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
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
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又紧扣标题。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
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六)拓展阅读一(课内)------勤学小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为汉元帝时丞相,封安乐侯,东海郡承县人。
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有钱人家愿:希望映:映照照耀偿:报酬怪:以……为怪
①解释划线词语
A邻居有烛而不逮()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资给以书()D遂成大学()
②翻译句子
A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出烛光,把书映照着烛光来阅读。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匡衡于是给大户人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③从上面短文中可归结出成语_______,如今一般用来形容________
你还能举出几个勤学的成语典故呢?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断齑划粥牛角挂书
(七)拓展阅读二(课外)
初一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因就学而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结合《为学》,不难看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再读两篇古人的《劝学诗》,加深对“惜时·勤学”的认识。
其一其二
三更灯火五更鸡,少年易学老难成,
正是男儿读书时。一寸光阴不可轻。
黑发不知勤学早,未觉池塘春草梦,
白首方悔读书迟。阶前梧叶已秋深。
---颜真卿 ---朱熹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成诵:《为学》《劝学诗》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为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
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为学》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见教学步骤)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略
《为学》教学设计4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 逮——及,赶得上, 怠——懒散,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语——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 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为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10-19
《学弈》教学设计09-04
学棋教学设计09-05
《学弈》教学设计08-17
学与问教学设计10-07
《学弈》的教学设计优秀09-01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11-17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8-09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09-19
学弈教学设计15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