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4、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5、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6、通过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注意词语间的搭配与词语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辨析、简单的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8。
二、读词语。
1、指名读,注意词语中带点字的拼音。
2、比较,有什么不同。
3、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丰富积累,学会运用。
四、选词填空。
1、指名读所给词语,说一说它们的意思。(辨析词义,学会运用。)
2、独立填写。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6、12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2、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修改病句。
1、指名读懂句子,找准病处。
2、明白病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
3、默读复查。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整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正确、流利,理解短文的意思。)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阴凉鱼被海豚捉到后是怎样逃脱的?(明白阴凉鱼求生的方法,学会根据课后练习题阅读短文。)
4、再读短文。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3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上网收集有关机器人、新科技材料、太阳系和太空人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根据已经有的资料确定小报的内容,整理材料。
教学重点:搜集资料,整理材料。
教学难点:对已有资料进行再加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科技与环保方面的课文,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的。
二、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1、组织学生上网搜集。
2、互相交流,记录资料。
三、确定科技小报的内容。
1、根据所给资料,确定本期小报的主题。
2、围绕主题,选择资料。
3、对资料进行再加工,完成组织资料。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进一步完善资料的编辑。
第四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6
教学目标:
1、全班交流,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2、设计版面,完成小报的设计。
3、展览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大家都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互相评议。
二、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1、自愿介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全班评议,交流。
3、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1、小组交流,把版面设计合理,完成绘制。
2、填充内容。
四、展示交流。
1、自愿汇报,介绍。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积累词句的能力。
2、 阅读《世界上最响的声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对声音的认识。
3、 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学习怎样把字写整齐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认读词语。
2、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共议。
二、 认读词语,积累词语
1、抄一抄:顽皮寒流幽雅奇迹欣赏
2、选词造句
三、 写字练习。
四、 巩固练习:比一比,组成词。
招()玩()竖()便()医()
召()顽()坚()硬()区()
五、 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
说说你听到过的最响的声音,谈谈你听过后的感受。
二、 导入 新课《世界上最响的声音》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自读课文
1、 分组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交流
2、 检查学习情况
A.认识词语:大叫大嚷 喧闹 噪音震天 建议 鼓手
敲锣打鼓 意志 聚集 激动 焦急 轻声细语
B.理解词语
C.让学生交流记子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
3、说说你读国课文后感想。
四、 畅所欲言
噪音的危害很大,你知道它有哪些危害吗?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三课时
一、 读背古诗
二、 根据插图的内容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根据故事描绘的内容,标出诗中描写声音的词语,读一读,说一说自己所想象的声音。
四、 重点学习词语:
锦城 丝管 桂花
五、 完成语文天地的找一找描写声音的词语,填一填。
六、 让学生自学领悟金钥匙的内容:怎样在横线上把字写好,
让学生当场抄写一段话,看谁能用金钥匙的方法写好一段话。
教学后记:
这次语文天地中安排的两个积累练习,题型很活,有一定难度,学生开始做时,大部分摸不着边,没理解题意就瞎猜瞎填。错误率很高。在分析了原因后,我丛理解题意入手,让学生重新考虑,学生在弄清题意后再做这两题,效果好多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的一致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
四、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4、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排练课本剧,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袁
辕
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明白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
教学难点:
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7、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xx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xx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 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 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 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 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 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角色要转位,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课程内容来说,要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融洽,利用课程资源,招展语文课的内涵。
设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课文中章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4、让学生用最美丽的彩笔构画出自己可爱的家乡。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学习课文的几个段落,并随文识字。
教学环节:
一、新课引入:
(一)出示课题画家乡,读题。
(二)你的家乡在哪儿呢?喜欢吗?
(三)你想把自己的家乡画给大家看看吗?
二、展示家乡图,说说自己的家乡。
(一)把画好的家乡图展示给同学看。
(二)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家乡。
1、自主说。
2、同桌互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我们都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家乡,让我们来看看几位新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呢?
2、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3、听后说说谁与我们是同乡?
三、在比较中学习课文段落,自主体验感悟课文内涵(以山山、平平的家乡教学为例)。
(一)分组,以相同的生活区域为标准。
(二)欣赏景色美。(先欣赏同乡的美景)
1、看课件(以山山的家乡为例)
2、请学生讨论说这画是什么地方?是谁的家乡?哪些景物最喜欢?画中的 小朋友在干什么?
(三)配音乐,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语言美
(四)说话训练:请生活在同地区的学生说说自己与山山的家乡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
(五)欣赏语句,运用语句。
1、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会用那么那么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
3、随文教学有关生字。
四、在学习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
1、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自学。
2、完成口头练习。
____________的家乡在__________。他画的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那个孩子___________。
3、指导感情朗读。
4、会欣赏美的语言并背诵。
五、感情朗读有关章节。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了解、搜索自己不太熟悉的生活区的'有关情况。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对于不熟悉的生活区域,通过询问、查资料等手段合作、探究学习有关段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检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用那么那么说说已学的句子
二、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1、介绍自己搜集的是谁的家乡资料。
2、汇报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上网、查书)
3、说说自己资料中介绍的与课文内容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三、根据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有关段落。
(一)分组,以搜集相同区域资料为标准。
(二)以涛涛的家乡教学为例。
1、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涛涛最引以自豪的是什么?
2、涛涛又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3、教学生字虾贝的音、形、义。
4、配乐,感情朗读。
5、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记住。
6、看课件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涛涛的家乡。
7、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你会怎样说说自己的家乡。(学着课文中的介绍,要求用上那么那么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四、现场作画,介绍家乡
1.你的家乡在哪里?也一定很美吧,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画出自己最美的家乡。
2.配乐现场作画,教师全场巡视。(可参照事先准备的家乡图片。)
3.完成得快的同学进行展示,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4.写好后请你当导游,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评一评,改一改。
5.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家乡的神奇与美丽,我们为自己有这么美丽的家乡而感到自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将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朋友。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涛涛 海边 蓝
山山 山里 高 家乡美
平平 平原 宽
青青 草原 大 爱家乡
京京 城市 美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3篇11-1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