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所有的的江河都干枯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因为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耐心帮助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欢喜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讲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一~~~九自然段。
(八)、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结束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一册》【20xx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能量。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会利用内能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
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动物的一般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制CAI课件。
2、鲸形纸片5张。
3、CAI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按顺序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板书。)
二、导入新课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
1、听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鲸的形体大小的?
2、交流:
追问:哪几句是写“大”的?(五句全是。)
3、小结: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4、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鲸的“大”的特点的?
讨论后小结:(板书)比较、数字、举例、打比方……
5、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6、学生运用上面方法自学第四段,分组讨论。
7、学后交流;检查指导:
重点指导:
⑴ 写水柱的样子时用“喷泉”比喻,好在哪里?
⑵ 鲸是怎样睡觉的?指名在展示台上用鲸形纸片摆一摆鲸睡觉的样子。
四、品析课文,了解课文“写得怎样”
1、比较,讨论:
如果将课文最后两句中的数字换成“很长”、“很重”等词,和原句比一比,哪个好?
2、小结:
运用数字说明,具体、清楚,便于理解。
3、讨论:
课文第二段为什么不用数字法讲鲸的进化,而是用了“很远”、“很长很长”等词呢?
4、小结:
运用数字法(或其它方法)要注意准确、恰当。
5、谈一谈: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
五、总结
1、结合板书,说说课文是怎样写鲸的。
2、师:我们可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写其他的动物。
六、练习
1、教师说句子,学生听后说出句子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 这个苹果跟我的拳头差不多大。
⑵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口头练说:
用课文中学到的某一种说明方法说说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布置作业
观察一个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 指名读。
⑵ 接读:
女→男→全班。
⑶ 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德、段、婆”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3、有科学幻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默读课文,知其大意。
2、难点:幻想未来,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若干年后人类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德想象的未来世界吧!
2.齐读课题——《阿德的梦》。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请大家默读课文,默读的速度可以稍慢一点,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再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次默读全文,亲身感悟梦境。
1.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看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阿德梦见了什么?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4.指名汇报交流情况。
5.出示儿歌,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呜声,阿德落地未成行。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
6.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3.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4.你从阿德的梦中,想到了什么?
(五)感悟实践
1.学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动笔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生字,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读文排序,看图识字。
1.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对应图贴出相应的生字卡。
3.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1)自己拼读字卡。注意读准“型、屏、订”都是后鼻音;区别“呜—鸣”;“德”的右边中间有一横;“预”的左边没有撇。
(2)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交流认识的途径。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4.练习给生字组词。
(二)积累词语。
认读“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三)实践交流。
1.默读全文,自己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展示自己画的未来世界,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向全班展示交流。
4.把画得好的作品展出于展示台中。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内容。
板式设计: 32、阿德的梦 作业设计:连一连
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乘坐 亲人 打开 商品
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 看望 时光 睁开 电脑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打发 电话 预订 鞋带
网上购物 太阳能汽车 拨通 飞船 系好 眼睛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的原因,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老师主动沟通的能力,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感受老师工作辛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社会。
二、教学重点:正视师生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沟通。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并应用与老师有效沟通的方法,实现师生和谐。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反馈教学法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欣赏蜡烛的图片并联系蜡烛的精神。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如何?由此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对比引入师生间的矛盾:通过同学解读古诗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欣赏歌曲《谢谢老师》来说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引入‘师生之间也有矛盾’。
(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入一个学生被老师误解的材料,提出问题。
(四)、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导致刘浩气冲冲的原因有哪些?(同学思考再回答)
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个大组代表‘刘浩’,另一个大组代表‘老师’,来出谋划策。看看哪个大组的同学讨论积极,回答得好。
2、假如你是刘浩,你应该怎么办?
3、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
(五)、问题延伸,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先调查一下学生中有多少人被老师误解并受到了批评的,然后请这些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说的内容包括:
1、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2、你当时有没有去解除这个误解?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
(六)、学有所思
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刘浩的这个材料并思考: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先请学生回答,然后由老师做总结。
(七)、活动设计
辩一辩:老师的表扬对我的作用很大,所以学生只需要表扬,不需要批评。
一二大组为正方,三四大组为反方,进行辩论,时间在十分钟之内。
(八)、课后调查:请大家去调查你的老师,调查的项目包括调查表里的几项内容(调查表见后面的附表)
(九)、老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
师生之间
一、师生间也会有矛盾
(一)、正视师生间的矛盾
(二)、产生的原因
附调查表:
调查的老师所教科目:___________
每天工作时间:____________
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 ____________
她(他)对本班级的期望:____________
我们的表现令她(他)高兴的事:____________
我们的表现令她(他)烦恼的事:____________
她(他)承担了:____________
她(他)得到了:____________
通过调查,我们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⑵理解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4、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2、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3、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⑵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⑶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⑷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贫穷、勤劳、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课文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明白狮子妈妈说的话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懒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认识狮子吗?狮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人们常常把它叫做什么呢?(兽中之王、百兽之王)
今天申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一篇课文,课文中有两只小狮子,他们小时候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它们长大以后能不能成为万兽之王呢?请你读课题。
(课前板书:27.两只小狮子)
2、读课题。
这个“狮”是翘舌音,“子”读轻声,再齐读。
谁有办法记住这个“狮”字?(反犬旁加上“老师”的“师”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让我们打开语文书120页,自由朗读一遍这篇课文,记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自己开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字词。
狮子 整天练习
打滚 扑打咬一口
刻苦 将来慢吞吞
依靠 应该懒洋洋
师:生字宝宝悄悄和你们打招呼了,问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自己的,读好之后用(师举手)这个手势告诉我。开始。
指名读。正音词语“懒洋洋”。
师:它单独读的时候读yánɡ,可是在“懒洋洋”当中,它是ABB式,我们读一声,听老师读“懒洋(yānɡ)洋(yānɡ)”,(生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开火车。(小火车开起来!——咔嚓咔嚓开起来)
4、段检查
师:生字宝宝藏起来了,在哪儿呢?
段2: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指名读,齐读。
课件显示: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指名读,齐读。
师: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经跟生字宝宝做了好朋友。
三、取名字,习文感悟
1、取名
师:回归到课文,《两只小狮子》,给它们取个名字吧?
指名学生说。
师:申老师给它们取了个特别有趣的名字?特别懒的那一只呢,我给它取名
叫懒懒(板书:懒懒),特别勤奋的那一只呢,我给它取名叫勤勤(板书:勤勤)。
2、画一画
师:打开书,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用“﹏”画出懒懒和勤勤小时候不同的表现。
生自由读。
交流,指名说。
3、勤劳的狮子
师:我们先来看勤勤。
生齐读。
师:勤勤练习得怎么样啊?(板书:刻苦)
课件显示:早上,天刚刚亮,小狮子就(开始练习滚、扑、撕、咬 )。
中午,刚刚吃过午饭,小狮子就( 又开始练习滚、扑、撕、咬 )。
晚上,天都快黑了,小狮子( 还在练习滚、扑、撕、咬 )。
指名说。
师:小狮子勤勤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刻苦)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一整天都不停地练习,请你读出你的感受。出示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再指名朗读。
课件显示:勤勤在练习当中会吃哪些苦头?比如说“滚”,再比如说“扑”?指名说。(再读句子)想象着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
师:关键的词语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再齐读。
4、懒狮子
师:当勤勤刻苦地在练习的时候,懒懒在干吗?
课件显示: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板书:晒太阳)齐读。
课件显示:一只小鹿从它旁边跑过,他(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一只小老鼠大摇大摆地在他面前,他(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
么也不干)
他一边躺着,还一边( )。
师:这就是懒洋洋的意思,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来读这句话。
课件显示: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学生齐读。
师生对比读:师少词语“整天”和“懒洋洋”。用红色字体标出。生全读,还要重点读出红色的字。
5、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课件显示对话。
“你怎么不学点儿本领啊?”
“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
“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师:旁边的小树看不过去了,他也跑出来劝懒懒了,请你和同桌小朋友一人读小树的话,一人读懒懒的话,但老师有一个要求,注意每一句话后面红色的标点符号,它会提示你朗读的语气。
同桌分角色读。师巡视。
指名一对同桌读。
师:这一次让女同学读小树的话,男同学读懒懒的话,叙述的部分由老师来读。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提示我们在读懒懒的话的速度应该是(慢吞吞),准备好,腰挺直,开始了。
课件显示整段。
师引读:一棵小树问懒狮子(生接读),小树在为你着急呢,可是懒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生接读)懒懒,要知道你的想法是错的,小树又说了(生接读)是呀,真是为你担心呀,可是懒狮子是这样说的(生接读)。
师:真的能凭着爸爸妈妈的地位生活得很好吗?懒懒此时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6、妈妈的话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师引读:狮子妈妈走过去,拍了拍肩,语重心长地说(生接读)狮子妈妈看着懒懒,很认真地对他说(生接读)狮子妈妈摸了摸懒懒的头,激动地说(生接读)
师:真正的狮子?难道懒懒他不是一只狮子吗?那你认为真正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
师引读:听了妈妈的话,懒懒他改了(课件显示填空)。
听了妈妈的话,懒懒跟勤勤一起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他们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成了两只(真正的狮子)。
四、写字指导。
练:书空,要注意右边不是东,是横折钩。
习:独体字。
五、扩展练习
师:听了你们的话和狮子妈妈的话,小狮子懒懒已经改变了,可是不能依靠父母,那么,我们该靠谁呢?自由读一遍老师的扩展材料,读好之后,举手示意。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师生对读。引出:哦,小蜗牛我终于明白了,其实你是想告诉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不靠爸爸和妈妈,要让我们靠自己。”(板书:靠自己)
师:糟了,糟了,我的鞋带散了,我要靠自己(指名回答)。
一不小心,我摔倒在地上,(指名回答)
早上起床,我一定要让妈妈帮我穿衣服。(指名回答)
今天的作业又碰到难题了,我一定要等着妈妈回来才做(指名回答)。 今天考试,我有个题目做不出,我要到同学那儿看一看。(指名回答)
像这样靠自己的孩子,相信我们班里还有很多。
在这节课的结束,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这首歌是《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每个人都有一双万能的手,用这双万能的手靠自己,我们都是好孩子。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万能的手,
样样事情都会做,都会做,
洗衣裳呀,洗手绢呀,
补袜子呀,缝钮扣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
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
爸爸他也常常夸奖我,夸奖我。
板书设计:
27、两只小狮子
勤勤刻苦 靠自己
懒懒晒太阳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想一想:我会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由秋天植物的种子成熟引入,设问导入课文。
2、齐读课题:
⑴知道植物妈妈孩子分别指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⑵用补充课题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学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为是多音字)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
⑴勾画交流: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并作上符号。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感悟
1、读第1节:
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练习读好问句。
2、朗读2、3、4节:
⑴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⑵通过网站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在书上勾出关键词语。
⑶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关键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读、表演读。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试着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资料;通过网站了解一些典型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