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渐》教学设计1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 “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渐》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 a人的青春“渐变” 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 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 (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 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 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板书:舍弃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渐”的现象与作用,更重要的是思考“渐”给予我们的启示。“渐”给予我们的两方面启示就如同钟表的分针与时针,我们容易理解和做到“珍惜”,却往往忽略“舍弃”,在渐变的人生中做不到谦让。最后想送给大家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句诗:“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四)布置作业
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比较同以时间为话题的文章,《渐》与《匆匆》在写作角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匆匆》深挚抒情,以情动人;《渐》讲道理,以智慧启发人。
《匆匆》语调惶恐、求索、哀愁,《渐》洒脱、循循善诱。
板书设计
渐
丰子恺
青春
境遇 故事
自然
教学反思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选修课,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必修教学的不同。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习的环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兴趣,以此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据学情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考虑到,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时让其他学生也同时学到知识,获得体悟。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的照片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探究“渐”的本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要灵活运用学生熟悉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
三、情境创设深度解读文本
如果让学生把握珍惜时间这一文章主旨,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提升。创设情境,心理剖析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1-29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06-01
追寻渐远的友情_朋友作文05-08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10-30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08-09
教学设计08-23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老王》教学设计12-01
雪儿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