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14:57: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大量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小黑板。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是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进渡到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小黑板出示﹚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

  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1)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2)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因数随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扩大),并且所有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详见教材)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40×3=120,80×1.5=120?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详见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情境1、情境2所讲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成怎样的式子?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说课稿 篇2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像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古代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三、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探究课题

  (一)教师活动: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那些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

  导入探究课题:

  1、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提出问题:

  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

  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

  (二)学生活动: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

  环节1: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活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一同学谈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环节2: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教师: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教师: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学生: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环节3: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教师出示思考题: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1)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的大佛达33米,最小的菩萨仅10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当时佛教流行,我国的石窟大多从这一时期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3)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龙门石窟以古阳洞和宾阳洞为代表。古阳洞中的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面颊丰满,略带微笑,左右胁侍菩萨仪态庄严肃穆。洞内两壁井然有序地排有三列大龛,小龛则数以百计。龛楣、龛额的图饰设计奇制诡异,细致灵巧。宾阳洞中的佛像,西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意指佛示说法,主尊前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阿难、迦叶二弟子及文殊、普贤二菩萨。窟顶中央雕刻莲花盘,周围有流云,飞天在云中自由翱翔。前壁及南北两侧,有四层精美的浮雕。

  (4)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从属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

  三、课堂小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测试题要贴近《美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要求,题量少而精。

  总之,整个课堂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求学生做练习巩固当堂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四、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鉴赏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相关知识和艺术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全面认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由四个乐句构成,旋律天真质朴,流畅自然。歌词充满童心和幻想,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本课围绕爱祖国这一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让小朋友认识到国旗的美丽、神圣,感受到国歌的激昂奋进、威武雄壮;通过对国旗,有关背景的了解,能使学生知道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在优美、庄严的旋律中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儿童的无比自豪与幸福。

  教材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但过于强调人文性可能会导致音乐性的减弱,应注意避免将音乐课上成政治课的偏向。

  二、说学生: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入校不久,音乐课的课堂常规还在逐步养成之中,不可能每个小朋友都能安静地听音乐,这就对教师课的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要新颖,具有吸引力;二是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动”与“静”的交替;三是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放得开,收不拢”的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能用赞美的感情、

  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初步建立音高概念,能用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进行歌表演。

  2、其次过程方法是通过交流、模仿、合作、表演、创作等一系列过程,丰

  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情感态度方面:以聆听为主,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表现特性 ,引导

  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在生活中表现,在创编中发展”,其次,突出音乐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视、听、唱、奏、演”的多种感官参与和体验,激发学习情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以音乐为主线,在歌唱及表演中体验和表达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难点:由于歌曲中歌词多为一字一音,所在歌曲的第四乐句出现了八分音符和连线时,应当做为难点来重视及想办法突破。

  五、教具准备:电子琴、游戏卡片,小鸟头饰、小国旗、课件、碰铃。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一)组织教学

  首先模仿小燕子飞的动作进课堂,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同时为以后教学中的自编动作做了铺垫。其次设计了把小鸟和国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意图在于,小鸟和小国旗都是一年级小朋友熟悉和喜欢的。将它们作为教具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引出难点乐句的学唱。

  (二)导入新课

  1、运用听唱法,学唱和掌握“飞上蓝天亲亲你”这一难点乐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模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谈话引题

  (三)过程体验

  1、在初步感受音乐阶段,设计了“画国旗”比赛,播放《国旗国旗真美丽》的伴奏音乐,意图在于:充分运用音乐的弥漫性特征,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综合——“画国旗”这一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无意识记忆歌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节拍。

  2、通过学生互评,达到对国旗进一步了解,第三遍听赏歌曲,设计了小游戏,用歌词排序来感受音乐,目的在于歌词的学习。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认字,设计学科综合的教学环节——歌词排序,在音乐中不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趣味性和游戏性中学习歌曲。

  3、最后,在为学生建立音高概念阶段,设计了运用手势和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图在于,新的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学生音高概念的建立。尤其是一年级起步阶段,这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设计模唱曲谱教学环节中,也力求做到挖掘一些音乐要素的内涵,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受、表现音乐中了解歌曲旋律的走向,获得音高感受。

  (四)拓展延伸

  1、知识抢答“祖国知多少”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学习情绪,让他们得到休息放松,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下面进一步拓展在情感上做好准备。

  2、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内心产生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思想得到升华,意图在于:这是一个情感深入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各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意在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抓住一个“情”字,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歌曲歌唱处理上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加强。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目的在于回顾学习过程,赞扬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歌曲拓展之后需要回归,故安排了游戏《传传传》,大家听着歌曲伴奏一个一个传红旗,歌曲停止,小红旗在谁的手上,谁就上台表演今天新学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作为课堂反馈,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歌曲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及设计意图,由于能力有限,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意在抛砖引玉,诚恳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不断提高,谢谢!

说课稿 篇4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云房子》一课,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天空云彩的多姿多态和小鸟们活泼可爱的生动场面。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表演体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房子,如木房子、土房子、砖房子??在学生们兴头上,我话锋一转,问:“那同学们看到过用云做成的房子吗?”在学生们愣神时,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云房子》。云房子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样的?又是谁造的呢?同学们若想知道,那赶快翻开语文书读一读。”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进入了主动阅读、探求的氛围之中。

  二、诵读课文,充分感知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作启发引导:“《云房子》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我从同学们读课文时的神态就看了出来。现在,我想请同学来介绍一下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地方。”可请学生读自己觉得有趣味的语句,不必要求其说出为什么,主要是让其发挥一下主动性、表达欲,以有利于接下来的细读领悟。

  接着,我引导学生细读体会:“同学们介绍了不少地方,课文真的那么有趣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其中的趣味。”我打出雨后白云朵朵的投影片,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问:“同学们,天上的云朵是太阳收藏的吗?我们从‘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写了一个——童话故事。同学们都喜欢童话,因为在童话里,动物、植物及各种事物都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会行动,活泼可爱。你看,谁来了?”(在白云投影片上盖上小鸟复合片)指导朗读鸟的话:“现在,你就是这群小鸟中的一个,当你看到这么多的白云,心情怎样?”(非常兴奋)“那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同学们也认真听听,看看他(她)的朗读能不能给你一种兴奋的感觉。”多请几位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体味。

  我又进一步引导:“原来,云房子是这群小鸟建造的。那么,云房子造得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随后,我在投影片上打出重点词:“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很高的大楼房”、“很宽的大礼堂”、“一点点小的”。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感悟:“谁能读出‘大楼房’的高?”引导学生既可用语气也可用手势来增强表现力。用同样方法指导读另几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最后,我引读:“噢,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的形状还真多呢,(引读)有??,有??,有的??,有的??,也有??”,让学生有一整体印象。

  三、课堂表演,加深体味

  学生通过朗读,对云房子的美丽多姿有了较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过渡:“云房子造得这么多、这么美,小鸟们心情怎么样?它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播放小鸟呜叫的录音带)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课文中‘叽叽喳喳叽叽喳’是小鸟们在说话呢,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不求多少,只要符合情况即可。之后,让学生按设计的情况演一演。

  在学生表演完之际,我紧接着说:“小鸟们玩得正开心,忽然,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云房子怎么样了呢?”指名读课文,同时翻掉投影片的白云覆盖片,留下太阳和蓝天底片。“云房子被吹走了,不过,天上还是很美的,”(引读“天空像??,只剩下??和??”)“小鸟们没了云房子,但看到‘笑眯眯的太阳’和‘水汪汪的蓝天’,相信也不会很生气吧。”指导学生抓住“咦”、“变小了”、“不见了”、“哪儿去啦”等词语,读出小鸟们的惊奇和对云房子的迷恋心情。最后,让学生说说:这时,小鸟们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们也来演一演。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它前承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启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问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正切函数的定义.(2)能画出y=tanx的图像.(3)掌握正切线的基本性质.(4)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学会应用类比推理与数形结合的思想处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类比正、余弦函数的概念,引入正切函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类比,联系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通过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得到正切函数的图像;能学以致用,结合图像分析得到正切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对正切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体会;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和处理的方法

  重点: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其理论依据是任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都是紧密相连的,都是研究的重点对象.对于正切函数来说由于定义域的不连续性导致了图像的间断性.所以要正确探索出图像和性质.处理方法是类比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

  难点:画正切函数的图像.依据是正切线能准确画正切函数的图像,但不实用,在应用时一定要学会画简图.在难点的处理上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出特殊角的正切线并平移到直角坐标系中,让学生体会图像与X轴的交点,再利用定义域找到图像间断处的渐近线(用虚线),然后找到一个周期内的几个特殊点,利用周期性画出其它区间的图像.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学生已经有了研究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正切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研究中,在心理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重难点的地方给予提示和帮助即可.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一般对于三角函数性质的研究总是先作图像,再通过图像来获得对函数性质的直观认识,然后再从代数的角度对性质进行严格的表述.所以对正切函数仍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比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研究正切函数的图像,然后再根据图像来研究性质.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研究数学的直观视角,在图像的引导下可以更加有效地研究性质,加入感性思维的成分,并使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的更加全面.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利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中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为重点和难点知识留下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自主探究教学法.在学生课前看书、独立完成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课前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让一部分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点进行解释,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

  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

  (二)自主探究:

  1.正切函数的定义

  请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本35页7.1的内容,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

  (2)正切函数值在每个象限的符号。

  (3)什么是正切线?怎样作?

  (4)正切函数是周期函数吗?如果是,周期与最小正周期分别是多少?

  分组讨论后解答这几个问题。

  通过学生自学探究,由学生自己把正切函数的定义以及相关问题,讨论并回答出来,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知识疑惑点进行帮助提示.

  2.正切函数的图像

  让学生类比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自己尝试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对学生画出的正切函数图像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可以画出整个定义域内的正切函数图像.

  3.正切函数的性质

  通过多媒体展示,用平移正切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看着图像再直观的理解性质.

  (三)例题展示

  例1 求函数 《正切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进行整体代换问题,加强对正切函数定义域的理解.

  例2 利用正切函数图像求满足条件的角的范围.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要学会利用图像来做题,注意区间的开闭问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先总结然后老师补充.

  (五)思考问题:

  1.正切函数是整个定义域上的增函数吗?为什么?

  2.正切函数会不会在某一区间内是减函数?为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说明:侧黑板留给学生展示,前黑板用来展示多媒体.

  2.时间分配:(一) 五分钟(二)六分钟1.十分钟2.十二分钟3.五分钟

  (三)五分钟(四)一分钟(五)一分钟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12.2二次根式的乘除(1)》。通过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从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提高、总结检测六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检查预习

  1. 在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习预习。上课最初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自己预习”,因此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材自主预习掌握新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上课以自检,小组互检和课堂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在检查预习部分我设计了两个自学内容,自学一重点是特殊的二次根式相乘,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学二是一般的二次根式相乘,学生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其他三角形的面积求出矩形的面积,而矩形的面积还等于长乘以宽,进而得到 × =4,同样得到规律,进而总结出二次根式乘法公式。

  2. 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新课,这样避免了情景导入后因检查预习造成的情感脱节。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上课才有了学习的方向,也 便于学生课后自我评价。

  (二)自主学习:

  学讲开放课堂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因此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打开教材,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推选出代表发言,然后用小黑板展示各组成果。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对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回答问题提出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分值,在这一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同时还督促了学生整洁、规范的书写。

  知者加速环节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各小组完成速度的不同,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干,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也便于更好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小组合作

  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任务,让每一组成员相互讨论,筛选、补充、概括等四个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成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点,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展示质疑

  这个环节我设计一个抢答环节,让每一个小组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环节中来,采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的方式。并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让学生再一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尝合作的快乐和集体智慧的甘甜。既体现了教材的主旨,又在发展数学表达能力的同时,发散了思维。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总结:进入拓展延伸部分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好数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六)课堂检测

  通过检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掌握情况,便于课后巩固,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下面的备课。

  在这里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生自己谈收获。既反思了本节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主要是从巩固性和发展性考虑的,布置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我设计的“学讲计划”模式下的说课稿,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大家指正、批评。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的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四、说教法、学法

  发现法:教学时,教师用摄像头演示从各个角度观察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机器猫的形状拍下来,通过动手,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时,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小组讨论填写观 察 记 录 表,得出结论,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

  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五、说教具学具

  《盲人摸象》课件、玩具狗等。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讲故事:从前,有四个盲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大象。有一天,这四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边,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条腿,说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道:大象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道:大象像一条绳子。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问:这四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3.全班汇报交流。生:他们摸得地方不同,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也就不同。生: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都不能完整地说出大象的样子。……

  4.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对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又是什么样呢?这节课共同探讨一下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情景引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观察同一物体。

  (1)定位观察

  提出要求:请组长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间,头对准1号同学。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样子用笔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组织汇报交流。

  小结:虽然观察的是同一物体,由于每个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通过定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请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换位观察物体,请学生说说:你们现在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形状看到了玩具狗的哪一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个玩具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3)、全面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个玩具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通过从不同位置对玩具狗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使同学们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主动地进行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进一步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要求。)

  2、观察不同的物体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间,并把玩具正面对着1号同学。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从而验证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结论。)

  (2)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三)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1、教材第67页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2)组织学生观察判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看到的就在下面标出他的名字。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教材67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这本数学书的侧面、正面、后面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3、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七、说诱思探究及新课改的体现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使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 … ”“如果… 如果 … ”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 穈 、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 …… ”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课我将通过图文的方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胡适的爱。

【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2.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3.【精选】说课稿汇编10篇

4.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5.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4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