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话题作文>秋天> 秋天的作文

秋天的作文

时间:2024-02-26 16:08:10 秋天 我要投稿

秋天的作文(精品4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的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天的作文(精品4篇)

秋天的作文 篇1

  夏天的炎热,已渐渐隐去。简单的一阵风,便能感觉到,那一份独属于秋天的凉意。踏着曲径,带着些许期待,缓缓地走进了树林。记忆里,那片树林是青的,青翠欲滴。可现在,那片树林仿佛被秋风绣上了一层层的黄,由冰黄至暗黄。如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静静的思着,盼着,悬在枝头,给秋天悄悄地染上了一分萧瑟,那一片片暗黄的叶如同一只只在秋风中颤颤地飞的蛾子,落去了。秋天的韵味在于这片落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雨落了,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如同那烟雨迷蒙,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秋雨,没有春雨那么娇媚,也没有夏雨的粗犷,更没有冬雨的寒冷。秋雨是独特的`,似其他四季的雨,却又不同于其他四季的雨。正如作家刘湛秋所言,“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不错,这秋天的雨,是深情的,让人不禁联想起,那在秋风中摇晃的水稻,大片大片的,似金色的海洋,波澜起伏,美到了极点。秋天的韵味也在于这场秋雨,化淡了这份秋天的萧瑟。再往前去,竟有一片果林,飘过阵阵果香。

  这是一片被打理得很好的果林,红红的苹果似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树梢;串串葡萄压低了藤条,时不时还会有一两只鸟儿来品尝品尝……一阵阵秋风吹过,不禁令人打了个寒颤。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了嫩芽、绿枝,倒不如说成:九月秋风似剪刀,这把剪刀,剪去了那些禁不住寒冷的花与叶。在田野上,秋风更像一位丹青大师,这挥一笔,那提个字,把秋天也感染的生机勃勃。秋天的韵味更是秋风拂面时的舒适。秋韵是一粒米,越品越香;秋韵是一杯红酒,越品越醇……

秋天的作文 篇2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人们都穿上了长袖。

  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高粱红彤彤的,好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稻子金黄金黄的,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黄金。棉花白了,就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果园里,水果熟了,紫莹莹的葡萄像一串串宝石。枝头上结满了红色的柿子,就像挂了一盏盏红灯笼。黄澄澄的.梨在风中摇来摇去,就像一个个小娃娃。马路边上的小草慢慢变黄了,树叶也变黄了。秋风吹来,叶子纷纷扬扬地掉下来,只有枫叶还火红火红的。菊花开了,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松鼠正在准备过冬的粮食。青蛙开始挖地洞,准备冬眠。

  啊!秋天真美呀!

秋天的作文 篇3

  立秋的时候是八月份,我们上学都已经九月份了。南方的秋天总是把它的脚步隐藏在一片翠绿之中,尽管如此,也逃不出我们认真观察的眼睛。

  一叶知秋,五色梅的叶子已经露出了金灿灿的笑脸,它最喜欢安静地躺在土地上睡大觉。

  超市门口黄澄澄的'桔子又大又鲜,粉嘟嘟的苹果在篮子里争着说:“我是秋天里最香的,也是最甜的。”红润润的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人们,希望人们尝尝它的滋味。

  细叶榕的“胡须”在空中翩翩起舞,它借助了风的力量说:“你们快看!秋天就在我的身旁。

  秋天的脚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足迹。细心的孩子能见到它,粗心的永远找不到。

秋天的作文 篇4

  校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方。这种生命力不仅在于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欢乐的嬉笑声,那校园里美丽的景色更能衬托出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

  我喜欢四季,但我最喜欢秋天。

  秋天的校园,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校园。

  秋天,是一个金灿灿的`季节。一进校园,就感觉到处都有金灿灿的亮光在闪烁。原本怏怏不乐的我竟一下子变得精神振奋。

  有一次,我们在校园里玩,突然发现了一条金黄的“小路”直通大门。低头一看,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落叶辅成的!闻一闻,香香的。这又软、又香、又脆的“地毯”,给我们带去了不少的欢乐。

  比起万紫千红的春天,绿意盎然的夏天,纯洁无瑕的冬天,我更爱秋高气爽的秋天!秋天的校园,是一个调皮、活力的女孩,秋天的校园,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心情更愉快的魔法师!

  我爱秋天的校园!

【秋天的作文】相关文章:

秋天秋天作文06-18

秋天的快乐秋天作文02-06

关于秋天的秋天作文02-05

杭州的秋天作文 - 体裁秋天作文01-25

秋天的气息作文 - 体裁秋天作文01-25

杭城的秋天作文 - 体裁秋天作文01-28

秋天的况味作文 - 体裁秋天作文01-28

享受秋天_描写秋天的作文02-15

秋天的作文05-23

【经典】秋天的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