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表内乘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探讨合作,在具体问题中去体会和品味某事件是否合算,进一步体会概率和同级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具体操作实施,我反思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出解决“那种方式更合算”具体操作方法。我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十分相信,因此没有给够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所以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点被动,上课效果较差。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过少,使学生在求输赢的概率时,还不是十分相信,半信半疑。而在求平均收益时,自己的引导缺乏必要的说服力,不能较好运用语言阐述或说明公式的道理,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硬套公式,而非真正理解。
三、练习及作业反思
通过集体备课,作业及练习题早已确定。而在练习时,讲得少,对答案多,从作业效果来看,错误率较高。
因此,本节课无论从课前准备还是从课后总结,都显得对学生估计过高,对上课过程中出现困难估计不足,使计划较好一节课得到较差效果,再一今后应加强对自己语言的锻炼。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3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纪律,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从头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行为,让学生经历探供数学知识的历程,学习用数学体例处理生活中的实践题目,解决学习数学的困惑。培养学生观察、对比、说明、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本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
充分使用教学插图及讲授课件,引起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自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做,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知讲了口诀的一些特性,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转变纪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背诵。在考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谋略等一些根本知识。再指点学生没有察觉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4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里,我就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细心指导,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会不会自主学习,要看其对探究对象是否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通过看一幅争先恐后、奋力拼搏的龙舟赛场面,学生从中受到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感染。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这幅图中有几条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龙舟赛?经过老师细心指导,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并当场解决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动手写出9的乘法算式,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从而发现问题,引导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教学“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在公路直道边种植8棵树,每隔5米种一棵,头尾相隔多少米?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讨论、探究、质疑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这样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避免学生直接把8和5相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景,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
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信任感,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使得学生意识得到自主发挥。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利用学生熟悉“7个7个地数数”的经验,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理解、记忆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编口诀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和谐师生氛围中,再安排“对口令”、“开火车”等活泼形式,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和效率。这种自主式的课堂,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索的氛围,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是我追求的目标。
【《表内乘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05-15
乘法口诀表教学反思05-16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6-12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1-09
乘法的认识教学反思03-06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04-20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4-22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2-11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04-08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