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2 13:31: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相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xxxx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编排课本剧。

  活动目的: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认清字形。

  3.理解词意。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5)教师小结:过渡。

  (五)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四)编排课本剧: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检查读四字词语

  (2)聊课文内容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二、学习新课板块一: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板块二: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交流)

  (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济南育才中学小学部张乐秀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5、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 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 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 生自由读文。

  ⑵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 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 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为重和廉颇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评价廉颇:听了廉颇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

  3、再读廉颇的话,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

  (三)言为心声,感悟蔺相如其人

  1、快速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2、小组讨论:找出几处你最喜欢的话,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动兵的理由。”(胸有成竹)

  ②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真的有毛病吗?为什么说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机智)

  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直”在哪里?真撞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机智勇敢)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不怕被杀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机智勇敢)

  ⑤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不畏强暴)

  ⑥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呀!”(顾全大局)

  (四)将相之和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化静为动,想象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1、小组交流;

  2、情景表演。

  (五)总结拓展

  1、通过学习,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和”的社会意义。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反思04-22

将相和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教学反思07-26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6-12

《将相和》说课稿06-08

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说课设计01-16

语文《将相和》教案06-22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08-09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