在朗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江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江南教学反思01-30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06-08

江南春教学设计12-0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6

江南雪作文11-30

成语教学反思05-02

古诗教学反思03-31

《约分》教学反思06-04

《泉水》教学反思05-31

《秋游》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