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13:18: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课文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发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美丽与繁华。第二至五自然段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4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4、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如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的排比句式,仿佛把读者带入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举世闻名、碧波荡漾、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课文除了运用排比写法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具体形象,“成了……”、“……像……”、“……如同……”、“……真是一颗……”等比喻句的不同表达,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名写一段话。

  3.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从网上查阅关于香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

  二、教学重点

  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东方之珠》专题站。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摘录汇报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说明

  《谢谢你,我的父母》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庭核心人物—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出生、成长,这其间付出最多心血的便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强烈的责任感带给这个家温暖和幸福。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的居多,很少会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故本课旨在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也要为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和父母一起,共同创造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

  二、备课思考

  我把这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理解父母,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操劳;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务劳动,要树立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感,我觉得这是本课时须落实的重点;再次让学生懂得感恩。第二课时重在关心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做到平等相待。现在许多孩子总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开始有了许许多多的“小秘密”,而这些“秘密”是绝不会与父母说的,放学一回家就一门关进自己的房间,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父母太罗嗦了。其实为人子女的,当你的知识道德水平一天天在提高,就更应懂得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要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家庭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满,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薛春英,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以下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课流程: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融入我们学校的课改理念,采取“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感情强烈、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基础和能力,通过孟子上一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学习,学生对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把重点、难点定为“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所采取的是“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独学,二、对学群学,三、组内展示,四、班级展示,五、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提前一天发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理解情况。

  这是教师第一次对学生独学情况的调查。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学生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在独学中提出的疑惑。

  2、探究问题:

  (1)、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2)、结合作者思想,联系个人的经历,思考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用“读了这篇,我明白(懂得)了 的道理。”句式组织语言。

  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难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问题探究拓展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五)组内展示

  组员展示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及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辩论材料。

  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关注社会。

  在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巡视指导或听取组长反馈,准备大展示。

  (六)班级展示

  1、由各组组长组织,在组内选一人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本组组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组员也可补充或提出疑问。

  2、辩论: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展开辩论。

  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学生自信心,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这样更能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智的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顺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整理学案、达标测试

  学生整理导学案,用双色笔在导学案的“收获与反思”一栏中写下了本节课的收获与有待提高的地方。

  达标测试进行背诵检测,由组长负责检查背诵。

  教师要进行“三查”:了解学生背诵情况,尤其关注中下等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 ,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 藤 盯邻 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B、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写时用到的几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说明葫芦长得很好。板书:长满绿色的叶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别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 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说课稿 篇6

  本活动来源于我们班级的一次远足活动──参观消防中队,远足活动之后,孩子们对消防员的工作和消防员车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角色游戏中出现了消防员英雄救火、消防中队值班的情节;谈话中教师知道了许多孩子长大后想做消防员队长,消防员叔叔,消防员阿姨……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点采取了及时的回应──请消防员叔叔来我们班级做客,不仅满足了寄宿制幼儿的情感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做了一回小主人。

  同时此活动也为主题活动《周围的人》的展开作好了铺垫,主题活动《周围的人》是新教材《学习》一书的内容,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表现对消防员叔叔的喜爱,从消防员走向周围的各种辛勤劳动的人们,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人们,关注社会,了解这些人们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对辛勤劳动者的感激之情,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活动的展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活动第一步,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前期活动的各种照片,更易更好地唤起幼儿的记忆;活动第二步教师整合了目测的内容,课件中的“奇怪号码”、电脑裁判、掌声奖励提高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利用OFFICE20xx的Powerpoint中的触发器制作了多层次的链接,为数群的解析提供了便利。活动第三步,教师结合GIF将许多照片制成了短片,将幼儿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总之,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升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产生了更积极的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活动目标:

  1、知道消防员叔叔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表达对消防员叔叔的喜爱之情。

  2、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表现。

  活动准备:

  1.前期活动:参观过静安消防中队;了解消防员叔叔的工作;消防员叔叔***到家家班做客;

  幼儿调查过爸爸妈妈的职业和节日休息情况;为消防员叔叔准备了小礼物

  2.多媒体课件

  3、记录板、记录表格、水彩笔(每人一份)

  4、手机

  5、共同装饰好的`礼物箱

  6、事先联系好消防员叔叔

  活动过程:

  一、欣赏照片,回忆交流

  大屏幕出现照片,幼儿回忆:参观消防中队──消防员叔叔来做客

  指导语:我们来到了消防中队,我们看见了……消防员叔叔来到了我们家家班……

  二、给消防员叔叔打电话

  1、指导语:“消防员叔叔现在还没有来,我们打个电话给他好吗?不过他给我的电话号码都有些怪,请你们来看看他的号码。”

  2、大屏幕上出现第一组“号码”,幼儿读出数字

  3、大屏幕上出现第二组“号码”,幼儿读出数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看出来的?”

  4、大屏幕上出现第三组“号码”,幼儿记录数字号码及看出数字的好办法,教师巡回指导。

  5、打手机──消防员叔叔到来。

  三、给消防员叔叔送礼物

  1、指导语:“消防员叔叔,上次听你讲了这么多故事,我们小朋友都觉得你本领很大,我们也很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本领这么大,还这么勇敢?”

  2、消防员叔叔回答问题。

  3、指导语:“消防员叔叔,谢谢你!现在我们都知道你们本领这么大的原因了。你们真了不起,真厉害,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很想送些礼物给你。”

  4、小朋友送礼物。

  5、小朋友和消防员叔叔一起离开。

  延伸活动:

  1、一封感谢信(结合春游活动──空中大邮筒)

  2、和家长一起收集:节日里不休息人的照片、剪报、服饰或工具;

  3、智力游戏:这是工具是谁的?(职业与相关的工具配对);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节选部分《荒岛余生》。《荒岛余生》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说教材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余生》,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心理路程,从中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一些小说,但在课堂上接触小说并不多。特别是本篇课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来把握人物。

  三、根据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培养从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备课、上课、批改、练习等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无论老师怎样教,如何精心设计教案,利用教学技巧。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老师,而是为了学生。说到底,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那么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教学的基本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的影响很巨大,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设本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文学常识积累

  简介作者

  1、由学生七嘴八舌进行介绍

  2、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疏解疑难字词,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也为下面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两个问题的设计围绕“生存、物质、精神”三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充分阅读文本,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流下深刻印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下一教学过程做铺垫。

  (五)深入探究

  ① 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 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 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 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本环节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生活积累的不同,给层次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体现新课标中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筛选、表达、组织能力。以点带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上课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其中第4个小题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主人公的精神,把握人物形象。

  (六)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师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以歌曲的形式和教师的小结相结合,结束本课的教学,形式活泼,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的作用。

  (八)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终点站,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六、说板书

  荒岛余生

  笛福

  开始伤心绝望、怨天尤人

  珍惜生命

  生存问题

  调整之后积极乐观 热爱生活

  计算日期

  勇于创造

  物质问题建造围墙

  寻找食物意志坚强

  搬运东西

  务实肯干

  精神问题记日记

  阅读《圣经》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结构力求合理,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歌唱课。《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拍手打节奏,增强节奏感。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做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是掌握歌曲强弱规律,并能合着强弱表演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与学法分别有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示范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表演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以一段孔雀舞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们大胆说出这是什么舞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随后在大屏幕中播放傣家风光及金孔雀起舞的视频。当同学们被眼前的傣族风情所深深吸引时,我将加以渲染引导,孔雀生活在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孔雀之乡”。傣族人民把孔雀认为是美丽、善良、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曾将孔雀的动作编成舞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傣家楼阁的金孔雀。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金孔雀轻轻跳。

  这样设计,既能让情景深入人心,又能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快速切入主题,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鼓励学生们随着歌曲伴奏音乐摇晃身体做动作,多次聆听的过程中分别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歌曲的速度如何?(2)歌曲有多少个小节?(3)歌曲是几几拍子的?(4)本首歌曲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对于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们并不难直接回答出是中速四二拍,而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略显新了一些,我会在大屏幕中出示竹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们形象的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再去数出小节线20小节,强弱规律是强弱,随后我将趁热打铁,以拍手为强、摊手为弱来感受一下强弱规律,进一步加入到我的范唱中。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歌曲学唱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发声、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模唱、领唱、齐唱、表演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节奏不够准确情绪不够饱满的问题,因此我会反复进行示范强调,引导学生想象置身于傣家楼阁的场景中,感受演唱。安排学生们以练习纠错并以个人表演的形式进行突破,鼓励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动作来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最后我还会在教唱环节,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思想主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理解这首歌曲表达了情感思想。

  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歌曲学会知识,更能够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同时采用组内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开展,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夏感》一文七年级上册三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家梁衡在文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抓住夏天的特点和景致,把一个“总是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天描写得生机勃勃、热烈奔放、磅礴大气,表达出作者对夏天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由衷的赞美之情。

  散文意在品析语言美,感悟意境美,领会哲理美。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在写作上往往空洞无物,结构杂乱无章,读起来如嚼枯柴。好的文章不仅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因此,对语言的理解赏析尤为重要。本单元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习品析、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自品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领略文字的美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中的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重点修辞和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合作讨论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提出质疑并探讨话题,展示学习成果。

  五、说学法

  1、读:自读课文,熟悉课文,认识课文,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2、品:小组探讨,师生互动,共同品味文章美感。

  3、习:学以致用,将认识与实践结合,拓展学生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我怀念新荷遍池的初夏;在落叶飘飞的深秋,我怀念浓荫密布的仲夏;在银装素裹的隆冬,我怀念热情火辣的盛夏。同学们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觉呢?请说说你们心中的夏天。(学生展示课前写好的用比喻、拟人修辞描写夏天的句子。)我从大家的描述中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夏天,那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天又有哪些地方跟我们的不一样呢?

  (二)读

  1、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读书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读而能生疑,疑而能在品文时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只有在对文章认识、熟悉并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深入文章去品析去感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读书也是巩固基础的字词、拼音、解释最好的方法。)

  2、跟着朗读材料读课文,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看看你能否通过阅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热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在读书过程中插入问题,不是仅为了找答案,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文本中来,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重要性,明白阅读是千万不能脱离文章本身的。)

  3、展示朗读:请个人分片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答案以板书形式呈现)

  (三)品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各种词语去描绘夏天。小组合作,共同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从现阶段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看,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不够完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品味语言,所以在此我给出了一个鉴赏的格式:“我欣赏的句子是 ,它运用了 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 。”我还将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水平决定是否先给出一个例句。如:“我欣赏的句子是‘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发挥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蝶优美的舞姿。”)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重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篇精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本单元写景抒情的课文无一例外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对于此时的初中生来说,学会认识修辞,鉴赏修辞,并能运用修辞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品读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时候学生的说大多数会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们会说得较笼统,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将邻座4至6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此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旨在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品读文章中来。小组内大家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佳句,提出疑问,并由其中一人收集小组意见,准备发言。课前,我会先将小组组合成两个大组,采用“聊天”的方式,一方先品读某句某词,另一方反驳、补充或另行品读,小组合作大组竞争,两方形成对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读自学自品,提高个人学习能力,但这个过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并不要求学生赏析到每个句子,只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独特体会就可以了。赏析语言没 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重点看学生能否从文章中学到修辞的用法,能否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能说出独到的观点,能读出文章的美感更好。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品出夏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迸发生命活力的季节”,进而也能品出作者对夏季所怀有的感情。这里教师不设题,只做提示和指导,避免学生被牵着走。在学生充分认识课文、品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会认识到作者“为什么会写夏天”,文章自然会回归到写景散文所抒的情上来。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自然

  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渲染与铺陈,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感情寄托。通过感情的探索,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人是活的,文章也是活的。)

  (四)习

  1、仿写: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此仿句或许难了点儿,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课前布置仿写任务,当堂展示学生的仿写作品。教师可以出示例句:“夏之色为火的红,如烈日,如火焰,燃烧着大自然的激情。”“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并据此介绍仿写的相关注意事项。)

  2、练笔:学了这篇文章后,再试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个夏天的小片段,看你能不能写出新意。(学以致用,比较提高)

  (五)拓展延伸

  虽然历代文人写了不少春花秋月,但也不是没有夏的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关于夏的文字?

  如: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推荐阅读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延伸阅读,扩展知识,多做积累。)

【【必备】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六篇

2.【必备】说课稿四篇

3.【必备】说课稿三篇

4.【必备】说课稿4篇

5.【必备】说课稿3篇

6.【必备】说课稿汇编五篇

7.【必备】说课稿范文八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