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8-03 09:16: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朗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注释,借助手头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本,触摸情感

  扫除字词障碍后,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所叙何事?请你用简介的话概括出来。(参考: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

  说一说你从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诗歌情感基调。(参考:凄凉、悲伤、凄惨、苍凉等)

  课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再读课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来反映文章所叙之事的发展脉络。(参考: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内心

  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者的共同点用课文原文回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侧面渲染,渲染悲伤的出场环境;正面描摹,描写怕怕女的神态动作及高潮的弹奏技巧;前后对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对比。)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参考:曾经名噪京都、青春欢笑、色艺双绝、红极一时,如今却老大沦落、年老色衰、“独守空船”,飘泊江湖,这是一个被遗忘,被命运所抛弃的悲惨形象,但她仍旧保有她女性的端庄和矜持,手执琵琶,款款低诉)

  (四)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形象?(参考: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作者为什么会对琵琶女如此关注,两个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呢?分小组讨论。(参考: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作者才会被琵琶女的音乐所感染,才会把琵琶女的弹奏写得如此的精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描摹音乐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诗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参考:(1)运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运用叠音词: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的描写中看到琵琶女怎样的内心世界?(参考: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由欢乐,到沉思,再到悲愤,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五)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1.回顾诗歌,探究深意

  请大家重读课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朗读全诗,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无尽的美感,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并整理。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赤壁赋》。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性。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我来分析下教材)

  二、教材分析

  《赤壁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本文运用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转移到“鉴赏的”的层面。

  2、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经粗知了文章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问答中蕴含的哲理,学习古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2课时(我将以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下面我将说说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不如意事时常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今天我们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那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升华的灵魂。”

  接下来我将用ppt来介绍苏轼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赋的基本知识。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整体把握”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

  (结合板书)

  第一段写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写了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写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写了随缘而安地态度,第五段写了忘情尘世的洒脱。全文的情感基调是由逍遥游乐的欢乐转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后变成乐观与旷达的情怀。本文“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写景时,以景动人;写情时,以情感人;说理时,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是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设计:

  1、 月夜泛舟 欢乐 以景动人

  2、 悲凉箫声

  3、 人生失意 悲哀 以情感人

  4、 随缘而安

  5、 忘情尘世 旷达 以理警人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说课稿8篇12-01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11-26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集锦十篇10-07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10-27

语文说课稿10-25

高一数学说课稿07-22

高一化学说课稿11-12

《长城》语文说课稿11-28

语文《恐龙的灭绝》说课稿09-30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