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
2.让学生提前预习。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
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和要求。
1、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7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一个“红花评比”的情景图。根据各自所得红花的不同朵数,很自然地引出主题。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理。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热情。
4、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5、教学难点
让学生弄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较小数多的部分作组成的。
6、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将全班分成7组,宣布发放红花的标准
标准为:A、积极主动参与活动。B、乐意与同伴交流。C、思维富有创新意识。符合以上任意一个条件的同学将为自己组争夺一朵小红花。
学生准备:学具盒。
7、时间分配
引探准备:5分钟。引探过程的实施:20分钟。引探总结:3分钟
引探实践:12分钟
二、说理念和创新。
引探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质疑。”“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和点拨者。”这与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相吻合的,为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以生活为背景,以探究为主导,以评价的结果为教学所用”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设计中,我紧紧围绕学生的“红花栏”,上面清楚的反映学生平时所得的红花数,并根据各自所得的红花,很自然地引出“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的问题,学生还能用自己的红花和她们俩的红花的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在“引探”的课堂中,让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是“引探”教学的基石,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权利,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课设计中,我从“红花栏”中抽出两名同学------伍眉和来思雨,让同学们她们的红花数提出问题,
(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
(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
(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的问题不同,是整个课堂很热烈,也很丰富,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3、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把学生分成7个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每一组进行发放红花,等到整节课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使整个评价结果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引导和探究。
(一)引探准备
摆学具:
1,屏幕上出示●●●●●,同学们在下面摆一摆,在第二排摆的▲和●同样多。
2,要求第二排摆的▲比●多三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中加深对同样多和多几的思维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一一对应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
体的多少,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点的连结,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引探过程。
1、课件出示全班同学“红花栏”,说说自己得了几朵小红花。
2、用课件抽出两名学生所得的红花
来思雨:
伍眉:
3、观察两名同学的红花数,提出问题
(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
(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
(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动手摆一摆,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5、汇报结果
(1)伍眉有7朵,来思雨有4朵,从伍眉中去掉和来思雨同样多的4朵,剩下的伍眉比来思雨多的部分。7-4=3(朵)。
(2)来思雨比伍眉少的`,也就是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7-4=3(朵)
(3)和来思雨差几朵和伍眉一样多也就是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7-4=3(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边摆学具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摆学具时仍然是来思雨的红花和伍眉的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把伍眉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与来思雨同样多的部分和比来思雨多的部分,这样动手不仅突出了谁与谁比,谁比谁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现象:来思雨比伍眉少和来思雨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实际上也是求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这不仅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探总结
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方法:要想比多少,先把大数找,去掉同样多,多几就知道。
(四)引探实践。
1、自己所得红花和这两位同学的比一比。
2、教材p72,p73的“做一做”
3、教材p74练习十三第一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安排本着多形式,异要求,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理解,通过自己和别人的红花数的比较从而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兴趣。
(五)、引探评价。
看看每个组所得红花数,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四、说板书设计。
求一个说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1)、伍眉比来思雨多几朵?
7-4=3(朵)
(2)、来思雨比伍眉少几朵?
7-4=3(朵)
(3)、来思雨还差几朵和伍眉同样多?
7-4=3(朵)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习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习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习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习上篇的内容使学习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习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习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习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17
《过秦论》说课稿06-20
观潮说课稿07-17
《小池》说课稿06-09
《比的意义》说课稿05-29
网球说课稿10-04
《村居》说课稿09-22
优秀说课稿10-06
草原说课稿12-29
雷雨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