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狼》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狼》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略)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板书,注意“寓”写法。
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
齐读
上课之前,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 喉 long 咙huāng慌 huǎng 谎guàn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5)——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
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
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交流
4、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6、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7)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村民
谎话 闻声赶来
真话 无人前来
《狼》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②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渗透:对本文主旨进行多角度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对于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对重点实词进行重锤敲击;
②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揣摩狼与屠户的心理。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活动设计:
①在梳理文章情节的基础上,讲故事有声有色的讲出来;
②进行创造性表演;
③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完成一个成语活动:积累“狼”的成语
附: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虫虎豹狼狈为奸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从古到今,关于狼的成语、小说、故事、传说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狼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蒲家庄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共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三、古诗文教学,读字当头
(一)、初读文章、跨越障碍
①注音
缀行甚远驰担持刀少时
②词句理解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重锤敲击词语
有很多的古汉语词,在今天现代汉语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请找出下列实词仍在现代汉语中运用的成语。
示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虎视眈眈
训练:1、顾野有麦场
2、前狼假寐
3、一狼径去
(二)、齐读课文,看图梳理情节,讲故事
1、梳理情节
A、本故事的'主角是谁?b、讲了一个什麽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C、故事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附:
狼屠户
2、讲故事、做点评
3、揣摩心理活动
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御狼、杀狼)
一排站在屠户的角度揣测其心理变化;一排站在狼的角度揣测其心理变化;并做一下点评。
4、表演点评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表演一下。
5、分析人物特征
屠户和狼各有什麽特点?
附:
狡猾机智
狼屠户
贪婪果敢
四、讨论主旨
(1)、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部分?(齐读)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为什麽?
(3)、蒲松龄老先生写这一个故事,仅仅为了博得我们一笑吗?你有何启示?
五、推荐《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对其艺术成就最好地概括,深入阅读并用心体会其内容。
板书设计
叙事:
狡猾机智
狼屠户
贪婪果敢
议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狼》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狼》教学设计10。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型及课时:阅读探究型 一课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0》。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读准字音,读顺句读,发现疑难问题,回忆巩固作者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 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准备抢答)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老师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
《狼》的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狼和小羊》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狼和小羊》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了狼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第二段写狼故意找借口说小羊把他喝的水弄脏了。第三段写小羊说明不是他把水弄脏的道理。第四段写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第五段写小羊又一次说明不是他在背地里讲狼的坏话的道理。第六段写狼暴露了本来的凶恶面目,向小羊扑去。
这则寓言故事的特点是:
1)寓体生动形象:狼的“故意找借口”、“气冲冲”、“不想再争辩”向我们展示了狼的狡诈、凶恶,小羊“温和地说”、“大声喊道”向我们展示了它天真善良的一面。
2)寓意抽象概括:寓言故事往往借助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寓言寄寓意与狼和小羊的对话中,我们在狼一次次的故意找借口中,在小羊一次次的据理反驳中,逐步认识到,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讲道理是不行的,只有勇敢地跟他作斗争才能争取胜利。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对教学大纲的单元目标以及寓言教材特点的分析,我希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能达到以下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狼和小羊的话,在品读中体会狼找借口一次强于一次的狡诈凶恶本性。
(2)(过程和方法)能在充分感知寓体(狼和小羊)内心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凭借再现寓体的具体形象,用自己的话说出寓意。[=-小学教学/设/计/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的情感价值,关注小羊命运,续写故事。
二、说教法运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情景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景作为教学过程的契机,从而带动言语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本课将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开始。开篇我先创设了一个静谧和谐的环境,深深吸引住学生,当他们陶醉其中的时候,再使情节突然一转,(“一只大会狼突然从远处走来了”)随着狼的出现,将矛盾推出。这将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轻松进入课文的学习。有了这么强烈的对比,学生就容易就找准狼和小羊的心理位置。学生一旦进入情境,文本所介绍的无论多么久远或离现实多么遥远的内容,都会一下子推到他们的眼前,引起他们的关注,激起他们的感情;而与此同时,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也会随之敏锐起来了。
三、说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像《狼和小羊》这样的童话形式的寓言故事,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学法指导上主要以情景教学为主,学生在愉悦情景中自读、分角色读、演读、齐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四、说教学流程
(一)再现寓体生动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寓言故事我用情景教学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再现故事发生的森林背景,引出狼和小羊两个角色的同时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兴趣,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为学习全文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概括课文内容—-找三次对话——引出狼和小羊的话,学生通过有层次的朗读,逐步疏通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寓体形象。
(三)细读品悟,关注小羊的命运,认识狼的本性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品悟,并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例如提示学生“他像一只凶恶的狼吗?为什么?你能来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学生在相互的评价中逐步体会狼和小羊对话的不同语气,以提高朗读能力,阅读感悟能力。文中狼和小羊共有三次对话,我采用“导——扶——放”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再读书解疑。学生读懂了,想清楚了,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在自主性的探究阅读中不仅能了解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几次借口,分别是怎么说的,而且还能联系小羊的话理解为什么说狼是在故意找借口,引起了学生对小羊命运的关注。随着读书的深入,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指名读、小声自读、同桌对话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狼的本来面目,懂得对待像狼这样的坏人是没有道理好讲的这一道理。
(四)课外扩展:续写故事。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呢?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可感的情感,体验后,就能轻而易举地走入狼和小羊的内心世界了。并想像生活如果遇到和狼一样的坏人时,你会怎么做呢?在透彻理解寓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小羊命运,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本课我采用版画的形式,突出狼和小羊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狼所说的话是毫无根据的。
《狼》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狼》的教学设计6
诵读,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狼》是《聊斋志异》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文言小说,篇幅短小,文笔简练,意味深长,很适合学生阅读,所以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本文字词、句式重难点较多,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教学时对此也应适当重视。 本文叙事简洁,情节曲折紧张,便于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思维活跃,对生动的情节、蕴含的道理产生较深切的感受。
其中文章第三、四段描写,精彩生动,值得细细品味。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 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主旨。
3.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不少知道这个故事吧,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一位屠夫又和“狼”遭遇了,那么双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文言代表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狼》,看看狼与屠户的命运究竟如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作品的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
【《狼》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09-04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07-07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11-17
《狼》教学反思07-05
(荐)《狼》教学反思10-19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08-09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教学设计08-23
《狼》教学反思合集(15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