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编4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对已学过命令的组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已学的命令的正确使用学会如何画车轮。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学过的命令进行熟练的语言编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及正十边形的命令吗?大家再来复习下怎么画。生动手,师讲解。
师:要是我们画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正多边形就接近圆了,通常我们就用正36边形来代替画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画圆。
二、新授
活动一:画一个边长为10步的正36边形
师:大家动手画个边长为10的正36边形
生动手,展示:
大家看看象不象圆了(很接近圆了)
试一试:
1、大家来画下书P63图2,想一想可以怎么画?
师:除了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外,还可以用其他边数更多的正多边形来表示圆,如360边,边数越多这“圆”就越光滑越接近。
2、让我们来试试画边长为10的正360边形吧。
师:象圆吗?(不太圆)要是把步数改成1呢?再试试。(象)
活动二:用重复命令画直径为80步的车轮(P64图3)
师:这车轮的辐条长度就是半径。我们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前进命令后就是正36边形的边长,已经知道圆的半径,那么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174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0174
思考下这车轮怎么分解?(分解为米字形和圆形)
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大家看看上面的命令画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不好有偏差)知道原因吗?(不够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能?(画360边的)怎么修改?
试一试:
1、同学们看看书P65图5怎么画,这个太阳的半径为80步,光芒长20步,二者间相距10步。
提示:先想想分几步,每步画什么?
(第一步:画一个圆;第二步:将海龟抬笔移到圆心;第三步:画类似“米”字形的空心光芒。)
2、大家从书P66图6中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用LOGO命令画出来,大小可以自己决定。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字——13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
3、语、句——发展创造思维编诗句“在哪里,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4、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
用听读法识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式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来考考你们。“有位老公公脸庞红彤彤,晴天早早起,傍晚就收工。”对,今天我们就进入太阳月亮这一单元,学习太阳这课。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齐读课题。
[说明:吸引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眼睛看着字,仔细听。
2、自由读课文,指着字读,不认识的字,用笔在下面画个小圆圈。
3、分句教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4、同桌互读。不会读的互相教教。]
6、齐读课文。
[说明: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在读中落实听读识字。]
三、理解课文听读识字,指导朗读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看太阳是怎样出来的吗?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说明:用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求知欲。]
2、出示课件:这是什么地方?对,大海上太阳是怎样出来的?(学生回答)你能象太阳那样跳一跳吗?谁来读太阳在大海上是怎样出来的。(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太阳是从哪里出来的?从水里怎样出来的?齐读整句。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
3、那么我们来看看太阳还会从什么地方出来呢?点击课件,问:这是什么地方?太阳是怎样出来的仔细看。(学生观察并回答)。谁来读这一句让老师感觉太阳真的是冒出来的。(指名读)(伴随动作齐读)
[说明:通过观察和动作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朗读目标。]
4、点击课件,问:这是谁?山村里雄鸡在干什么?谁出来了?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谁能读好这一句,把太阳给叫出来?(指名读、分组读)
5、看这是什么地方?对,森林里有什么呀?小鸟在干什么?他们唱呀唱,把谁唱出来了?哪组来试试这一句看你们能否象小鸟一样把太阳给唱出来。(分组读、齐读)
6、注意观察画面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见的景色)教师:太阳出来了,染绿了草原,叫醒了山村,照亮了森林。让我们面向太阳赞美这美丽的世界。齐读最后一句三遍。
[说明: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好吗?
8、照样子说一句话。例如:教室里,太阳是同学们读出来的。同桌先说一说。个别说,最后组合成一首新诗。
[说明:拓展学习争当小诗人,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识字游戏。
1、和字娃娃交朋友。
[说明:“字娃娃”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字娃娃打招呼的过程中,既熟悉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有礼貌。]
2、字游戏。
[说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
1、师: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小结: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的世界。
[说明: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又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这儿还有一首儿歌,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来赞美太阳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
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
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六、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欣赏名画
七、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画面内容。
板书设计:
市郊景象 农民繁忙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欣欣向荣 极其珍贵
整座街市 繁荣昌盛
教学反思:
在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的教学以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总体感受是:有一得,有一失。
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这堂课的最大收获。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在以往的多数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都没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总是不放心这不放心那,结果几乎是将其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了。在设计《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时,我首先确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这幅世界名画,“看一看”这幅世界名画。所谓“看一看”,自然不是指真的去目睹一下,而是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去想,去看。于是,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等环节,一步步地为读文“看”图做好了铺垫。在“精读重点段落,想象欣赏”环节,学生的解说让我这个“游人”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汴城市郊的宁静与繁忙、汴河两岸的欣欣向荣和街市的繁荣昌盛。
没能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堂课的最大缺撼。这篇课文虽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适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虑时间的问题,指导得不够充分。现在想来,如果在学生自选重点段落,练习读熟练以后,即讨论交流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不仅能够水到渠成地解决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文想象,想象“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平。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飞奔。
(速度快。)
体会: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九篇01-06
教学设计方案3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