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1-31 18:34: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⑵ 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⑴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⑵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⑶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⑶ 指导回答。

  ⑷ 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介绍健康小常识,知道一些健康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有关的健康小常识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入。

  二、分组介绍:

  1、以四人小组介绍,并记一记笔记。

  2、小组搜集整理。

  三、交流:

  代表向全班介绍。

  提示要求:

  1、自己向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口齿清楚、简明扼要。

  2、听别人介绍时要认真、有礼,如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的补充。

  3、因为每一种“小毛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注意说话要谦虚,不能引起争吵。

  四、练习:

  整理你本课了解的健康小常识。

  补充资料:

  ①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休息,实在走不动,也应请同学扶着走一段。

  ②烈日下突然晕倒,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等。

  ③上体育课时扭伤了,应先立即用冷水敷,让血凝固,24小时后再用热水敷。

  ④课间不小心擦伤了,要及时用碘酒或双氧水消毒,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⑤要注意保护视力,课间一定要走出教室向远处看看,让眼睛作适当的调节。

  ⑥流鼻血时,不能仰头,而应把相反方向的手高高举起。

  ⑦春天的时候不能到外面小摊上乱吃东西,因为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⑧咳嗽时,可用冰糖、贝母炖梨子汤喝;⑨黄瓜和西红柿都很有营养,但两样东西不可以放一起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写你想写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

  2、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要求,研讨习作提示。

  最近,你有特别想和别人说的话吗?这次作文,就请你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像……总之,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问:1、写什么内容?

  2、要求是什么?

  二、习作准备:教师介绍。

  介绍本次习作在命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写自己想写的人、事、物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各展其能,写自己特有的想法,写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或事……关键是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要让人有新鲜感,或出乎意料之感。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四、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教学要求:

  1、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内容要具体。

  2、培养学生修改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

  教师介绍:

  1、有趣就是有趣味。写到有趣的地方,要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高兴、激动反映出来,做到乐在其中。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既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即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么样,一一写清楚,还要把有意义、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3.要认真修改。文成于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文章是否表现出有意义、有趣,事情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都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二、抽生读习作,全班评议。

  1、是否通顺?完整?

  2、内容具体吗?

  3、怎样改,提出方法。

  三、学生修改习作。

  四、抽读优秀习作,共同欣赏。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本单元测试题。

  佳作引路:

  一天晚饭后

  程方

  上个星期六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三口在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呼拉圈比赛。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比赛开始前,我们先开始抽签。爸爸第1号,妈妈2号,我第3号。别看爸爸已到中年,性子可急啦。一上场,他就匆匆忙忙地拿起呼拉圈往身上套。准备工作还未做妥,就见他把手用劲一甩,呼拉圈转动起来,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越急越转不下去,越急呼拉圈越不听使唤。三次,总共只转了9下。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不服气地冲着妈妈说:“你比我好不了多少。”(爸爸在呼拉圈比赛中的表现。“腆”“弯”“越……越……”“越……越……”“笑得前仰后合”,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轮到妈妈了。妈妈虽然不像爸爸那样急,但也没有找准窍门,前后左右乱扭身子,呼拉圈一下子快,一下子慢。结果比爸爸稍好一点,共转了14下。爸爸还取笑妈妈:“我说你不行就不行吧!”妈妈说:“呼拉圈这玩艺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容易,这回我算领教了。”(“领教了”点明妈妈受到教育,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该我上场了。因为我平时在学校练过,掌握一定的技巧,就是腰转动的速度要与呼啦圈的速度同步,所以我不紧张,信心十足。呼拉圈在我身上“唰唰”地飞转起来,十分有节奏,而且姿势十分优美,不时赢得爸、妈的叫好声。爸、妈在一旁数着数,一直数到421。这时,妈妈说:“行了,行了,别转了,你已经赢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停了下来,欢快地跳到爸、妈中间,一边一个吻。(“我”在比赛中的表现。“因为……所以……”再次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一家人在欢笑中结束了这次有趣的比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再次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点评:

  《一天晚饭后》是写家庭呼拉圈比赛的事。写了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转呼拉圈,逗得“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取笑妈妈。整个比赛都是在“欢笑”声中进行、结束的。写妈妈“算领教了”。写“我”因掌握一定的技巧,所以一直转到421下,表现了这件事的意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都写得很具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

  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 学习本可要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去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作国的尊谈放在第一位。

  2 要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上下文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是提示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爱的教育》这本书,看看自己喜欢书中的那些故事,它们都讲了什么内容,上课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同学。

  二、1~2自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热那亚少年的身世:船从哪儿开到哪?十一岁的少年为什么独自搭上了这条船?这些问题读明白了才能为下文作很好的铺垫。

  3~4自然段重点理解少年为什么拣起了硬币,他很需要钱。

  5~9自然段是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高潮。可练习分角色朗读,把少年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出来。另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有把钱扔回去?重点理解:扔砸跳站。把这些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

  学习语文天地中“读句子”要学生体会“大义凛然”这个词,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读课文

  2 提问: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有把那些钱扔回去?

  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在时记生字时作到字不离词,以词为单位,掌握字形,字意。以下生字可做指导。

  恶读wu

  侮wu

  卖 要与“买”字区分开。

  肮 与“抗”区分开。

  三 学生抄写生字

  四 思考交流

  要结合热那亚少年的动作 语言,体会他的思想感情,交流时也可拓展,讲讲自己了解的关于热爱祖国的人的饿故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主要抓住(1)这是个怎样的少年?

  (2)少年需要这些钱吗?那为什么有把钱扔回去呢?来理解主要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这样,课文主旨学生很快就把握好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从多个角度写了夏天的迷人。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体会融入朗读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不仅能读,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难点。

  教学构想:

  将语文天地中的连一连放在开课阶段,因为这道词语搭配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搭配,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才能连好,因此放在开头,会使学生马上进入多彩的夏天的氛围当中。另外,针对学生要向中年级过渡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解答、辩论。

  我对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更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轻快的音乐,屏幕出现语文天地中的题目。

  蟋蟀萤火虫青蛙知了

  打灯笼弹琴唱歌敲鼓跳舞

  请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迷人的夏天里想象一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会做什么?

  每人一张连线纸,想一想、读一读、连一连。

  说说你的想法好吗?上来的同学把自己的连线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词语搭配方式展开了学生的.想象,把窗外迷人的夏天世界带进了课堂。

  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觉?

  2、引出课题:《多彩的夏天》

  二、认识生字

  1、在小组中自己学习生字。

  2、指名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认读生字。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可补充。

  3、识字游戏:

  从要认的字中,任意挑选两个字,小组合作连成一句话。如:辣淇太阳火辣辣的照着我,我就买了一个冰淇淋吃,真凉爽!

  [设计意图]即熟练了要认的字,又提高了组词造句的水平,还锻炼了灵活运用的能力,更加强了合作参与意识。

  三、朗读理解

  1、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顺序,自己朗读课文。

  五分钟!看通过你们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

  2、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

  [操作方式]读到哪一段,就展开哪一段的自主学习:读了这一段,你想说什么?想问什么?同学互相帮助解答,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相机板书这一段的重点词语。

  例如:读到第二段夏天是多彩的时,展示图画,用各种生动的词语表现夏天的五彩斑斓。然后,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的内容也要充分利用,老师机智应对,转化为新的问题。

  如:学生说他读的真好!老师顺势问你认为好在哪里?很有趣!你能读的也让我们感到这么快乐和有趣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成分地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不仅仅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思维活跃。为升入中年级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指导他们读好课文的每一段话。

  四、从课文走出回到自己

  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让我们一起尽情的享受夏天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预设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读写锄禾辛苦等词。会用辛苦写句子。

  2、 会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 会背诵、默写课文。

  4、 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并且能转换成儿童的语言。

  教学难点:餐的字形,日当午的意思。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预设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字底,理解锄禾辛苦日当午等词的意思。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图,了解图意的能力;图文结合,理解诗的意思。

  3、 背诵古诗。

  (二)教学过程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画着这样的情景?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

  (课件点击,出现小朋友中午吃饭、午睡及农民锄禾的画面。)进行对比。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锄禾》。教师边板书边教学锄:注意读准翘舌音,想想为什么是金字旁?请一位小朋友做个锄地的动作。说说锄禾是什么意思?

  2、 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背诵已不是难点,重点放在对古诗的理解上)

  (1)看看图,读读诗,说说读懂了哪一句?

  自由练习指名说并评议同桌说四人小组讨论

  (2)说说全诗的意思。提示:☆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说一句话。

  如: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农民伯伯在地里给禾苗锄草。

  可以让学生找找,诗中的哪一句与图的内容是对应的?板书:锄禾日当午

  理解:日当午是什么意思?

  ☆ 从哪里可以看出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汗滴禾下土

  ☆ 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碗中的饭)(全、都)

  3、 朗读指导。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4、指名背诵,比赛谁读得有感情。提出疑义。

  5、齐背古诗。

  6、学习生字:

  盘:认识皿字底。

  餐:(字形分析是重点)上下结构,上半要书空记形。

  皆:口诀上比下白皆都是。

  辛:立+十=辛,立下一横要长一些。

  7、 固生字、生词,卡片抽读。

  8、练习。

  (1) 抄写生字,每个生字写3个并组词。

  (2) 抄写句子: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农民在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农民脸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滴在泥土里。

  (3)抄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预设目标

  1、 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农民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品德和习惯。

  2、 进一步用完整、通顺的语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3、 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扩词:

  锄锄头锄草锄禾

  餐早餐午餐晚餐

  辛辛苦辛劳辛勤

  (3)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给禾苗锄草松土。( )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 )

  (4)默写古诗比赛: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一句,比谁写得又对又好。

  2、 进一步理解诗意。

  (1)教师描述情景,学生说诗句。

  (2)教师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3)四人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 诗意升华,行为指导。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2)辨析:

  A、小明盛饭盛得满满的,吃不完就剩下。 ( )

  B、阳阳吃饭时,掉了许多饭粒。 ( )

  C、课间点心吃不完,趁老师不注意,扔进垃圾桶。 ( )

  D、丁丁帮妈妈淘米时,把掉下来的米都一粒一粒捡起来。 ( )

  4、 巩固练习

  (1)用辛苦造句。

  (2)默写《锄禾》。

  (3)比一比,组词。

  锄( ) 滴( ) 粒( ) 盘( )

  助( ) 摘( ) 位( ) 盆( )

  (4)把古诗《锄禾》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3篇11-1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