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08:20: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 说知识地位、学情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就是我今天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是第二学段四年级学习的《大数的认识》,把自然数的认识扩充到亿几以上;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理解了个、十、百这三个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行了,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遇见比100大的数,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感知,但对“百”以上的计数单位并不清楚,对较大数缺乏理性认知,此阶段通过系统学习是培养儿童数感的最佳时机。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计数单位“万”的重要基础,对培养和发展数感至关重要。

  (二) 教材编排

  人教版教材对这节课的安排呈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呈现单元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比100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是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回顾,同时唤起同学们回忆数数的方法。第三层次是通过数形结合直观演示的方式呈现计数单位“千”,明确10个一百是一千。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十进制”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知识地位、学情和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体验)比100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经历数数的过程,能合理选择数数和计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规范操作、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

  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计数单位比较,初步认识“十进制”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为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我把学生早操场景引入课堂,通过情境创设法让数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生活,通过指导观察法让学生感受比100大的数存在。结合七八岁儿童思维依赖直观的特点,在课堂中把握好了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通过指导观察、促进思考、指导操作等教学方法进行三次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在突破难点时,特别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通过指导操作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指导学生观察板书,通过比较教学法构建“十进制”意义。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适时讲授法、谈话法将进行衔接和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教法确保孩子在有限的30分钟内学到无限的数学智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上课伊始,通过万人阅兵视频吸引学生关注,这样能促使学生自主的通过观察法、比较法进行初步感知。学生的数学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法对已经学过的“个、十、百”三个单位及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回顾,通过直观学习法构建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数学学习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课堂中恰恰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的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法,理解原来10个一百十一千。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引领他们提炼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因此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进行比较,了解“十进制”,之后进行数数活动,在千字文中找数,突出数形结合的对应思想,再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法自主同化新知识。

  四、说过程

  设计好的一节课总归属于计划,这个计划的执行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全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 导入

  采用情境导入,两张孩子们自己做早操的图片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感受比100大的数的存在。

  (二) 新授

  新授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回顾已有的三个计数单位,二是提出数一杯红豆的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谈论出一百一百地数的方法,进行操作。新授环节的这两个阶段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构建计数单位“千”,以及了解“十进制”。

  (三)练习巩固

  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要经过顺应和同化才能形成稳固的认知,因此联系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设置了两个练习。一是数数,数是数出来的,在数数的过程中边拨计数器感受十进制的真实意义,并且通过顺着数,倒着数,不同技术单位的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练习题是呈现《千字文》,训练学生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识数能力。

  (四)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是升华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智慧的重要教学阶段,我通过“温故知新”四个字进行首尾呼应,引导学生把这节课的知识梳理一遍,提炼自己的收获。通过开放性的:你还想指导什么?引起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不断追寻。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牛津中学英语教材9A第3单元Teenage problems中的Integrated skills部分。本单元通过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这一主题,引出话题,谈论话题。由于学生对这一话题极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使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有效地把单词和句型情景相结合,注重听说训练,使语言点的训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课堂教学目标:

  依据英语新课标所提出的总目标并根据本年段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课堂教学目标:

  a、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和词组.

  b、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c、 能正确地听懂、掌握A板块前半部分听力内容,并能以较好的语音语调流畅地朗读后半部分的课文填空。

  d、能用本课所学语言讨论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

  3、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重点:正确拼读本课四会单词和句型,能流利地用所学句型进行情景会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我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九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将课堂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让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动,充分发展。具体采用如下课堂教学方法:

  1、情景课堂教学法:

  通过设置较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情感、意志、想象力、创造力等整体发展。

  2、小组学习法:

  每4人一组,可两两交流,也可自由选择,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发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练习法:

  把大多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灵活操练中拓宽学习渠道。

  另外,考虑到B板块为对话课堂教学部分,我在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听说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1、对话导入,学习新知

  a、 以“Teenage problems”为主题及线索组织课堂教学。课前在教室里头稍作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体现了牛津初中英语板块之间的自由组合,也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提早渗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本课的学习,接着我向学生展示课件,引出青少年问题的话题,同时教授新词。由介绍学生自己的问题入手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备感亲切。

  b、在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语境中,用多种手段,如:作品、图片、照片、简笔画等呈现。学生边学边进行听、说、拼读及运用,坚持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原则课堂教学新知识。

  2、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a、 在情境中不断使用新句型,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词组,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旧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想学更多的有关的词汇来介绍自己的问题,并向他人寻求有效的建议和意见,达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给予他们成功的乐趣。

  b、仍以“Teenage problems”为场景由学生分小组自创小对话进行表演。要求问到前面所学句型并要求用到本课时所学的交际用语。通过这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主体参与,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指导朗读,感知课文

  a、 在小对话表演告一段落时,自然导入A部分对话课堂教学。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课文,为了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

  b、播放录音再感知课文,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

  c、跟读课文,为避免反复朗读时的过于枯燥,设计小小配音员的训练环节。

  d、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声音等手法,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更生动地传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更深地理解对话内容。

  4、面向全体,作业分层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作业布置上我尝试进行分层课堂教学即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做a类作业;程度中等的学生做b类作业;程度较好的学生做c类作业,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自由选择。

  a、朗读并抄写要求四会掌握的单词和词组;

  b、听录音,朗读课文,并根据所学话题进行自由交谈并形成文字稿。

  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获,从而达到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说明

  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习函数图象的重要基础,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1、课题引入自然: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抽象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这时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交流。把学生的思想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当时的思法进行自然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方法运用灵活: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活动的,和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力培养到位:设计上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领悟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4、信息反馈全面:本课采用了“学习单”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发现问,及时调整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二、板书设计

  18.2.1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由点写坐标:

  (1)横(X)轴、纵()轴、坐标原点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

  (2)象限:

  (3)一、二、三、四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2、点的坐标:P(X,) 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1)由坐标描点:

  (2)点的坐标是:

  (3)一对有序实数对点的对称关系: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小树林》这一课选自省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三课,这是一节典型的绘画课。以感受、想象、创作的形式,画同学生活实践中所见过的小树林,表达和描写生活中的体会和感受,培养同学观察记忆生活的能力。

  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生活。

  一棵树的结构是由树干、树枝和枝冠组成的,而“小树林”是以表示多棵树的组合为主,重点是在画面上表示树木前后重叠的关系。由于生活条件不同,同学对小树林的感性知识积累也是不同的。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小朋友们通过幻灯欣赏各种各样的树林风景图,引导同学亲临大自然,关心周围的一草一木,发掘其美的因素,以提高同学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只有同学在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干愉悦地画出自身所看见过的小树林。画一画不同季节、不同种树的小树林,能让同学在无拘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受染,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接受能力,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学习简单物体前后重叠的表示方法;

  2、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

  3、知道美的环境要靠人去发明,维护和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学会在画面上表示树木前后重叠或遮挡的关系。

  三、教学思路

  根据这三点教学目标,我采用欣赏、讲授、创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构思。这一课时的教学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导入能否引起同学的注意和兴趣非常重要,我采用复习巩固法把同学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会画树吗?谁能说说树的三局部结构?树有什么好处?不植树行吗?就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不只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同学受到了保护树木的思想教育,从而很自然地就集中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辅垫基础。

  (二)讲授新课

  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4步来完成:

  1、欣赏小树林图片

  我先让小朋友们通过幻灯欣赏各种各样的树林风景图,在看一看、说一说的同时,让同学了解树林中树木前后重叠和遮挡的关系。为下面的小树林构图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组合构图

  欣赏完树木重重叠叠的美丽树林后,我紧接着出示一张排列比较单一、死板的树林图,让同学自身去发现:同样是树与树的组合,该如何布置构图才会出现美丽的小树林。使同学掌握画小树林,不只要画很多树,而且还要画出树与树之间的前后重叠和遮挡关系。再通过同学的亲手操作、讲评,逐渐培养他们组织画内容的能力。

  3、指导遮挡关系画法

  由于物体的前后重叠和遮挡关系的画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我采用示范、讲解、摹画逐步深入的方法使同学掌握,为他们接下来的自由绘画做好铺垫。

  4、欣赏课本中的范画

  让小朋友们在绘画前看一看、评一评课本中的几幅范画,不只给以参考,还能使同学积极主动的进入到绘画活动中。

  (三)同学作业

  通过前面环节的进行,小朋友对小树林的构图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同学独立作画练习前,我出示本节课的绘画要求:

  1、画出树的前后遮挡关系;

  2、画中的树要有大有小;

  3、画面色彩要丰富。

  让同学更加明确绘画的内容,从而提高每个同学独立作画的能力。

  (四)作业讲评

  请同学简单介绍自身的作的内容,在说一说、评一评的过程中,沟通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通过优秀作业的展示,提高同学对绘画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当同学基本完成一幅作品时,假如老师和时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褒扬。就能使同学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教师以后的教学中,我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作业讲评,提高同学的竞争意识。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注重观察、启发想象创作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让同学在轻松、愉快、具有丰富表示力的状态下进行自由创作,真正意义上达到感受、想象、创作的绘画要求。

说课稿 篇6

  一、说文本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本文还具有一定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语言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生字词,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学内容。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课文二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三、一、十”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积极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思路

  1、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教学开始播放滔滔洪水席卷大地的场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定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接着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情如何?学生会动情地说心情很难受、悲伤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文字结合画面带来的双重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想象。进而使学生凭借想象,深刻体会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之大。这时老师适度地向课外延伸:是啊,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有人去治理过洪水但都失败了,洪水反而越发肆虐。难道老百姓就将永远生活在灾难中吗?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决心排除万难,治理洪水。在老师的语言渲染中,大禹这一英雄形象初现了。学生也将自己对洪水的愤恨、百姓的同情转移到了对大禹的上。,接着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拉进了学生与本文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将学生带进了治水的情境之中。

  2、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紧接着第一小节的提问说:是啊,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词的概念若能与生动、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学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理解词的意义。所以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吃哪些苦呢?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对教材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学生可能会说“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时,会被毒蛇咬伤,甚至会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洪水冲走;夏天时会被晒得中了暑、冬天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深刻的体会出了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3、想象、表演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干就是13年,这时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可能会问: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等等。同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小结到:是的,这么多年了,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时出示第二句话,填读。接着老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儿子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样回答他呢?让学生带着设定的问题分组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虽然稚嫩,但是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表演结束后老师趁势说到:大禹难道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你想替大禹对他的妻子、儿子说些什么吗?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当学生的被大禹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时,紧接着问到:你此时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4、升华情感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画面,问学生: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形成了对比。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引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也在思、说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这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性: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中有对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对大禹的感激、歌颂。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在此感悟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数学《大大小小的苹果》选自南京师范大学新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原题为《大大小小的树叶》。但是考虑到树叶的形状不规范、又不好保存。头天带领幼儿拾捡的树叶到第二天就已经干枯了,用手一碰就碎了。数学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活动,需要给幼儿较为统一的标准。大小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幼儿又是第一次接触,他手中的大树叶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树叶相比也许就变成了小点的树叶,为了给孩子一个科学严谨的概念,因此将树叶改为苹果。

  说幼儿:本班幼儿是这学期刚招收的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到幼儿园来过集体生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后,大部分幼儿都慢慢地适应着幼儿园的生活。幼儿有初步的进行集体活动的意识。进行集体活动需要一定的常规,我班幼儿的常规还在建立中。

  说目标和重难点:

  本活动的目标有两个。

  1、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示大小,并从符号形象的对比上初步体验大小符号的意义。

  2、学习按大小标记将苹果进行分类。在次之前幼儿已进行过按形状标记和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的数学活动。按大小标记分类是分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按大小标记分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幼儿理解大小标记所表示的含义,才能据此进行分类活动。因此有一的基础又有一定的难度。这既是本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活动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特意设计了送苹果的环节,现看苹果的大小进行游戏,让幼儿对苹果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其次,看大小标记送大小不同的苹果回相应标记的家;

  第三,看大小不同的两棵苹果树,大苹果送给大苹果树,小苹果送给小苹果树。

  说教法:小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活动又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因此主要采用游戏法、引导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说活动过程:活动开始直接用大小苹果进行“我说你举”的游戏,让幼儿对本活动的关键词“大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为后面进行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打基础。

  第二部分:

  1、引出大小标记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标记的不一样,并用身体动作表示出来,来感受幼儿和理解大小标记的含义。

  2、运用游戏“我说你做、我做你说”巩固对大小标记的理解;

  3、运用音乐(《大和小》)来加强对大小标记的理解、记忆。

  第三部分: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1、按大小标记分苹果;2、给大树小树送相应的苹果。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教师简单介绍,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教育。

  四、教学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习:

  (1)、305x28=

  (2)、森林医生

  (3)、笔算

  (4)、解决实际问题

说课稿 篇9

  交通标志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大人、小孩都会上街,而交通标志是设置在马路上显眼的地方,有了它人们行驶方便了也安全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标志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中班幼儿对于交通标记是比较陌生的,在小班时幼儿了接触的是红绿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而已。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乡下老鼠进城的故事要求幼儿知道各种交通标志。

  通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的名称,如限速60、禁止行人进入、红绿灯等,了解了一些交通规则。通过参观,孩子们知道了交通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马路上的车和行人就会随意乱行,没有规则,互不谦让,很容易引起车祸。所以交通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孩子们应该认真的去执行这些交通标志所代表的含义,做一名优秀的交通小标兵。

【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合集六篇

2.说课稿合集6篇

3.说课稿合集九篇

4.说课稿合集七篇

5.【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6.【热门】说课稿合集九篇

7.【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8.【精品】说课稿合集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