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3 07:29: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武牧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1

  [案例背景]

  《苏武牧羊》是一篇流传千余年的历史故事,这骗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互相的交流,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以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光辉榜样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是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案例过程]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2

  《苏武牧羊》是一首歌,作为一堂课而言,在设计思路时,教学理念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材料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的联系,为学生讲西汉之时的“牧羊故事”。当然,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恰倒好处,决不能喧宾夺主。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有着极其微妙的变化:学生明白了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古典艺术性与感染力颇强的歌曲。它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素质。对于教学的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上看,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课程标准表述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在教育教学中新理念是如何体现的?应该承认,我们老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创新,构建意义,同时也创建自己的认识结构。

  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与运用,还是以《苏武牧羊》为例,在演唱的时候,使用悲?还是用喜?当学生明白了苏武牧羊十九年的事情,我想他们是不会用唱《娃哈哈》的情绪去演唱吧?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4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5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史书、音像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教学中我采用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读、赏读、品读。在反复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6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本课,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和第6小节内容,说说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然后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进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特别是以领会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武,受到他伟大精神的感染。我还及时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料。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我们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整堂课才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7

  一、抓住课文的主线:

  “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所以在备课时,就把“旌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先让同学看图片了解旌节,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到旌节的语句,最后通过朗读、交流体会旌节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二、找到语言训练点:

  一堂只停留在内容理解的课会轮为思想教育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抓住训练点进行操练是一个关键。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面对匈奴王的(),苏武()(动作)着旌节,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在这个练习中,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你感受到苏武怎样的的品质。

  这个练习的目的'有二:

  1、让学生们学会联系上下文,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词语句子进行填写。

  2、语言表达的训练

  3、在充分朗读和表达训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8

  《苏武牧羊》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仍毫不动摇的事迹,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

  “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所以在备课时,就把“旌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先让同学看图片了解旌节,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到旌节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

  1、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在导入部分,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苏武,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我设计的用意其实只是让他们说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员大臣,可是因为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苏武是不爱国的人,有气节的人等

  在品读词语,感悟品质部分,第二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也是欠考虑的。让学生读出示的两段描写,并完成句式填空,当_____时(面临的情况)虽然已经给了提示,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会联系上下文去思考填写这个空格,只是看我给出的那两段描写。所以应该改成自由读第2、3节完成学习任务单二,而不是把学生框在那两段描写中,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写,设计改为:当匈奴王___时(面临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也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在这个问题上。

  2、设计内容过多、过难,没有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问题过难,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高。比如:从苏武宁死抗辱和痛斥卫律两段描写中你能看出苏武身上有哪些高贵品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而这些思想性的东西在这里出现也是不合适的。又如:在学习“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这段描写时,挖得过深,设计时想让学生把握三个层次。首先我让同学通过朗读感受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认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三种苏武遭受的折磨,最后让学生想象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这个想象说话其实很有难度,我没有给予他们任何辅助性的东西,学生答不上来也情有可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在教案设计时要学会取舍,不能什么多要,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9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学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三、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第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在“学习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第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习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11

  一、学生的表现: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表达的语句上很单一,无论是词汇量、句式,学生只是模仿老师的引语进行再复述,不能给老师一种新鲜亮眼的感受。

  2、表达题抓不住重点。在课练卷上有一题:19年后苏武抱着旌节回到祖国,当时会有哪些人来欢迎他?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对于这道题目的理解,学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补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语通句顺,但所填写的内容则不是很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老师的反思: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年级段都有说话要求,从能说完整清楚的话,到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很明显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但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课做好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条理有感受地说好每一句话,日积月累,养成会读会理解会思考会表达的学习习惯。

  2、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求学生能联系已知,包括联系课文,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联想,而不是就事论事,单一地看问题。我想这个习惯不仅对于学习,在将来的处事中都有很好的帮助。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12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学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

  一、读、思(写什么)。

  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

  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三、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武传》教学反思12-22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04-06

教学教学反思11-12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6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6-02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26

教学反思心得04-30

鲸教学反思05-22

浮力教学反思05-23

《秋游》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