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

时间:2024-10-14 16:42:4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习,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5.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总复习的编排可以说是青岛版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在教材送审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前几套教材在送审的过程中均因总复习平淡而未获通过。本套教材在总复习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编排,充分体现了青岛版教材的思路与特色,将系统整理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数学学习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地展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构编排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形成系统的网络体系。总复习根据内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版块,引领学生按知识体系有条理的回顾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数学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和提升。传统的总复习内容只包含知识与技能方面,而本教材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整理,同时还注重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回顾整理。教材设计了“知识与技能”和“策略与方法”两大版块。一方面,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整理;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渗透的转化、数形结合、模型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新型的复习方式,注重教师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教材在知识与技能中设置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两个版块。“讨论与交流”版块是提示学生去体会学习知识的价值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启发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三个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行回顾整理;“应用与反思”版块则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自我检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漏补缺,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练习题少而精。传统教材总复习部分的练习题量比较大,机械重复的内容较多。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本教材减少了练习题的数量,并精心设计每道练习题,使每道练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突出复习重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2

  (一)本册教材总体要求

  1. 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会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升和毫升,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看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解答稍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3. 知道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知道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的)和最小公倍数。

  4.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5.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碱混合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6.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7.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及进度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1. 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 知道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它们表面积的方法。

  3. 知道体积的意义。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4.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5. 知道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6. 通过对长、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使他们能运用已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结合长、正方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8.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度: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5

  4 复习 3

  机动 2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 使学生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会分析表中所反映的问题。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解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4.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会正确收集整理数据。

  3.会正确填好统计表。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收集数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进度:统计初步知识8课时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

  2.统计中的平均数3

  3.实践活动 1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认识偶数和奇数。

  3.掌握质数、合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4.理解互质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

  5.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两、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6.通过“约数和倍数”、“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是互相依存的,受到“对立统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7.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概念教学、求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质、求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

  五、教具、学具:

  电脑课件

  进度: 数的整除 21课时

  1 约数和倍数 3

  2 能被2、5、3整除的数 3

  3 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3

  4 最大公约数 4

  5 最小公倍数 3

  6 复习 3

  机动 2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整数、带分数与假分数与互化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判断方法。

  4.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矛盾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验并初步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5.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仔细和自觉进行验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及分数 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的正确理解。

  进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4课时

  1 分数的意义 4

  2 真分数和假分数 3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2

  4 约分 3

  5 通分 3

  6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3

  7 复习 4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对于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 使学生学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4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异分母加减法的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运用运算定律简算.分数加减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进度: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22课时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

  3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

  4 复习 5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计划优秀06-07

[优秀]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6-24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05-11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6-0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4-06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3-09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3-19

五年级的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7-04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