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逆向思维的运用
主备人: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琵琶”作文学...。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反弹琵琶”作文学...》。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前思: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我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
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定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排 中 游 流 唱 两 岸 树 苗 绿 江 南”等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课前介绍;
2、清越的古筝音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绿油油”朗读时应读成“lǜ yōu yōu”。
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先借助课件,演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穿着红衣裤的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河水清清,鱼儿在水中嬉戏欢跃;两岸树木茂密,鸟儿在林间飞舞歌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近处,绿油油的禾苗一望无际;远处,几间青瓦白墙的房屋若隐若现。(音乐欣赏)
(一)、悟江南
一、直接导入。
1、师:小朋友们坐过竹排吗?(板书:竹排)
(如果有,请他来说一说,再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就直接出示课件“竹排”。学生看图理解,随机正音:排)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小小竹排画中游。(指名读课题,正音,读得美些。)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
A、教师巡回,随机正音。
(圈圈读读你认识的字,当小老师念给全班同学或同桌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认认字。)
B、指名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儿全班交流。
三、交流问题。(在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
?词语方面的问题:
★顺水流:可以请学生边读句子边用手势表演,然后自己读句子做手势最后共同边读边表演。
★树木密:先请学生说说,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这是指树木多,枝叶茂盛,一棵挨着一棵。出示树木“密”和“疏”进行比较。
★禾苗:你见过禾苗吗?(见过,就追问: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的? 没见过,就带孩子们看看禾苗的图片。)最后,都引出: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
★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鱼儿游)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儿稻米多?(禾苗绿油油)(课件出示)学生读有关句子。
?有关课文的问题:
★小小竹排在哪里游?学习最后一句。(积累:风景如画)
★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学习2、3、4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
★为什么小竹排在画中游?全班讨论,引出江南好风光,就像一幅画。从而学习2、3、4、5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
小结:江南的小河多,有许多鱼虾,种了很多水稻,是个特产丰富的地方,所以称为鱼米乡,那里的景色十分美,人在其中就像走进画中一样,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积累:鱼米之乡)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文中的乌塔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可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讲了什么事;五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乌塔的性格特点,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目标与要点分析: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策略设计: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最远到过哪儿?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及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重点句段,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欧洲吗?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自然段的重点句,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说感受,板书词语
(2)现在你眼中的乌塔又是什么样的?
(3)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个生活独立、能干、懂事、聪明的小女孩。
五、学习第8、9小节中对乌塔正面语言的描写,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点
六、小结,说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乌塔,这时,你想对乌塔说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补充材料《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较量》。
八、练笔提高:同学们对乌塔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从〈乌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学实施
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能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出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节课结束了,但我期望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和无限的思考。
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煅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目的,我就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达到这两个目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用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喜欢乌塔的在一组,其余在另一组。在课堂上,我发觉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讨论得非常激烈。我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参与到辩论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思潍火花。我们要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
当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有时放一放手,也会有精彩的发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
⑴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⑵ 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
⑴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⑵ 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6、出示贴字的花盆图片,请学生用“放、班、正、快”等字组词,并将组好的词写在花形图片上。
评选花“开”得又多又快的一组。
大声朗读词语。
活动三: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想象故事中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3、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认知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好的,不过老师有一要求,请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好不好?
生:好的。
师:这时发生在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二、新课
师:请大家先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斑羚这种动物!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这就是斑羚,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大家带上屏幕上的这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学生读课文。(允许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把课文内容了解了,也充分酝酿了,来哪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意见?说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身陷绝境——出现生机——成功飞渡——种群得救(老师板书)
师: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老师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对课文内容熟悉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认为课文中哪个故事情节最让你感动?
学生回答。估计很多同学都会找到斑羚飞渡这一情节。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斑羚飞渡这一故事情节让人感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一回事呢?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学生看课件。
师:看完后你能给大家描述下你所看到的吗?
学生描述。
师:你能从书上找出是怎样描写第一队斑羚飞渡的情形吗?请大家看看哪些句子是描写小斑羚的,哪些句子是描写老斑羚的?
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这两句描写斑羚很精彩,但是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大家认真找一找,找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听,同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同学发言。估计出现的'句子有: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斑羚那拨去了。”这句话令我感动的是镰刀头羊本来应该在年轻那拨,但是为了种族的生存自己却了去了即将死亡的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我佩服它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师:说得好。……
生: 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因为这句话说的是当斑羚群遇到危险时,老斑羚为了下一代的生存机会而心甘情愿选择死亡,它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这种精神也同样震撼了老师的心。
生: 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撼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我读完这段话让我很感动,老斑羚在面对死亡时,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他为了挽救下一代的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感动。
师:你的话也感动了老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没想到,老斑羚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感动于老斑羚对死亡的毫不恐惧。
师:面对死亡,任何人与动物都会感到恐惧,老斑羚的精神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段写得很悲壮,彩虹象征了斑羚那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纯洁高尚。
师:说得真好,我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老斑羚们在面临绝境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为下一代做出牺牲是它们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铸就了种族生命的辉煌。那么大家能给我们总结出斑羚的精神来吗?
师生归纳斑羚的品质。(出示课件)
师:这一群可爱的斑羚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碧绿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地飞奔是多么惬意,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它们却飞来横祸,再上伤心崖边,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上演了凄美壮丽的一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归纳出是人的狩猎
师:那么你对文中的猎人有什么看法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只要指出他们的行为不对即可,也可以有批评。)
师:假如你是那名猎人,你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呢?
生回答。(1、懊悔。2、对死去的斑羚的哀思。3、对幸存的斑羚的欣慰。4、对其他人的告诫。)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你能就“人与动物”的关系拟一条标语吗?(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也拟了一条,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三、小结
师:对了,刚才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不错。斑羚飞渡惊心动魄,斑羚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人类需要发扬的,但斑羚飞渡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刚才大家拟的标语可以看出,在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类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请记住并转告你周围的人: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师:大家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师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四、作业
师:刚才大家以那名猎人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大家下去后再以小斑羚、老斑羚为例,替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请大家看大屏幕,今天的作业是(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出示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 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此时,对 于这位小女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
( 让学生进一步在脑海里产生对小女孩的印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师:小女孩的结局怎样?谁来读读小女孩死时的样子?
(生读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 微笑。) ●引导质疑:小女孩死了,死本来是痛苦的,为什么她的脸上反倒还有幸福 的感觉呢?(生说自己的见解)
二、研读,了解五次幻想的内容
1、师引入:这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小女孩在极度寒冷、饥饿当中出 现了种种幻想,她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5-10)自然 段,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并说说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自由读文,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四人小组每组一份)
擦然火柴 次数 看到的`幻象 现实生活 渴望 一 火炉 冷 温暖 二 烤鹅 饿 吃饱 三 圣诞树 无欢乐 快乐 四 奶奶 无疼爱 疼爱 五 和奶奶一起飞走 寒冷、饥饿、痛苦 幸福
●学生完成后汇报,师相继显示结果。
教师追问: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学生回答:冷 ……)
3、师请五位同学读这五次擦火柴的部分。每读完一次,师用语言将它们连 接起来。
4、在这种种幻想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次?同桌互相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师请学生进行汇报,说说理由,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文中进 行发现交流)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 预设——
生: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 福,所以她会想到这些。
生:小女孩无人关爱,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快乐,因此,她的眼前出现 了种种美
丽的幻想。……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呀,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 与孤独。她渴望拥有这一切。当她擦燃火柴从幻想中,看到了火炉、烤鹅、 圣诞树、奶奶。毕竟,火柴终归是要熄来的呀,火柴一灭,所有渴望没有了, 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读一读,找找相关的语句。 (现实与幻想的比较,更突出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 生读文。师相机出示: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的眼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只见圣诞树的烛光……一道细长的红光。”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体会)
●师:大家说得很好,小女孩为了留住奶奶,再一次的擦燃火柴,这一次与 第一次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两次擦火柴,从哪些字词里体会到表达的意 思有什么不同?(生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相机出示: “她敢从……终于抽出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抽生读,师指导读,齐读。
5、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很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生强烈的光,照得跟 白天一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为样高大,这样美丽。赶紧读这段话, 边读边想,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习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 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说理解师引导读文。
预设——
生: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已经死了。
生:小女孩根本就是活活冻死、饿死的。 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谈体会。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 只有饥饿与痛苦。
6、你们都说小女孩可怜,可是安徒生爷爷却在课文中结尾中写道,小女孩 曾经很快乐,很幸福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这句话来,读一读。(生 齐读)
〔设计意图〕
( 教师是帮扶兼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幻想,并 反思幻想的原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 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同时,教师狠抓朗读,学生在情 感上产生了共鸣,充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7、师出示: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这里有两个幸福,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小女孩曾经的那些幸福呢? 生再次谈小女孩四次幻想。
●师:小女孩当初是多么幸福呀,假如你就是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和奶 奶一起到了这样一个幸福的天堂里去生活,你怎么读,读出这幸福生活的心 情?
(重点品读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前面产生幻想的语句,进一步感受小 女孩幻想中的幸福。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品读 这句话。)
●师:可是,现实中的小女孩有这种幸福吗?你怎样理解第二个幸福?
预设——
生:这里是说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她只有跟着奶奶去了天堂, 才能获得幸福,才能得到快乐。
生:我认为这里的幸福是说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摆脱悲惨 的命运,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设计意图〕
(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说体会——→读句子——→评价——→再读句子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师小结: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 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将你们的打算写下来吧。
2、师:同学们都是些善良的孩子。都愿用一颗爱心去帮助她,那在小女孩 的周围,人们是怎样对待她的?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围绕冷漠、无情、社会的不公平)
3、让我们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牢牢地记在心里,课后再去读读安徒生爷爷 的其它童话吧。 附: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 渴望 现实
(幸福) (不幸)
火
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孤独
奶奶———— ————无疼爱
飞走———— ————痛苦 幸 福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