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3 10:0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设计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此,我们通过听歌曲、讲故事、看图等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的导入环节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设环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文学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使课堂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会写7个应掌握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好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多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用具:生字卡、学生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前听一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

  请大家打开书本p82,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训练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想象,实现形象感知和语言体会的衔接。)

  2、引入新课: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

  ①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师: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同桌互读课后生字(不会的互相学习,纠正读错的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认读生字的音节和词语

  ②“开火车”读,看看哪节“车厢”断节

  师:出示课后认读的生字(音节和词语卡片)

  ③学生自由读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能用当中一个或多个说个句子的说一说;或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以上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教师及时检查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普遍能读准字音,奠定阅读课文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把它标出来。(要求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再评价。

  3、想象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重视阅读教材与生活的沟通。在朗读指导中创设情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朗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朗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画出来。小组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3、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4、再看看书上的插图,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生各抒己见。

  (将体会建筑在多读,多种形式读,以及读与思,读与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之上。)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学生用笔画出张大勇和李小文说的话并读一读,再分角色读一读。

  过渡:到底谁说的对,他又是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6、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李小文是用什么办法证实自己的看法的?

  五、小结:

  学了这课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月亮和云彩到底谁跑得快?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尽量多的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那么李小文说得对吗?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

  2、“开火车”读,赛读。

  3、自由读一读生字,同桌互读,边读边想,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4、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随机学习新的偏旁部首“禾”

  (利用比较法,加部件或写出相似字比较,师及时点拨、总结比较,提示学生认知。)

  5、指导书写

  指名说哪个字要怎样写才好看,师示范写在黑板上。

  6、学生独立写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

  7、给学过的这些生字组词,并用“快、相”两个字组词并说一句完整话。

  (将写字分散按排可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

  三、词语积累

  1、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去,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从课文的局部内容上,梳理语言的整体感知,反思对事物的认识。)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3、你还想从课文中积累哪些词语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希望大家能像李小文那样,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你们一定能有自己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课后记: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有好办法解决问题。

  2、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的氛围就会比较热烈。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只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在发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好象无所事事。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地年级学生合作学习呢?敬请大家指点。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苦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喜欢活泼能干的姐姐。第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了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大总统的孙中山首选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总结主动识字,理解字义。

  2.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练习把话说完整。

  3.开展访问老人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缠足的恶习的危害。

  4.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敢于同封建气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安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修改化行为,不应心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应用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二)练习说话: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有心情,到最后想对孙中山说些什么?等练习说话的环节。这些说话练习,经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破陋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孙中山有一个怎样的姐姐?(学生自述)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导入新课。

  2.大家知道孙中山有个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孙中山的姐姐后来变得怎么样了?看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a.为什么姐姐没有的歌声也没有的笑脸?b.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幼小的心,这是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第六小节

  1.学习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问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然后再问,这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回去所了解到的缠足是怎么一回事?师介绍缠足。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姐姐的痛苦。

  这一部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了解妈妈给姐姐缠足,并且通过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让学生知道姐姐缠足是如何的痛苦。通过自己了解的缠足和我讲缠足的事情知道缠足的确是很痛苦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痛苦去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我首先提问引读课文的第三小节,问学生孙中山生气什么?心疼什么然后带着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这一环节,通过两个问题,练习学生的想象和说话。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读好这一小节。

  3.学习第四-七小节:

  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你理解妈妈的话吗?教师讲解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妇女要缠足?比较句子。还让学习想一想,在妈妈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后,在想些什么?师介绍为什么孙中山从小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但是不管他怎样想,怎样反对都是无济于事的,引读课文第七小节。比较句子。最后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几个问题,比较句子等了解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知道妈妈给姐姐缠足也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心疼的,但是妈妈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得不这样做。体会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设计:孙中山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昨天穿上自己的小鞋的感觉,体会当时封建社会的妇女缠足以后是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不能出门,得不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孙中山早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妈妈有无奈与心疼,体会孙中山当时生气又心疼的感觉。

  (三)学习第八小节: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了解孙中山的故事,写下来班会课上交流。

说课稿 篇3

  一:说课题

  本次乡镇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的行动研究其任务目标是:通过多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师德和师能的提高。

  我们承担的子课题是《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任务及目标: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说教材内容

  本节课我选取的内容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第二课《赶集》。这是这是一篇韵语识字课文,内容浅显生动,讲的是小妞妞去赶集,看到集市上的商品各类繁多、热闹非凡的景象。课文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方式,句式整齐,合辙押韵,富有情趣,且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集 妞 镰 绳 姜 蒜 蜡 粗 猛 辣 吓;会写4个字:集枣 吓 跳。

  2.通过学文,知道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能够想象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富有情趣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从而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结合图画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学文的过程当中识字,边背诵边联想字形。字形与字义相结合。

  2.体会市场上的热闹景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在农贸市场上都看到了什么,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和小妞妞一起去赶集,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

  其次,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教学时先让学生听读课文,听准字音,再自读课文画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并且让学生积极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识字,而且会识字的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集”这个字时可以采取部件组织法,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在学习“吓”这个字时即可以采取部件组合法,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识记。在学习中结合图片识字,理解字义,做到字形与字义相结合,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学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生动的知识,成为高起点、强素质的新型人才。另外,在习题的设计上也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让学生收苹果,体会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最后,我留给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星期天的时候亲自到桦皮厂的集市上去逛一逛,亲身体会集市的热闹,感受集市是乡村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把听到的和看到的写下来,加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尊重自然》是小学五年级“三生教育”第一部分生命教育的第三个活动课,它是继“尊重他人”之后,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广袤的大自然的一个活动课,教材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上多彩的生命、它们和我们在一起、它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它们已离我们而去,从多彩的生命到离我们而去,追根溯源,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认识大自然中更多的生命物种,理解这些生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以观看图片、收集资料、谈体会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从而促成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物种的灭绝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法

  “尊重自然”是以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为基调的,而自然界中的生命又是何等的丰富、何其的广阔,因此,根据知识和教材编排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我对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以“图片展示+学生感悟”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为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五个部分,除教材中已有的四个部分外我又增加了“环境遭到破坏”一部分,五个部分均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既有独立性又互为一个整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其中又配有小故事、小资料等,从而有准备的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说学法

  作为山区的学生,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视野的广度还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为了让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的学法上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收集资料: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每人准备一份关于“自然界”的材料,可以是自然小故事、数据资料、生物图片、自然小知识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谈体会:要求学生在看了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资料,以及同学们展示的材料后,发表自己的感言。

  3、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课时完成)。

  五、说过程

  1导入设计.

  为使学生从宏观上对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导入部分,我主要是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地球卫星图,并给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面积,物种的数量等资料,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第一部分——地球上的多彩生命。

  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按植物、动物、微生物、鱼类几个部分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作用是画龙点睛,然后让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并用一句话赞美大自然的美,为激发学生尊重自然埋下感情的伏笔。

  3、第二部分——他们和我们在一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些和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如:禽类的鸡鸭鹅、兽类的马牛羊,以及果树、农作物等,这些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所以我再进一步问学生如果没有了这些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第三部分——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但同时又在不断的破坏着大自然,请同学们看”,接下来我为学生呈现了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如:矿山开采、河流污染、白色垃圾、工业污染等,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不珍惜,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污染情况。

  5、第四部分——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由于人类的破坏和自然界的运动,许多生物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接着我为学生呈现了第四组图片,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图片展示+说明介绍”,本环节的最后我给学生讲一个“藏羚羊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物种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濒临灭绝。

  6、第五部分——它们已离我们而去。

  “同学们,地球已经有几亿年的历史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等原因,一些物种已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接下来,我为学生呈现了第五组图片——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图片,有动物、有植物,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它们的资料,最后让学生说说,你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尊重自然界生命的思想感情。

  7、结尾。

  本节课结尾时,我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线,再次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学生的思想感情从高峰跌至谷底,最后向学生再次发出号召“尊重自然,保护地球”。

说课稿 篇5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团结协作,积极思考。这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向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教学过程:

  1、从实际出发,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初步感知。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接着又问“如果找你的好朋友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办法,汇报交流时,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学生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分别演示两种运动方式,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理解两种运动方式,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3、小组编题,自主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那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这一环节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激活了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运动方式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全班交流时,对板演同学的解答过程,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再讨论解决疑问。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这样就使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设计练习,培养创新。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的练习形式有:只列式不计算、提问题列算式、选择、思考,改变了原来的题海战术,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在练习层次的设计上:只列式不计算是基本练习,使学生对两种运动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问题列算式练习,问题开放,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再解答,在处理这个练习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比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唯恐落后)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选择题提高学生灵活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题设计时,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1、出示谜语,激发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从而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地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

  ⑴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月亮有时候又是这样的。教师趁机提问:

  ①这是什么样儿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②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

  ③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又体现了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要素,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带着强烈地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月亮与船这两个意象的联系。特别是对“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发言充满了新意,充满了童趣。

  ⑵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播放vcd中的背景音乐)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播放课件)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播放vcd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了____。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

  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学生在朗读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让“趣”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读、想想、说说中感受美,培养想象力并进行朗读训练。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范读指导。于是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的夜空图,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接着进行引读****。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

  ⑴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⑵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⑶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a.自由演读b.个别演读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其中一分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4、创作想像画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思维出发,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作画时,我用上音乐泻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未来世界,幻想着遨游蓝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景。

  在上课时,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五、谈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寓教于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课堂带来的便利。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好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说课稿 篇7

  《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节,说课共分为四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目前人类主要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酸雨的危害、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4、能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尝试用所学知识对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整理、分析。

  2、尝试用探究,合作方法,并用适当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的。重点应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上。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球意识”,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又涉及到了一些化学知识,故确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问题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通过读材料,读图分析、设问、归纳、对比、合作探究课堂练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前这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卫星拍摄的真实照片(如“南极臭氧洞”照片),给学生以真实感、紧迫感。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和照片,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时不断地设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系统性结论;完成三种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学习后再通过列表对比总结,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串成体系。

  三、说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2、在看“南极臭氧洞”图时指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地图;大气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中要注意全球合作是一个重要前提。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地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节课,课时安排为二课时,本节说课的重点是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使人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的编排意图为: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本课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其依据是:由于战争离现实孩子的生活很遥远,但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设身处地地通过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来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的情感。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能力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书信体的写法。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和有关伊拉克战争及“9.11”事件的录像资料。《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三、说学法

  1、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①、搜集资料展示。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③、提纲自学,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①、首先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歌曲及对背景的,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③、运用媒体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想像“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搜集资料展示。

  2、完整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三)问题引导: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作者在为谁呼吁?

  四)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同时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2、用“为了……为了……为了……我们要……”说话。

  3、观察,小组逐一汇报。理解“和平之花”。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出了呼声呢?

  2、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六)课堂检测:

  面对乞求与渴望的目光,你们一定思绪万千吗?那就拿起自己的笔,给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朋友写封信。

  七)、作业超市:

  任选一道。

  1)、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写一写: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给做点什么呢?

  3)、利用多种方式如网络等呼唤和平。

  3、如何实施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课堂中通过学生充分的自学、体会、质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五、说板书设计

  运用重点语句概括式板书突出的重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设计,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的中心,此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9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听众讲述的教研活动,希望下面这篇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说课稿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篇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2.【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3.【精华】音乐说课稿汇总七篇

4.【精华】幼儿说课稿汇总七篇

5.【精华】说课稿四篇

6.【精华】说课稿3篇

7.【精华】说课稿4篇

8.【精华】说课稿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