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7 16:36:3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文学素养只有在作品中才能汲取营养,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通过这次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观摩会,我深深的感觉阅读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主题阅读学习中要像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主题阅读方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环节:

  一、围绕主题、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

  课前准备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一个环节,在准备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趋向科学合理。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心得体会《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1.交流预习,提炼疑难问题。

  (1)交流读文情况,主要是正音正读。(可指名读、接读、竞赛读等)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

  通过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

  2.带题自学,小组合作研读。

  (1)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研读课文。

  (2)然后,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展开研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自学研讨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②小组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是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4.适度拓展,想像创新

  这是深化阅读并引导运用创新的环节。可进行续编故事、仿写片段、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读写结合,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精博结合。

  按照我们进行的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为依托,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或补充,选编与单元教材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以及主题阅读丛书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这部分内容可作为略读材料处理,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可以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学一课带一串,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外延伸,加强实践。

  小小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讨论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发开去,适量为学生推荐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让学生到更多鲜活的语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进而将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会关注现实生活。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相关专题:[语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2

  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自身的真实价值和固有特色之中。像这种名著课文,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领略编者的选文意图,领略它的人文内涵,归根结底在于挖掘人的本质力量,把握文化精神的现实性含义。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与自己的关系,使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满足人物形象、情节的解读与把握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可以教授,而文化是无法教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在对两种冲突性格的把握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锻炼分析能力,进而领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并最终将文化中的精髓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使之传承与发扬。

  记得我小时候,学了《景阳冈》、《赤壁大战》,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厚厚的原著,会为梁山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而兴奋,也会为他们的最终失败而扼腕叹息。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一种意图吧。像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只有从名著这个宏观的背景中和名著课文这个微观的审视中,学生才能真正理性地审视林冲“推-让-打”这一性格线索的细微之处。相信了解了这些,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武力征服后的痛快,而是对他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其“忍让”性格的体味。而这种文化性格的体味,也最终会深入到学生个人性格和个人境遇的反思中,促进他的成长。

  所以说,课文是例子,课文也应是唤醒人性的美味佳肴。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着力扮演好“极其重要的文化诠释者”这一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3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呢?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语言活泼、语气亲切

  一年级小朋友们活泼可爱,语言也颇具童趣。当然,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让他们都乐于接受体育老师,从而乐于上体育课,教师就不能以成人化的语言来给他们上课。这需要教师俯下身来,与学生接触、交谈,来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熟悉他们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和他们“打成一片”。在教一年级学生练习30米跑时,教师用“看看哪个同学跑得最快、跑得线路最直好吗?”这类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快速跑的基本要求是“直”和“快”,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还让学生感觉到与自己十分接近,从而作出肯定的回答,使学生乐于进行有效的练习。

  二、示范形象、讲解生动

  教师的教学示范动作要正确、规范,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队列练习时,教师可以用“看那组同学能最先做到‘快、静、齐’好不好?”来引导学生。教学齐步走练习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二三朝前走,左右迈步往前看,两臂前后来摆动,身体正直不偏头”。另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口令互动,比如在教课堂纪律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紧接着说:“站站好”;教师说:“小嘴巴”,学生就紧接着说“不说话”。这类语言比较生动、形象,简练而有韵律,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动作要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内容有趣、教学灵活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一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强的练习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器材来组织教学,可以不断保持学生对体育练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练习兴趣。例如教学投掷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器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准备好专业沙包,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制小沙包,可以利用废弃的羽毛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折纸飞机,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课上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投打小木柱、投打地靶,或投进圆桶里,或者在地上画好田字格,投进不同的格子代表得到不同的分数,要求学生比一比谁投得既远有准。这样,通过不断变换练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安排灵活多变的的教学方法很重要,采用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练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准备活动时,每次都是一成不变的慢跑、徒手体操,一年级小学生就会提不起劲,产生抵触情绪,效果也不好。必须交换运用多种练习,合理采用队形练习、多人操、拍手操、小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等练习形式,灵活组织教学,提高准备练习的效果。

  四、积极鼓励,树立自信

  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树立个人自信的初始阶段,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教学活动,宜多采用鼓励教学,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慢慢培养他们的个人自信心。一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但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加上室外上课受干扰的因素多,易发生偶然事件。如天气炎热、大风天、寒冷天气时,一年级小学生在做游戏时就难免出现碰撞、摔跟头等现象。这时候,教师应着重鼓励教育,启发和激励小学生好胜上进的欲望,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对完成动作练习有困难的小学生要多关心、帮助,在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动作后更要及时表扬。教师可以单独表扬,也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拍手呼喊:“嘿嘿嘿,你真棒!”并作出竖大拇指的表扬动作,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同学克服困难,认真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上好一年级体育课,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4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

  一、注重体验,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当代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二、传情达意,情感共鸣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自豪和赞美的语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授《落花生》一课,我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5

  10月17日,我有幸作为片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的评委,听取了三个教师的三堂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说,三位教师,都尽心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所授课文,进行了用心解读,精心设计。其中,《羚羊木雕》的执教者顺应时代要求,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字词教学、文章感知、角色朗读与表演、人物性格的体会、文章主题探究、达成效果检测等环节。但就课堂教学的实施看,需要强调一句: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回归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着手于文本的“示范”。

  首先从采取“导学案”的执教方式上看,明显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且各个环节内容的相互印证,让学生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想就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其次,就教学的内容看,学生的字词学习,应该是该学段(初一年级)的一个重点,要对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们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正确(况且如“树杈”之类的翘舌音、“逮”这样的上升字还没有读正确),忘却了书写与意义的教学。角色朗读与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结合文章去感悟,没有教师的指导(语序、语调、语气和节奏、重读与轻读),是达不到学生学习目的的。更不要说只是让“分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几个学生去“七嘴八舌”一阵了。至于文章主旨,是作者书写本文的真实意图。即使是要体现编者的意图,也要有个度。本文的原标题是《反悔》,编入教材时,编者将标题改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显:“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做事(处事)要动脑筋”。就编者意图看,就是让学生在“亲情”与“友情”的矛盾冲突之中去感受亲情、体验友情,并懂得“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冲突的交流与沟通方法只能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而并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文章开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写法、插叙友情的写法、通过贴切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写法等,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忽视不得!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探究,课堂上的书写训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让“达不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成为必然。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6

  小学中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甚至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预习,课前搜集。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手段。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㈡ 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全班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一般以指名读书为主,检查中下等学生读书为主要目标,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第四步: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对全文进行质疑,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

  三、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同时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拟订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文本阅读训练项目,同步凭借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习得一些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积累。

  要根据文本的特色来确立文本主题。文本主题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抓语言文字训练,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在精读感悟中要以读书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读书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读书能力。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激励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认为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总之,经过有机的阅读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也为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7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贺州参加了广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三天听了15节课,赛课内容限于低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老师都是来自广西各地市选拨出来的优秀选手。这次赛课共有8节课获一等奖,7节课二等奖。下面谈谈我们学习之后的收获:

  一、每位选手的教学设计精巧,课堂中能紧扣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情境渗透识字和写字的教学任务,以自己的扎实基本功和教学风格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识字写字课堂,把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童趣,让观摩的老师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节桂林龙隐小学麦茜老师的《欢乐泼水节》,将识字与学文融合,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巧妙设计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柳州的《鸟岛》一课,运用编口诀、形声字相比较看图理解等形式识记汉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词的理解:借助图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词语有密密麻麻、到处、一群群,明白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借机运用密密麻麻造句,进行说话训练,最后看视频感受鸟岛的热闹景象。这样把识字、学词和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堂的高效。还有贵港的选手是根据单元特点进行整合,整体识字,这是主题式阅读教学的一种课型。老师让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形声字的特点,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和生字见面,以达到大量识字的效果。

  二、专家评课中提到低年级阅读教学就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理解少量重点词句、积累运用语言。识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写字:体现识写分家。注意写字姿势的训练;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乱加减字,读出韵律;理解词句:采用多种方式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方法理解词句,如结合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积累:巧妙渗透说话训练,在口语表达中学会运用刚学的词语或句式。

  专家提出五点建议:

  1、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记忆特点、年龄特点,把我10-15分钟的黄金记忆时间进行教学;

  2、老师书写示范时考虑全体学生是否看得见;

  3、课件制作要适当,为课堂服务;

  4、教学中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

  5、注意倾听,抓住课堂生成的亮点,因“学”就导。

  同时专家也提出:

  1、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把握年级学段目标、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2、关注学习过程——识字写字要保证时间,阅读体验也要给足充分时间,交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好好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3、关注课堂的时效性。

  总之,精雕细琢的课是一种美,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同样耐人寻味!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8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主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见解独到,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许学生保留,求同存异,教师要以同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如在教授《找骆驼》一文时,学生的疑问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骆驼脚印和留在树上的齿印为什么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立即肯定学生善于发问的精神,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特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漓江的“水”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漓江水的特点呢?”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教师适当的语言煽情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神奇的镜头”。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阅读交流中,学生有的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长颈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有的想拍下顽皮的基马猴,有的`主张拍威风凛凛的河马和大象,还有的则想拍下和睦相处的狮子家族。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课文所写的重点动物,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体验性的想象、描述。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0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着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1

  为期一周的语文录像课以及学科大教研落下了帷幕,经过这一周的学习,老师们收获颇多,最多的感触就是要让孩子学好语文,一定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

  都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如果此时父母过于强调成绩,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创造力,但不少家长也犯难,自己当然知道阅读的好处,但奈何不知道如何操作啊!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容一些,不要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力量,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在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道路上,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共同努力,塑造孩子们良好的阅读品性,相信他们在我们共同的引导下会走的更稳。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2

  10月18日至22日,我们桂岭小学一行4人怀着满腔热诚踏上了开往南昌的列车,亲临全国第七届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感受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选手的教学风范,真是振奋人心。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共听了三十五堂课。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亮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

  一、好的课,应充满激情

  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践的基础上,曾提出一个公式:交流效果=百分之七的言语+百分之三十八的音调+百分之五十五的情感。课堂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效果怎样,教师的情感也是至关重要的。试想,教师上课没精打采,有气无力,对教学内容没有一点激情,失去上好一节课的信心,怎能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呢?好的课,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充满足够的信心,课堂上必须具有饱满的热情。在这次听课过程中,专家们的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所有选手上课时,总是精神抖擞的走进学生视野,说起话来也字正腔圆,很有激情,他们的朝气不仅感染了每一个学生,而且还感染了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正因为有他们的激情投入,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在课堂上那么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我们更应如此呀!

  二、好的课,应朴实,体现语文本色

  1、简简单单,老老实实。

  语文课堂要纯朴,没有任何的外在装饰,要体现出语文的本色,如安徽的王小红老师在教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扎扎实实的抓好基础教学,有写字的教学,有理解词句的教学,也有习作的培养。

  2、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语文课中起着“提纲接领”的作用,陈智文老师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就充分运用了“读”的功效。陈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简单到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读”。第一步,学生试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二步,指导学生用心灵读文章;第三步:启发学生用心灵倾诉自己对文章的感悟。正是因为这不知多少次的反复品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读”是语文最基本的东西。正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次一次的读,同学们才体会到时间之宝贵,生命之短暂,这就是语文课中读的功效。通过从反反复复的读中感悟到的东西,比老师传授出来的东西要实效得多。

  3、抓重点词语进行语文教学。

  教学时,从文中找出一个能贯穿全文的词语进行教学,它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如:张昆燕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抓住珍珠鸟的“小”来认识珍珠鸟,通过“信赖”一词来告诫人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中也收获不少。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

  鼓励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他们,我们虽然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但我们做得到不伤害每一个孩子。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给我们的思想有了一次洗礼,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减少自己在语文课上留下的遗憾。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3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少热情,喜欢看漫画,喜欢那些漫画多于文字的故事,知识摄入量却很少,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为此,在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会提前让学生预习字词,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那些难懂,难记的字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扫清阅读最基本的障碍,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第二、抓好诗词的训练。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望天门山》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于是我利用课间营造氛围,学生根据图片就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当时的意境,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

  第三、给学生延伸想象的机会。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当少先队员发现胶卷忘在家里,他会想些什么?在取胶卷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展开多样式的阅读比赛与总结。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对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越走越远。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4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书是我的朋友,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它能带给我快乐,安慰我的心灵,让我了解自己。我是一个特别爱看课外书的男孩,如果有哪一天不看课外书,我就会觉得特别难受,全身不舒服,我想这可能就是读书瘾吧!有时我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放过,为此,妈妈批评我很多次。

  记得第一次接触的书是童话故事《拇指姑娘》,那时的我还不识字,只能看书中的图画,心想:拇指姑娘可真小啊,妈妈怎么能养活她呢?丢掉了怎么办呢?完全沉浸在书中。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开始识字了,四岁时,只要是带拼音的书我都可以读下来了,大意也理解了。在幼儿园时,经常躲在被窝里看书,有时会被老师抓到,每当这时,老师对我又爱又恨。

  每次幼儿园组织春游,小朋友们都会带上满满一大包吃的,而我却比他们多出一本书,小朋友们玩耍时,我会捧着一本书,那时的我真正爱上了读书,有一点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味道。那时书就是我的全部,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后来上小学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一年级时,我的作文就夺得全市一等奖的好成绩。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学生了,书对我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现在,书不仅走进了我的生活,还融入了我的生活,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爱书。不仅仅喜欢它给予我知识,更多是它带给我的欢乐。

  读书让我的感情更加细腻,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让我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让我有了正确的做事准绳。读书增加了我的信心,增长了我的智慧,让我体验到了快乐。是书让我变得阳光,让我活得潇洒。读书生活虽然单调却并不乏味,读书虽然平淡但意味深长。书是知识的来源,是心灵的门窗,是炫烂世界的开启,是一切东西包括感情的根。

  我要高呼:我爱读书!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书!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5

  xx年12月3— 5日,我非常荣幸的在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朱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全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走近名师,

  让我聆听名师的教诲,一睹名师的风彩。两天的观摩研讨让我收获颇多。

  12月4日开幕式开始,临沂市的崔宝平副局长、教科研主任宋玉良,分别作了精彩发言,开幕式结束后虞大明作报告— “漫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热点问题”, 虞校长那富有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令在座的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他的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让我学到了很多教育的机智。让我明白面对聪明但会想鬼点子与老师做对的孩子时应如何巧妙地以牙还牙,幽默地处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自身错误;面对孩子犯下错误时,应巧妙的为孩子搭建一个台阶,让孩子再犯错之后,轻松下台。虞校长的课更是充满大师级的智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自主探究文本,体会 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凭借拓展阅读和启迪谈话,激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美好童年使之永恒的欲望和动力。

  武琼的精彩报告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在印象中退休的教师应老气横秋、满脸写满沧桑,没想到武老师却是个活力四射的老太太,无论是在她的精彩报告中还是《七律长征》中都让人感受到她的活力四射,讲到动情处不忘向上扬扬手 。在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上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王振会老师执教的《称赞》也让我感受很深。王老师在课堂上那种镇定自若的神态,甜甜的笑脸、甜美的声音一下子把我们带入童话的世界里。她设计的小刺猬和小獾 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时包含温情又富有童趣。王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是带着真诚的笑容,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称赞的快乐;再设计写生字这一环节时王老师对同学书写的优点进行称赞,培养学生发现同学优点乐于称赞别人的心态。

  支玉恒老先生久闻其名,期间也看过他老人家的讲课光碟,就没见其人,今天近距离的一 睹支老的风采真是万分激动与荣幸。

  总而言之,再次感谢领导给我们邀请到小语会这么多名家,聆听名家精彩的报告,让我们走近名师课堂,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深的帮助,我们将以名师为榜样,不断吸收他们的精华,勤恳耕耘,不断探索收获明天的希望。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2-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篇)08-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篇02-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4-29

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1-09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1-05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篇08-22

英语阅读教学听课报告06-25

语文考试心得体会10-15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