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反思(实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反思1
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结构和萌发过程了解很少,我首先创设情景,调动积极性。由于要对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就必须对种子进行解剖,由于种子的内胚体积很小,部分结构不宜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玉米)胚和胚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我采用了挂图、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效果会更好。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试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于探究实验肤浅单一,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以后更要认真组织引导。
生物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东北虎,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讲授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概念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1、把知识教学点与能力训练点及美育、德育渗透点结合起来。课前,教师在自己准备一些多媒体课件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了许多关于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前就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世界上生物的奇妙无穷。形态各异的生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感觉世界的美丽,进而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课堂中,教师先后采取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组织小组讨论作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地球健康的关系,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收集资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用教材教而非简单地教教材,把身边的各种资源引入课堂。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依赖,因此本课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不仅给科学课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并且能够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是与其它生物息息相关的呢?”进行讨论,学生们发散思维,举出了食物、衣服、塑料、药品等大量身边的事例,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目前生物性遭受到的威胁和挑战,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让学生在感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的同时,开动脑筋探究面临威胁的原因、寻找“关爱生物”的措施,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润物无声般渗透进孩子的心灵。
3、升华主题,让知识的增长伴随学生的成长。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总结以往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并自我总结出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认识到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和环境污染给人与自然和谐带来的破坏,再让学生自我发现和纠正危及其它生物生存的不良行为,学会尊重、爱护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课堂上,教师还特别准备了《熊猫咪咪》的MTV课件,美妙的音乐和珍稀动物熊猫的可爱画面,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产生强烈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努力树立“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用充满亲切感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生物教学反思3
今天讲《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学生先前说看不懂文章,也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打算先让学生明白本文的观点。为此,我让学生先读前两段,让学生明白作者一开始把医学家们举行年会,比喻为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这是为了引出人类与蚁群相似的观点。在生物界和世人的心中,人类与蚁群相似可以说,但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似乎是对人类至高无上地位的挑战。而刘易斯·托马斯坚持认为作为生物的社会与人类十分相似。这正是作者身上可贵的品质。
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身上这一品质,让学生再读第二段,引导他们明白作者与当时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不一致。而要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本身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科学依据的。同时,我举了哥白尼在临死前发表了日心说的观点,而布鲁诺为了捍卫这一观点,被烧死在意大利的百花广场上。可见,创立新观点的人要有智慧,要公开亮明新观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
这样学生再读到文中“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的”话语时,他们很容易看出这是讽刺人类自大的心理。
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明白蚂蚁与人类相似性,我让学生联系人类社会中,人们豢养家畜,组建军队,研制生化武器,使用童工,甚而也像早期西班牙人一样从事贩卖奴隶的交易,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二者相似点理解更清楚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讲到了文中另一个关键词生物的联合智慧。一开始,学生对蚂蚁建蚁丘认识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但那些蚂蚁们,似乎就知道需要某规格的细枝,也没见他们用什么工具测量,也没见他他们进行过计算。神奇地是其他成员就能徒手找到这样的细枝。而当细枝的规格改变时,所有的工蚁又能找到新型号的细枝,蚁群似手也没有什么图纸之类的,他们还是准确无误的建好了蚁丘。这就让我们不能不佩服蚂蚁的联合智慧。
在联合智慧方面,人类的确不如生物社会了,人类真应该反思呀!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假如真能把我们的大脑聚合到一起,像蚁群那样产生一个共同的思想,那种思想将是不可想象的,真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希望我们在科学探索上也多一些联合智慧,正如文末说:“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我们还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希望这样的愿景能够实现。
人类且莫自大了,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有名字,是我们各自的名字让我们与其他生物截然分开。但是在人海中,在大城市中,我们的名字早已淹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与蚁群中个体的蚂蚁区别不大。可见生物社会与我们确实相似呀!
生物教学反思4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教学反思5
我从事生物教学也有好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收获。也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几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生物教学有一些心得: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现在则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
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讲拒绝毒这一讲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毒的宣传片等。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生物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课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大,知识比较零散,如何把握本节目标和突出重难点很关键。另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产生和运动的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这两方面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在课前热身环节,播放视频歌曲《健身歌》,学生可以跟着唱或做动作。这首歌欢快活泼,学生都十分熟悉,而且喜闻乐见,都会唱,跳也可以很随意,所以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和运动直接相关,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也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紧接着播放动物运动时优美姿态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就由近及远,带给学生无限遐想,再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关于运动的话题。给学生以美的视听享受。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话题的形式展开,这对我来说是个突破。因为我觉得关于运动学生知道的较多,他们会很有话说。因此我跳出了常规的教学思维,设置了三个话题,在三个话题进行中适时请出嘉宾,出示图片,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交流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下感受新知,比常规的教学要更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更能接近师生的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在话题一进行中通过现场嘉宾的助演,给本节课增添了亮点,也是对身边教学资源的一种开发,再请出“神秘嘉宾”(四个人体骨骼标本)使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在分析关节特点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易理解。在设计时此处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就可以了,知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作用即可,不必占用更多的时间。
关键是话题二运动的机理,主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实现的。体验过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采用记时的形式,让学生坚持用力屈肘30秒,再谈感受,这样就轻而易举的将难点击破了。
而对动物运动意义的话题采用先给学生观看视频,与学生交流动物运动的意义,近而再说出人们生活中的运动的意义,由学生的生活入手,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也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运动的话题!希望运动伴随我们的一生,让运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精彩!”以这样富有激情的话语结束本课,我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关于运动的话题不是一节课就能说完的,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尽情体会,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更深的体会到生物课特有的魅力!因为它的教学资源实在是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灵活的进行整合,许多资源就在身边。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育者应多创造一些和谐自然的氛围,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能随意带动求知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取知识。”,我们都应追求这种状态。
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老师们思考,就是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要还是体验运动的机理、意义更重要!我觉得,一节课时间把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运动机理、运动的意义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可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本节课必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是运动的机理和运动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对生命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重要!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机理,感受运动的快乐,才能使本节课的情感得以升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的热身,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会更好,结尾也以师生共同运动来结束就更好了!新时期的教师就应该是演员一样,需要动起来时就应该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成共鸣。
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一样,做到收放自如,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尤其是语言的高潮迭起,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对语言没有精心琢磨,尤其是对课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本节课我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经验源于实践。我想我在本节课中的得失将使我终生难忘,这些经验将串连成许多“快乐的音符”伴随我在未来的路途中一路欢歌!
生物教学反思7
多媒体将 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 集于一体,如果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
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说明中,《人体的神经调节》第一课时有三个考点:
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A)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B)
根据考点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定为以上三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习目标 2: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3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也不能更好掌握考点。我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了解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我用一张图片展示出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学生很直观地掌握了知识点,并且体会到“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生物学观点。
学习目标2: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了此突破难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将书本上静止、深奥的图像动起来,通过动态过程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过程、传导的形式以及传导特点。这样,以前老师总结学生死记的教学特点转变成了学生从形象的动态过程中理解记忆的学习特点。
学习目标3:概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学生在学完突触结构的基础上,在学此目标就显得很容易了。我选用一个flash动画,学生对动画内容很感兴趣,学习激情较高,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目标。
总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非常好的解决了两个重点知识,多媒体 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材、板书、多媒体与学案协调应用需要加强,学生感觉手忙脚乱;此外,由于水平有限,选用的 flash 动画自己不会改动,如,“突触前膜”说出“前膜”不够严谨,在今后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这方面操作能力。
生物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讨论、交流课,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但本次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课件制作中应加入一些环境污染前后的对照图片等,更直观的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开放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弹性和灵活性。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在本节课预先设置的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调整的'。如本节课中最后讨论时,学生群情激愤,有的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续性发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节课的内容,我便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氛围活跃,但不易控制,教师一定要备课充分,才能把握好课堂。
不同的班准备的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教师要在课前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准备,补充未涉及到的内容,肯定新知识,才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场面。
本节课是一节讨论交流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另外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创造潜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此节课随着学生展示,一步步让学生自我感受到心灵的沉重,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的心中敲响警钟。
生物教学反思9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教学反思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二: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教学反思三:课中反思
1.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做细胞的模型”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能扮演好“教”和“学”的双重角色,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生物教学反思10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 董玉田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传统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又自己对教学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并不断进行反思。 。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探究型、关注“热点”型、直观形象型、活动快乐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 1
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 。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面对黑板,面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 2
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最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棚里或果园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习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表现在:(1)教室是学生必需去又有所厌倦的地方,适当更换教学环境具有调节作用;(2)在新的环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触不到新环境中的信息,教学内容单调。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 3
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概括,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了传染病知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种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时,总结为操作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看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整个口诀易记而且实用)。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
生物教学反思11
一、设计意图:
班上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我们们中班年级外围的环境创设,深深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美丽海底生物引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我抓住幼儿的需要和关注点,让幼儿延伸到课本以外一些海底生物自我保护的知识,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让幼儿自己交流、丰富幼儿的课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教学亮点:
1、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新颖独特及生动活泼的“蓝猫被鲨鱼追赶”的情节一下吸引幼儿,以观察性、开放性的提问为中介,以透发积极思维、大胆自主表达为核心,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2、在进行角色游戏环节中,不仅解决了目标点,还巧妙从动画片中获得自我保护经验,转化到实际中,让幼儿体验遇险时如何自救,更能激发幼儿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敏锐地捕捉到表面信息背后据点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不足:
遗憾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时间上有些急躁,我想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己有的经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功能,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途径。
生物教学反思1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习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生物教学反思13
从教高中生物教学五年,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心得,反思总结了一下,感觉收获很多。
一、关于成功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师生共同愉快地进入教学主体内容。那么,如何做到成功的导入呢?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通过当地的特点导入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特产都比较熟悉,如果以此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了解家乡,关心家乡。
3、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
高中生物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授课时常常采用“启发式”导入。例如,在讲授“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做为桥梁,引出新课内容。这种方式能利用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还可以借教具导入,以名人轶事或科学家生平导入,通过练习导入等等。
二、关于优化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是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只要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经过整合、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就可以了。当然不能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但对一些新知识的教学来说,讲授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教学活动。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之一,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助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种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用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展示学生周围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探究法、学生自学法、观察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法等等。一节课中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有些内容可能采用探索式最好,有些采用谈话法最好,而有些可能适于启发式。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比如我在设计《植物组织培养》一节的教学内容时,对于原理部分,第一次讲课时利用了学生自学法和谈话法,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讲解。听课的指导老师建议这一部分直接切入就可以,因为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全能性,而且原理部分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不必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看课本,直接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就可以。后来我改用了这种教法,果然学生能对答如流,教学效果很好,看来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选择教法。
三、关于灵活驾驭课堂
“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前要精心备课,而在课堂中能否顺利发挥还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观察他们是否对讲解的内容感兴趣,是否在认真听讲,听懂的程度如何等等,相应地来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当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以适当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鼓舞学生振奋起来;当观察到学生不太懂的时候,可以用更明了的方法去讲解;当某个学生表现不错时,还可以让全体同学为他鼓掌,这些都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有时候学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回答出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先自问一下:是不是问题超出了学生知识的范围?是不是问题过于宽泛?还是问题指向不明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比如还是我在讲《植物组织培养》时,让学生从这样一段资料中总结出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快速繁殖植物时,如果我们将一个枝条平均分成三段,结果发现,靠近顶端的那一段枝条的侧芽离体培养时繁殖系数最高,中间的次之,基部的最低。”很多学生回答是生长素的浓度,就是想不到外植体的遗传特征。当时我很着急,事先并没有想到学生答不出来,那怎样引导学生呢?我灵机一动,又问:“是什么造成了生长素浓度的高低呢?”这时学生就能想到是芽体所在的位置了,从而总结出外植体的遗传特征是影响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这里不是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也避免了课堂的尴尬。
生物教学反思14
培训的时候,听老教师说在博客中写教学反思,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大部队。觉得这个反思总应该和人交流交流,相互探讨,也许大家商量着就会有新的方法。
作为新教师,在一个新建的学校,不可避免的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新建第三年,我是第一正式的生物教师,之前的生物课都是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如今学校有了正式生物老师后,初一初二都给我了。实在压力山上,新教师,自己编制导学案,遇上学校课改,之前老师的学案也不知道怎么参考了,之前的老师和我们理科备课组长也比较尊重我,对我编制的内容也没有提出很多的异议。这对我更是个巨大的挑战,什么都是自己来,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好,什么样的不好。一切全靠自己来。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我有点手足无措。
在备课上,刚刚说的导学案就是一个问题,例如,我在编制八年级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时,特地展示了一些植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植物类群,这对学生来说,就无异于瞎猜,所以导学案也就瞎写甚至不会写。我设计这题的初衷是让学生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上了两个班,第一班实在一片混乱,学生在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后面的问题都顾不上了。第二个班,稍微调整了下,时间上没有占用很多时间,可是和我的想法差的十万八千里。第三个班我实在觉得不行,就当堂修改了题目,问植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效果稍稍好些,可是还是有学生空着,我问他为什么空着,他说要没看到图片不知道怎么写。总之,还是因为我这个设计的问题。此外导学案还有情况,我的设想是想让学生联系生活,设计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貌似不知道怎么写,空着的很多。
上课,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的,一直在看表,控制时间,也按着要求,学生讨论,老师只能讲十分钟。整个给我的感觉就是课堂很散,貌似学生一直在照着书本念,当时是可以回答出我的问题,可是我担心不等到考试,一下课我这堂课说了什么,学生一点没记住。说好的记忆基础,变成了一句空话。在课堂展示环节,有个常见问题,总是那一两个同学在发言,甚至我在初一课堂遇到一个问题,小组长指定他去展示,那个小男孩赖在座位上就是不去,任我怎么鼓励他,什么话也不说埋着头。可能是我缺乏技巧处理这种事情,在这个班的另外一节课,集体发言的时候,这个孩子说了好几个正确的答案,我出于鼓励的角度,及时的给他加了分,希望能慢慢的鼓励他发言。还有初一初二都有的一个问题,有同学上课走神,貌似不想听一样,一直很游离,初一的同学更多些。明明强调了,明明复述了很多遍,导学案依旧空白,也有特地提醒他,总是敷衍的说知道了,懂了。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在哪一页都不知道。有时候,发现学生在走神,或者很吵闹没有认真听我点拨或者别的同学发言,我就会注视着他,让发言的同学等等,或者慢慢地重复我刚刚说的那句话,大多数学生能够反应过来,有时我还要点出他的名字,才知道。课堂上还有一个问题,在教案上是这么设计的,上课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就偏离了教案上的顺序,虽然至少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是课堂效果一般,比如在讲藻类的时候,想拓展下水华和赤潮。在一个班我是讲完藻类就拓展水华和赤潮,在另一个班我是在最后归纳总结的那张PPT上展示,才把水华和赤潮讲了。第二种我感觉明显效果没第一个好,而且那时候已经接近下课,讲的也比较匆忙。在上初二的.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时,我特地找了青苔、海带、凤尾蕨让学生看一看,各类植物都有哪些特征。实验室还有些标本,是甲醛泡着的,课前我还特地培训学生,千万注意安全,别摔破了,观察青苔的时候,让学生用解剖针看看,注意安全(我没有找到镊子)但是课堂真心有点乱,有的学生要争着要材料。在展示的时候,有个组展示的很好,不仅介绍了各种特征,还把材料展示给大家看,展示的很好。可是又有担忧,学生别只是留下了一场热闹,本节课的知识啥都没学到。在初一的第一节课,刚介绍生物、生物学的时候,我选择的比较简单粗暴,单刀直入,什么是生物,生物学又是研究什么的?这个学期我们一起来探索下。学生并没有对这门课有很好的印象。感谢白校,他跟我说,我们生物要体现生命性和生活性。他举了很多简单的生物学的例子,这让我联想到我听的郑老师物理的一节课,她就是举了很多物理的例子,最后引出什么是物理。我觉得这样很好,很适用。我在另一个初一的班用了,举了块根、块茎,花发育成果实、种子、茎的结构等例子,试图把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跟学生介绍出来,把我们要学习的生物学结合具体例子说清楚,可是最后在导学案上,还是有学生空着。是不是我语速太快?始终没有和学生在一个频率上。
在反馈上,我坚持一份导学案看两遍,上完课立马收上来,看看大家课堂上的即时反馈,批改之后让大家再完善,在下节课的时候再收上来,虽然有点批起来有点多,比如在周五的时候,我批了一天的导学案,桌子上从早上一直乱到晚上,还有没有批完的。尽管我想的很好,可是学生貌似不领情啊,我怎么批的,还是那样,没有任何变化,甚至空着的还是空着的。从导学案上的出来,貌似有的是抄的,那组错的一模一样。而后面的几道简单选择题,也感觉有抄袭的痕迹,学生都没认真看题。生物不给留课后作业,所以我对导学案上的题目,也没做要求,在课上好几次都没来得及讲,有的学生也就空着,但是我好像又违规了,一旦要学生完善导学案势必要占用课余时间。
不仅领导跟我说,很多场合都听到,要对学生做好培训,对学科班长培训,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也不知道这个培训,怎么培训法子,要跟学生交代什么。另外要把握学情,如何把握学情我也感觉无从下手?
生物教学反思15
1、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必要的生物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2、设计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包括教学科目、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图片、视频、课件、模型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故事、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
6、及时反馈学生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进展,例如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7、进行适当的练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例如实验、习题、考试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8、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学生进展,并进行适当的练习,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生物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反思03-26
生物的教学反思05-22
生物教学反思06-11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04-18
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10-25
【精品】生物教学反思07-10
生物教学学段教学反思11-19
生物教学反思15篇03-26
生物教学反思(15篇)06-21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9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