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⑶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二、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把我们从都市的喧嚣中带进了自然淳朴的乡风里。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文章不仅语言生动、脉络清晰,而且内容丰富,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深情的赞美之词,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三个场面在内容与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画卷。
本篇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因此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而且还能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民俗,热爱民俗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扎扎实实的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从而感受语言文字所创设的美妙意境,基于这些,本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因为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
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
重点:
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本单元的单元说明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但据我了解现在的中学生对民俗文化了解的很少,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俗可能会更感到陌生,因此我将难点定为)
难点:
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基于本文的特点,我首先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理解课文内涵)
教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
1、关注民俗话题——走进美
导语:首先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在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盛会——马街书会。看完了我们河南的马街书会,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云南,看看那里有怎样美丽的风俗?(这样的导入首先从我们熟悉的民俗入手,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情切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初识文章特色——发现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找特色:
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会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出)
比如:
课文结构清晰、表现内容丰富、语言自然生动、片段描写精彩等特色。
在归纳出这些特色后,紧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色?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对歌三个画面;在片段描写上又有景物描写片断、动物描写片断、情景描写片断、场面描写片断、人物描写片断等等。
(在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生科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将从以下两大步骤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
3、展示歌会画面——感受美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特点和描写内容、描写重点上都有声么不同?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点拨进而总结出以下内容:
歌会画面描写重点描写内容歌会特色
山野对歌人物外貌、动作、才智对抗赛歌
比拼才智
紧张激烈
山路漫歌环境花、鸟、人即兴歌唱
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
山寨传歌风俗参与的人、场面、形式民歌传唱
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第二步: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对“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进行重点品析,因为本段对景物、动物的描写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4、体会民俗风情——品味美
①听歌声
本段生动地描写了唱歌的场面,试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谁在唱歌?
云雀在唱歌:一边飞一边不停的唱歌
戴胜鸟在唱歌:“郭公郭公”叫个不停
赶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让学生通过品味体会作者把自然界的歌声与人的歌声相应和,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欢快的美感。)
②赏语言(本段语言非常优美,我会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从而让学生体会把报春花的颜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有种醇朴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动词运用的生动精彩,不仅表现出云雀的轻捷,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扶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③品美点
再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我会先进行点拨:
把这段文字多美呀!美在有动有静。动态的有云雀,静态的有报春花.......经过点拨学生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点,比如: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人有物等等。
好的老师要懂得有放有收,进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写上,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设置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体会到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华美
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试着比较一下,云南的歌会和马街书会的异同。
拓展延伸:我们的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学习完这篇课文,在对待民俗文化方面我们都有哪些思考呢?
(我认为我们提倡让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并不能只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设置这样的拓展延伸,既是对本课难点的突破,又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
作业设计
1、收集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家乡风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
六、说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风俗美
山寨传歌场面美
刘慧丽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趣的磁铁游戏》。这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玩磁铁、找发现这两个探究活动,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磁铁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描述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总结归纳等。
五、学习方法:
动手实验、合作交流。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磁铁、小铁钉、大头针、小木块、铝片、硬币、泡沫塑料、木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磁铁
(二)实验验证、研究磁铁
(三)生活拓展、应用磁铁
(四)总结评价、内化提升
下面我来说一下每个环节的具体设计。
(一)激趣导入、认识磁铁
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为此,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钓鱼比赛”的小游戏,好吗?这样的比赛游戏不仅能极大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还通过讨论“小鱼为什么会被钓上来?”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出“磁铁”。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游戏。
(二)实验验证,探究磁铁
本环节我准备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磁铁
在认识磁铁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磁铁。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出:磁铁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每一块磁铁上面都有S、 N两个字母。然后我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个名字,认识常见的蹄形磁铁、柱形磁铁、条形磁铁。最后给学生介绍磁铁的两个磁极:S极、N极。
第二步:探究性质
1、玩一玩磁铁,看有什么新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尽情地“玩”,用时15分钟左右。我想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时空中,每组学生至少能充分地参与到一个探究磁铁特性的活动中,找到磁铁的一两个特性。
2、思一思:梳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
活动结束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让课堂经历了一个从动到静的过程,体现了课堂学习的节奏。
3、说一说,梳理自己的.实验发现。
我是这样设计的:哪个小组最想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玩的?有什么重大发现?学生可能会汇报以下几种游戏及从中的发现:
(1)“给磁铁找朋友”游戏,发现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不能吸哪些物体。
(2)“接链游戏”、两极对中间”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吸图钉或大头针,发现两端吸的数量多,中间吸的数量少。从而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3)“磁铁碰磁铁”游戏。用一块磁铁的两端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两端,发现不同的磁铁的两端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又会相互排斥。
(4)“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到它静止下来,发现它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可以指南北。
4、评一评:肯定学生的探究发现。
我会用赞赏的语言评价学生:同学们,刚才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很多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它们,而且都是重大发现,太了不起了。
通过热情洋溢的评价,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生活拓展、应用磁铁
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在总结出磁铁的特性以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磁铁的哪些特性。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到河边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钥匙要上来吗?
2、讨论: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进两个大头针,谁能想个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我介绍司南,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评价,内化提升
“同学们,欢乐的课堂总是过得很快,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怎样?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总结评价中,愉快地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
为了更清晰地体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有趣的磁铁游戏
蹄形磁铁 条形磁铁
同极相互排斥 异极相互吸引 指南北
九、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为此,我充分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这个源头活水,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探究活动中。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尽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17
《过秦论》说课稿06-20
观潮说课稿07-17
《小池》说课稿06-09
《比的意义》说课稿05-29
网球说课稿10-04
《村居》说课稿09-22
优秀说课稿10-06
草原说课稿12-29
雷雨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