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6 20:23: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哪呢?对了,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位置)昨天我们通过图片去游览了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草原的真实写照。那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草原美在哪里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谁来告诉老师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在哪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是什么?(广阔、美丽、欢腾)哪些段落写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段落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3.汇报:(1) 草: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师: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2)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三、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现在阅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 勒、 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 勒、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C.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 (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

  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草原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

  1=F2/4

  112┃(323)┃5653┃2—┃

  (2532)┃(12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XXXXX┃X-

  ()XXX┃XXX

  ()XXXXXX┃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掌握1个多音字“蒙(měng)”,认读1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庐山。今天,教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教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教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清亮、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教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教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教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教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了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了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教师:教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板书设计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动物

  欢腾世界

  人

草原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1、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2、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草原教学设计6

  学习

  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重点

  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采取的分节描述这种结构形式。

  教法

  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课前

  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的《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独特的草原。

  2.播放幻灯片,感受草原之美。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法导航

  1.默读课文,勾画课文生字词。

  2.对课文进行批注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楚楚,女,196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读准字音。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

  黔贵()踱步()铸成()嚼草()

  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

  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3.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草、云、花”的?

  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课文第1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播放幻灯片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给学生讲清学法。

  提出问题,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学。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指名口答、纠正、讲解明确。

  观看幻灯片,感受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掌握具体学习方法。

  利用练习册的导航塔了解作者。

  划出文中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划出关键词。

  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以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交融。

  教师点拨: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

  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点拨: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强调: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

  3.阅读第3部分,思考: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

  教师点拨: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练习:1.朗读课文。2.练习册1—4题

  板书设计

  胖草——恣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集体订正、点拨、评价。

  布置作业,讲明要求。

  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做标记。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朗读课文

  书面作业

  作业

  设置抄写生字词语三遍

  教学

  反思等级评价

  (A/B/C/D)

草原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

  教学重点

  1、演唱《大雁湖》,吹奏《大雁湖》。

  2、学习附点八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唱着歌儿进教室吧。

  (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骑手》边唱边拍手进教室,在座位上站好。)

  师:来跟着老师动一动。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游戏“我跳你猜”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咱们律动时的动作中,知道咱们今天这节音乐课将要走进哪个民族吗?对于蒙古族,你们了解多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既然大家对蒙古族了解这么多,我们来玩一个“我跳你猜”的游戏。老师跳一个蒙古族舞蹈动作,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跟着老师学一学,那就更好了。

  A、“挤奶”动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出现挤奶的动作呢?

  (课件展示草原上牛羊满地的风景,老师随风光片介绍。)

  B、“抖肩”动作

  C、“雄鹰展翅”动作

  D、“骑马”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1、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A、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

  师: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都有赛马的项目,瞧,有三匹小马过来了

  (课件展示:三匹小马分别拖着三条节奏出现。)

  第一匹:XXX|XXX|XXXX|XXXX||

  第二匹:XXXX|XXXX|XXXX|XXXX||

  第三匹:XXXX|XXXX|XXXX|XXXX||

  B、认识附点八分节奏

  C、节奏练习

  2、歌曲《大雁湖》

  A、初听歌曲

  师:刚才草原牧民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这儿有一群小牧民也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歌。

  (全班同学聆听《大雁湖》。)

  B、读谱

  C、跟唱

  3、吹奏《大雁湖》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歌乐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美丽。让我们在这动听的音乐中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这首歌曲。

  2、能学会跳简单的筷子舞,并随乐表演舞蹈。

  3、能认真听赏《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

  教学重点

  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感受草原美丽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跳筷子舞

  教学过程

  一、清晨的草原

  1、听赏《牧歌》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你到了哪里?

  A、初听第一段(感受基本情绪和意境)

  师:你觉得刚才的音乐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同学们说说聆听音乐的感受。)

  B、复听全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其中的一个乐段,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如果你觉得它很美,就随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这个乐段一共被重复了三次,如果你能记住它,能否在它第三次出现时用噜轻轻地跟着它哼哼。

  (全班聆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并在第三乐段时轻声哼唱主旋律。)

  C、视唱主旋律,介绍《牧歌》

  师:这是草原牧民用歌声来描绘的美丽的草原,所以这首歌曲就叫《牧歌》,是根据内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再唱一唱它的主题吧。

  2、读谱唱歌

  A、模唱

  师:刚才的无伴奏合唱展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那么现在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表现清晨的草原,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段旋律,然后再用“噜”来模唱。

  B、识读乐谱

  (课件展示《可爱的羊群》的乐谱。)

  C、为音乐配画

  二、欢腾的草原

  1、用筷子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加强这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们用筷子为《可爱的羊群》伴奏好吗?

  师:刚才跟着老师用筷子伴奏的时候,除了筷子互相敲击之外,老师还敲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介绍筷子舞及蒙古族的其他舞蹈

  师:刚才你们随老师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和进行身体韵律的变化,是不是使我们的动作具有了舞蹈的韵味?其实,老师带大家跳的就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筷子舞中的典型动作。

  师:蒙古族人民不仅能骑马射箭,而且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今天我们就来跳一跳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筷子舞吧。

  (老师随《可爱的羊群》音乐范跳。)

  师:这些动作你们熟悉吗?其实,我们只要把上节课“我跳你猜”环节中学到的动作和我们刚才敲击筷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筷子舞。

  (师生一起随乐跳筷子舞。)

  3、表演筷子舞

  三、总结

  师:照耀大地一天,太阳要回家了。忙碌了一天牧民们也要回家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踏着夕阳回家吧。

草原教学设计8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三、教学“景色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四、教学“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五、小导游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草原上的盛会》重点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两项活动:摔跤比赛和骑马比赛。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条理清楚,文字优美,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蒙古风俗,必须通过朗读、观看、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流利读文,了解“那达慕”盛会。

  难点:为什么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谈话导入:

  1、师:看,一棵棵小松树坐得多么笔直挺拔,那老师送就给大家一首歌,请竖起你的

  小耳朵认真听。(播放音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小节)

  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中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相机出示词语。

  骏马草原牛羊鲜花彩蝶百鸟碧水晚霞牧羊姑娘

  2、师: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知道画的是哪里吗?

  对,这首歌曲就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去过草原吗?请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说你眼中的草原。

  生:练习说话,师相机丰富语言,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也可背诵《敕勒歌》)

  师评价:看,同学们,语言是有生命的,你们用寥寥数语就为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其实,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盛会

  “盛”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多音字,sheng盛会,cheng盛饭。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看看这——(补全课题“上的”)

  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学盛会:

  1、师:(点击课题:盛会)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盛大的集会。

  师总结:看,这种给每个字组词的方法叫扩充解释法,这是我们解词常用的方法。

  2、师:那么,本文的盛会指什么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自由

  朗读1-3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任务条)。

  填空:“草原上的盛会”是____,这是____(填民族)人民的盛会,举办时间是____,会场设在____,每年举办____次。

  3、师:合作力量大,我看到很多同桌已经完成了任务。

  生:汇报填空,随机解词。

  (1)“那达慕”:

  师:关于那达慕,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生:这是蒙语,娱乐、游戏。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生: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

  师:你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2)“蒙古族”:

  A、出示课件:蒙的多音字带组词

  B、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它吗?请你介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生:这是一个游牧民族。

  生:他们住在蒙古包里。

  生:他们以奶和肉类为主。

  师:对,这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3)“盛夏或初秋”:(注意:不能是一次,题目问的是具体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被称为?

  生:黄金季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个季节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

  师:(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出示句子: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

  请你来读一读?他读得美不美?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从中可以看出草原有三好: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这正是——黄金季节。

  (4)“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

  师:“水草丰美”和前文中的“草绿水碧”的意思相同,语言之美就在于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开阔”吗?(生汇报),开阔有几种解释,我们来看看:

  A、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B、思想或心胸宽阔。C、使开阔。

  我们把“开阔”这个词语带到句子中看一看,应该选择那种解释呢?

  (带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

  a 、旅行可以开阔眼界。(使开阔)

  b、雄鹰在开阔的天空中翱翔。(面积宽广)

  c 、哥哥是一个思路开阔,性格活泼的人。(心胸宽广)

  学法归纳: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读书时应该开动你的小脑袋多思考,多归纳。

  师:那达慕的会场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句子:“那达慕”会场设在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星罗

  棋布地镶嵌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既壮观,又漂亮。

  练读句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录音笔放给孩子听,你认为哪里还可以读的更好?)

  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看,碧绿的草地的上蒙古包像什么?

  (像夜空中的小星星,像棋盘上散落的棋子)

  这就是“星罗棋布”。注意: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星星和棋子本身。

  积累运用:“既壮观,又漂亮”写的是哪里?(会场)本句省略了主语。

  请你用“既......又......”练习造句,注意把话说完整。

  (5)“一次”:

  师:你从文中哪个词语提炼出来的?(一年一度)ABAC结构词,你还会哪些?

  学会积累,真棒!

  (6)小结第一部分:

  师:看书2、3自然段,请男女生合作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些情况?

  生:时间、地点、(相机板书)

  三、抓重点词,介绍盛会:

  师:那么,这盛会的精彩之处在又哪里呢?(出示课文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6段,画出重点词,请你做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情况,同桌练习。

  (1)汇报词语:摔跤彪形大汉身手不凡

  骑马拿手本领有老有小

  相机解词:彪形大汉——身材特点:魁梧强壮

  学习生字:汉,学生汇报,指导书写。

  (2)相机出示视频,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

  注意导游词和记者报道用语上有什么不同。

  相机提问:你好,导游,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学生汇报:因为骑马、摔跤是拿手本领。从小就在马背上摸爬滚打。

  (3)生:齐读4-6段。

  师:这是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方面?(板书:项目)观看了这样的那达慕盛会

  你的感受是什么?“精彩极了”(板书)

  四、总结拓展,深化爱国:

  1、你知道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

草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想像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教具:投影、图 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草原,那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盛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十分迷人。你想马上欣赏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吗? 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近照。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学生闭眼想象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 (自评—生评

  师: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

  画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

  集体交流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过渡:草原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动物 牧民 (放录象)

  问: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

  指名回答 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了玩耍情景。

  (2)录象 牧童放牧场景

  学生欣赏说一说此情此景,随牧童一起放声歌唱。

  师: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心情如何?生充分谈一谈

  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的?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三、总结。

  朗读全文 问:(1)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2)课文第三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分层作业: A、抄写文中优美 句子 B、给课文配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

  9、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草 一望无际

  湖水 清亮

  花 各种各样

  欢腾世界 动物 欢跳

  牧民 高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一)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草原是怎样广阔美丽的?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估计学生情况及教师的对策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直铺向远方”说明广阔。

  教师的对策:①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泛读 重读 满眼绿色 出了广阔之外还写出了草原很美。②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教师对策:①理解:覆满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覆满,并且说出理由

  ②理解: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教师问学生几岁了?让其中的一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介绍草原上的草有你们这么高。

  ③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教师的对策:①问为什么说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像宝镜?

  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教师对策: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 )有( ),还有( ),散发着阵阵清香。

  3.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4.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5.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那可以看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教师请学生先来回答。

  4.师生对读体会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教师读动物名及牧民,学生读它们的活动。)

  5.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及牧民的活动,分小组读。

  6.教师:让我们也和小牧民一起唱起来吧!放歌曲。

  四、课堂小结。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但是并不荒凉,而是充满了生机。我真想到西林郭勒大草原上去玩一玩。现在请你们作为小导游,带老师去西林郭勒大草原去旅游吧!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谁能说说我们这儿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苏州的早晨真是美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草原的早晨指读—领读—教学“原”)

  3、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吗?(草原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的早晨和苏州的早晨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二、讲授新课

  (1)看图学词

  1、这无边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相机出示挂图(草原一眼看不到头)

  出示:无边齐读

  2、冬去春来,草儿重又长出来了,原本枯黄的草原像铺了一张崭新的绿地毯所以我们说草原铺满了(出示:新绿齐读)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继续看图想想如果你是羊儿你被关了一夜后放出羊圈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兴奋)那么你们会怎么跑出羊圈?会怎样奔向草原的?(涌出来蹦跳着齐读)那么假如你是牧羊人,羊儿这么蹦跳着涌出来你会做什么事?(跨上骏马追赶羊群齐读)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3)出示句子:

  1)“啪!啪!”嘹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感叹号表示什么?草原睡着时是静悄悄的,牧人的鞭声叫醒了草原,就像妈妈早晨叫我们起床一样。想想看每天早上妈妈是怎么叫我们起床的?谁能来把它读好?)

  2)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指读——哪里停顿——齐读)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56)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三、教学生字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4、学习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教学难点:

  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旅游,想知道我最向往的是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来猜一猜。(课件)

  师:真聪明,猜对了。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草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出示课件)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再齐读。

  师:生字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在来读课文,要求同桌快速轮读,边读边想: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生:读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速度真快。谁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

  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欢腾的世界。(师板书:广阔美丽)(师板书:欢腾)

  三、借助想象,感悟理解

  (一)师:有这么多的收获,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呢?生:第二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欢腾?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的对,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吧!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画完了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边读边思考边画。

  师: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让人佩服。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交流吧!

  1、野草。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师:画对了。都谁画了这一句?什么是“满眼绿色”?生:看到的全是绿色的。

  师:是啊!往前看是绿色的,往远处看是绿色的,往左边右边看,还是绿色的,草原不光绿还很广阔,那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也想读一读行吗?师可以范读。谁还想试试?或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绿色的是什么?生:野草。

  师:(板书野草)。这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你从哪句话中能体会到?

  生:“上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覆满了”这个词说明了草长得————密,“没过”说明草长得高。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些野草,都没过了你的头顶,在这样的地方捉迷藏,只能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多有趣啊!谁想来读读?(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一点点的有趣,谁再来试试?我们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男同学读得好极了!草原上的野草这么绿,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你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有谁知道?

  2、湖水。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着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生:湖水。

  师:板书湖水。写的是什么样的湖水?生:湖水清亮。

  师:这么清亮的湖水,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能映出什么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天空飘来几朵白云,湖水立刻映出白云的影子。一只雄鹰飞过,湖水又映照出飞翔的雄鹰……多么神奇啊!这清亮的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不断变换着画面,你能想象着画面,读出湖水清亮的特点吗?

  生:(同桌试试读一读)谁想来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他把这些词突出读了,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词语突出读,就能读出湖水的特点,女同学一起读读,有信心吗?(齐读)

  师:女同学读得棒极了!湖水的清亮为草原增添了美丽,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美丽?

  3野花。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野花。(板书野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野花有什么特点?

  生:草原上的花非常多,花香,花美。

  师:说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哪个词写出了花多?哪个词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出了花香?(顺势点击课件加上重点号)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的怎么样?

  生:他读的流利,有感情。(如果说没有感情,那不怪他,怪我,我没有让他找到感觉。)请同学们看屏幕,欣赏一下草原上的野花。(课件演示)

  师:看这是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啊!这是花的海洋,美吗?找到感觉了吧?自己试一试?

  师:(指名读)花美了但还不够香,同学们注意如果你能抓住这些词突出读就能读出花的美和香来,谁还想读试试?(齐读)

  4整体感受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似乎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总写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又具体的描写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总分。(板书)

  (二)师:锡林郭勒草原是美丽的,也是欢腾的世界!文中是哪句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回答。这句话叫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既总结了上文的美丽,又引出下文的欢腾。同学们刚刚还是静寂的草原,顿时间热闹了,欢腾了,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真洪亮!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生:动物和小牧民

  师:动物们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想看看草原是怎么欢腾的吗?(课件)

  师:感受到草原的欢腾了吗?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草原上活泼可爱的动物和牧民,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草原的欢腾表现出来吗?自己读读试试?一会老师可要进行采访啊。

  师:假如你是在草原上飞翔的雄鹰,你想怎么飞翔?读出你的自由吧。

  师:那儿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我来采访一下:小牛,你这么安闲的吃草,心情怎么样?师:那读出你的心情来。

  师:小马驹儿,你在干嘛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师:动物们在自由的生活,你这个小牧民在做什么呢?

  师:读得真棒!动物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我们这些小游客也让草原再次欢腾起来好吗?有信心吗?(齐读最后一段)放歌曲读课文。(播放歌曲)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草原的欢腾,在这旅游即将结束之际,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大家对草原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果想对草原有更多了解,老师推荐你们读读《草原的早晨》和老舍先生的《草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看视频,在《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xx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08-01

《草原》教学反思05-26

草原说课稿11-13

古诗教学设计06-20

太阳教学设计08-08

武术教学设计07-28

《绝招》教学设计07-27

《地名》教学设计07-27

数学教学设计07-26

《氓》教学设计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