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五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点】
1、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0、莫泊桑拜师
二、精读指导
指导朗读2--5节
1、指名读,边听边划出福楼拜说的话,找出话中最关键的一句。
2、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
(2)他为什么不说"是你的功夫还不行"?
(3)他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学生回答)
3、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1)一方面对两个人性格特点的感悟;
(2)另一方面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回顾上述学习方法,小组自学6--10节。
5、反馈,学习效果。
三、谈收获
1、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小节。
四、赏读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3、配乐朗读,评议后再读。
五、造句
1、分别找出"酷爱"、"滔滔不绝"所在的句子。
2、理解意思。
3、再读句子,体会用法。
4、仿造。
5、集体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简说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体会自然美与行为美的.和谐。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促进阅读和想像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2、轻音乐和课文录音。
3、收集保护环境的标语或广告。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在美妙的音乐中,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湾清澈的湖水。(出示课件)这一湾清澈的湖水你喜欢吗?好,我们就一同来学习27课《清澈的湖水》,带着你的喜爱之情,齐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风景美,文字更美。同学们,想读一读课文吗?请大家翻开书129页,放声读一读课文!哪个生字难读的打上记号多读几遍。
2、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在学习中,你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呢?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大家真善于发现问题。请把你认为难读的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纠正字音。
3、检查学习情况。大家都在积极学习。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把生字读正确。(课件出示字卡,开火车检查。)读得可真棒!
4、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现在我们就随着小洁划舟湖上,去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吧!(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录音)
5、这里的景色真美呀!请同学们用“------”把文中描写景物优美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板书:景美)
三、品读句段,欣赏美。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1、山石奇特(课件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1)指名读句子。
2)你喜欢的是这句。能说说原因吗?(山石很有趣)
3)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个呢?(展翅欲飞)谁能做做这个动作?
4)山石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正要跳起的青蛙,像正在赛跑的石兔、石龟,多有趣呀!请你在图上找一找,认一认这些山石。
5)谁能读,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山石的有趣、奇特。读得好,有谁读得比他更好的?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6)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你会背吗?老师想试着背,好吗?我背不出来你可以给我提个醒谢谢同学们的帮助,跟你旁边的同学互相帮助,把这段话背下来。
7)谁会背?
8)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着背诵,老师读前半部分,你们根据课文内容接后半部分行吗?
9)这些句子使我们感受到山石的奇特。谁再把你找到的好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2、湖水平静(课件出示:“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1)大家把这句读一读,湖水给你什么印象?(板:平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师述:对,湖水能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可见她的清澈、平静、明亮。我请一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的同学闭上眼睛,让我们一同感受这美丽的湖水。
3)请带着你的感受美美地读这句话。
4)此情此景小洁的感觉是怎样的?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6)山石是奇特的美,湖水是平静的美,大家可以继续汇报美的句子。
3、小鱼活泼(课件出示:“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1)汇报。“跃”是什么意思?
2)大家都感受到了小鱼多有趣呀!多活泼呀!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呢?
3)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可爱的小鱼。读读这句话,看谁最喜欢小鱼,最能读出小鱼的活泼。
4)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我也来读读,行吗?
5)读书的方法很多,像想象读、表演读……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好呢?请大家分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句话。你们也来试试。
6)看谁能把小鱼的可爱读出来。指名读
4、读1——4突然前的自然段
小船在微波中轻轻荡漾,微风拂面而来,蓝天白云、两岸山石奇特,小鱼在欢快游玩,这样的画面能不叫人陶醉吗?让我们随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课文一同去欣赏美的风景、感受美的语言。
5、风景是美的,在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更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讨论,发现美。
过渡:小洁在欣赏美景时又发现了什么?她在想些什么?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小洁,她手中拿着什么?她可能在想什么?
2、她把面包纸丢到湖里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出示句子:“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3、你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什么?
4、我们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扮演小洁,其他的同学朗读这句话,好吗?
5、你还知道什么?(出示句子:“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齐读,注意读出小洁生气的语气。
6、师小结:小洁先是沉浸在美丽的景色之中,当洁净的湖水被破坏后,她感到“不满”,然后看到垃圾箱,她“眼睛一亮”这一神态变化反映了小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心理。(板书:人美)
7、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小洁的感情变化过程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五、拓展
假如你是小洁,会对乱扔香蕉皮的小孩说些什么?
板书:
27、清澈的湖水
景
美
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逐层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
3、 情感与态度: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
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逐层深入的理解文章
三、难点:
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教具:
幻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梅花魂》,读课题,质疑。
那么梅花魂指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默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解答你刚才的问题
用笔划下来,可以在边白处作简单的批注。
(三)深入学习:
读读你画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梅花魂指什么呢?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以下内容随学定教)
1、(13)段相关内容
①理解梅花的精神
学生谈理解,读出体会来
②理解中国有气节的人和梅花一样
③加入课外资料:我国古代有气节的人物
过渡语
④这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会怎样对“我”说这段话呢?
(指读13段)
⑤外祖父这么珍爱这幅墨梅图,为什么把它送给我呢?
2、(3)自然段相关内容
①理解外祖父怎么“分外爱惜”墨梅图
②借助外祖父的话理解“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过渡语
3、(2、7、10、15、16)自然段相关内容
①外祖父给我读思乡的诗句,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诗句
②想想外祖父还会给我讲关于祖国的什么呢?
③课件:祖国的地图,山河。
④出示第七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⑤简单谈,理解10、15、16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过渡语
(四)回归整体
1、填空:“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_____。”
2、结束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⑴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⑵ 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⑶ 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
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⑴ 出示: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⑵ 默读感悟:
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⑶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