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18:31: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解读

  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代表了不同的季节。

  夏季——绿绿的太阳挂在太空,给高山、大地、校园送来了清凉。

  秋季——金黄的太阳带来金黄的落叶和丰收的果实。

  冬季——红色红的太阳温暖了小朋友的手和脸。

  春季——彩色的太阳把大地打扮得多彩多姿。作者借用画太阳表达了美好的心愿,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四季的变化。同时描绘了美丽的四季、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自读、同桌读、展示读等多种方式来感悟课文的内容,在读文中获得语言的美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挂、脸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课开始,我采用谈话的交流方式,引入本课。最后一个问题“四个太阳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学生产生疑问并能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步识字

  出示生字词,采用自读、小老师领读的方式进行。然后再纠正字的读音。

  2、探讨识字方法

  全班交流,谈自己是怎么样记住生字的。这样能加强学生利用拼音及已有的识字经验自学生字和同学间互学的引导。目的是逐步培养低年级

  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方法。

  3、复习巩固生字词

  (三)激发兴趣,感悟课文

  第一步:提出主线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学习方式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太阳。

  在这里,运用的是“自主择读”的策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第二步: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注重重点词进行朗读感悟,其中穿插练习说话部分。

  第三步:总结学习的方法。

  第四步:会用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段落。

  (四)升华:通过说一说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感受大家的美好心愿。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山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学情分析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受到:如果我们热爱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山雨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现在春天到了,温暖的太阳、淅沥的春雨、朦胧的雾天~~一切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前几天的雾天让孩子们对自然充满了疑惑。在幼儿对雾已经有了初步的直观体验和了解后,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更高了,结合《纲要》中指出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于是进而开展《淘气的雾弟弟》这一活动,从而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淘气的雾弟弟》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故事浅显、易于幼儿理解、接受,有趣的情节画面能使幼儿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天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丰富了幼儿对雾的经验,也提高了幼儿想象与表达经验的能力。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纲要》中提出的: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本活动具体目标为: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难点: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重点的确定上,我认为,既是语言就要让孩子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此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在了解了不方便后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在难点的处理上,最好的就是让孩子有直接的体验,我们在开展该活动时天时地利最好,否则就要看孩子之前对雾天的经验和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及体验时的教具效果。

  三、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和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经验准备:对雾有初步的了解,知道"雾"就是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接触较冷的地表,因而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不足一公里,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

  环境准备:在有雾的天气最好,

  材料准备:教学图片、创造雾天效果的眼罩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雾"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雾是什么样的,激起幼儿对雾的兴趣,并过渡引出故事。可以说,此环节巩固了孩子已有知识,并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乐于表达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了铺垫

  一、谜语引题,回忆雾天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 像烟不似烟, 风吹可飘动, 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2、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过渡: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现在我们听个故事《淘气的雾弟弟》

  第二环节:这个环节是为解决重、难点设计的。我遵循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幼儿

  自由大胆表达。通过故事感知雾弟弟的"淘气"。并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雾天的情形,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孩子了解雾弟弟的淘气给出行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并引导幼儿大胆说出应对这种现象的办法。

  二、雾弟弟很淘气:

  1、结合挂图,讲述故事--至大家都生气的喊起来。

  2、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在倾听后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雾天造成哪些不方便)

  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

  3、雾天,出行真不方便,让我们帮他们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性提问进行引导,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活跃幼儿的思维,给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这时候,太阳公公也听到喊声了,我们继续来听下故事 讲述故事至结尾

  4、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5、后来雾弟弟到天上变成了什么?

  6、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放晴了,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那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知道雾消失后生活中的现象都回到正常)

  7、教师小结: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也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第三环节: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并以晴天和雾天的不同体验让孩子更深的体会到雾天能见度降低,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突破重、难点后,结合当代幼儿语言教育的整合观念,引导幼儿把故事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让幼儿亲自体验从而萌发幼儿关注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学会克服自然困难更好的生活。

  三、游戏:开车

  1、让孩子们在操场的白线里(当马路,地面设置一些障碍)开车,让孩子们体会晴天的开车。

  2、雾弟弟来了,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停止游戏。

  2、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提醒幼儿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附教案:

  活动名称:

  大班语言《《淘气的雾弟弟》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难点: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活动准备:挂图5号、每位幼儿准备了一个半透明的保鲜袋做眼罩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回忆雾天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 像烟不似烟, 风吹可飘动, 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2、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过渡: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现在我们听个故事《淘气的雾弟弟》

  二、雾弟弟很淘气:

  1、结合挂图,讲述故事--至大家都生气的喊起来。

  2、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

  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

  3、雾天,出行真不方便,让我们帮他们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这时候,太阳公公也听到喊声了,我们继续来听下故事 讲述故事至结尾

  4、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5、后来雾弟弟到天上变成了什么?

  6、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放晴了,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那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

  教师小结: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等等,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也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三、游戏:开车

  1、让孩子们在操场的白线里(当马路,地面设置一些障碍)开车,让孩子们体会晴天的开车。

  2、雾弟弟来了,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停止游戏。

  3、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提醒幼儿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说课稿 篇4

  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时间:20xx0518

  地点:

  执教:

  设计基本思路:

  一、说说你的岩石的来历,分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讨论观察的方法,顺序。

  二、学生活动:观察岩石并记录。

  汇报结果:观察方法、观察结果

  三、给岩石分类

  制定分类标准,各组选两种方法分类。

  汇报结果

  四、科学家是如何分类的。

  考拉观点:

  一、四下的观察课应如何定位?应有怎样的目标、要求?

  首先不再是为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面进行观察活动,因为这应在三年级时完成了的。所以讨论的不再是观察的方法,内容上也不再是颜色、形状、气味、大小…..等,而应是目的更明确,测重更清楚的定向观察。即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的观察,就象在接下来的课中要上的一样,为研究岩石的形成而观察,为研究岩石的成分而进行观察。换句话说,这个内容完全可以整合到后面的课中。

  二、关于分类。

  分类在前面也学过了,所以为分类而分类,自由地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学习分类的方法时是有效的,在此单元再上,同样显得重复。

  同样对岩石的分类,应根据其本质特征分类更为有效,如果仍是停留在大小、形状等方面则显得意义不大。可以从颗粒、成分、形成、硬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当然最好是与相应的内容学习相结合。

  总之,这一课的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一课,在当前课时如此紧的情况下,显得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可着情处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身边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的改善、用品的改进等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变化,知道动手动脑的重要性,明白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本课通过“故事园”、“交流会”、“小舞台”等板块,让学生知道他们现在舒适便捷的生活离不开自己的家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故事园”以丁丁在生活中发现的一连串问题:热气腾腾的早餐会自己出现在餐桌上吗?报纸和牛奶是怎么来的?满地纸屑和树叶的马路会自己变干净吗?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原来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来之不易的;甚至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小变化也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交流会”是运用教材上的三幅图作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一些平时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细小变化,让学生领悟到原来这样细小的变化都要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小舞台”把所学的内容用儿歌的形式加以总结,是对本课教学目标形象化的概括,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

  二、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生活是幸福的,便利的生活,家人的关心对他们来说,似乎已成为了“理所当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细小变化,懂得“样样变化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并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说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便利舒适的生活离不开人们勤劳的双手。

  2、懂得“样样变化都离不开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道理。

  3、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乐于为他人服务。

  4、初步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说教法。

  1、问题探究法:

  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本课原本就是围绕丁丁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的:热气腾腾的早餐会自己出现在餐桌上吗?牛奶和报纸是怎么来的?马路怎么变干净了?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便利舒适的生活离不开人们勤劳的双手,样样变化都离不开双手。

  2、故事感悟法:

  一年级学生都爱听故事,利用故事中的情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解答了丁丁的问题,交流了身边的变化后,让学生听《兄弟种瓜》的故事,再交流你想跟哥哥说什么,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变化要靠双手,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3、实践体验法:

  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回归社会,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劳动的光荣与快乐!

  五、说学法。

  1、观察调查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我让学生调查牛奶、报纸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原来也是来之不易的,从而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2、实践学习法:

  选择一些合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事情,让他们亲自动动手,感受劳动的快乐。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可当场点评,以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

  六、说实施。

  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分七个环节组织:

  1、谈话,引出课题。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热情好客,喜欢热闹,我有意创设一个情景,告诉学生今天有一个小朋友要参加我们的课,你们欢迎吗?他有什么事呢?设置悬念,这样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2、听故事,讨论问题。

  对于课本中的“故事园”,我发现第一幅图:到牛奶箱中拿牛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现在订牛奶的家庭几乎没有,一般都是到超市购买,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稍作变动。同时我又对教参中把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概括为身边的一些细小的可喜的变化深感疑惑。我认为早餐、报纸、牛奶的出现并不是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三个问题作为一个板块先解决。通过观看学生家长做早餐的录像,交流课前了解到的牛奶与报纸的来历,让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来之不易,都是家人和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的结果。然后讨论马路问题,引出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也是人们用双手来创造的。为“交流会”作铺垫。

  3、找变化,听故事,明道理。

  通过马路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知道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我适时地安排了“交流会”。首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么发生的?这对他们有提示作用。然后,学生就能举出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在这部分的交流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平时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细小变化,让学生领悟:即使那么细小的变化都要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然后听《兄弟种瓜》的故事,通过你想对哥哥说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教育作用就轻轻松松地实现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有效地达到了教育的效果。此时,儿歌的板书在教学中已自然完成,学生通过儿歌的朗诵,将本课的主题进一步内化。

  4、动手做,体验快乐。

  明理后,我出示一组小朋友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照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愿意用双手做些什么?当他们蠢蠢欲动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修补图书、剥豌豆,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本课主题得到了深化。在学生积极参与后,说说体验,感受劳动的光荣与快乐。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激趣问道:“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你能用掌声表示吗?”学生兴趣盎然的拍手两次。我继续问道:“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几个呢?”学生均能用响亮的掌声回答。接着,我故作为难状地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这时学生不能用完整的掌声回答,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不由自主地说“半个”,我不失时机的说“对,是半个“,半个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纸片,折出它们的一半,并说说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接着,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有的学生说:“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有的说:“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还有的说:“我把长方形这样对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折法和语言表述,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我揭示课前的疑问: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接下来指导分数的写法、读法,并让同桌相互交流,写一写,读一读,引导学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

  这一环节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2、认识1/4。

  在学生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1/2,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会说:我能折出这张纸的1/3;还有的说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机总结:像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学习,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折法多?我也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又通过展示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已不再是难事。我出示情境图:快看,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它们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才行。”它们俩谁吃得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小猴吃得多,因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猪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孩子:“你真了不起!”接着,我又把问题推向更深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谁能从这些圆中发现规律?”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这一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火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㈢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1、看图写分数

  2、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我设计这三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习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折一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是一道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习避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㈣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的自己学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我知道了分数也是一个数;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还有的会说我这节课学的很开心等等。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下面我会从以下七个方面去说课: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4、课时安排5、学情分析6、教法7、教学程序。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选自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走进音乐世界》第一单元爱我中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我国现代题材的一首优秀创作歌曲。演唱者以第一人称手法,用歌声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情,是许多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歌曲的旋律舒展流畅,歌词纯朴无华,旋律与歌词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歌曲为6/8与9/8拍子结合,为主歌、副歌的两段体结构,旋律在B段从1-1八度变换至高音的段落,令人心潮澎湃,把与祖国的永不分离的情感比作大海永不干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首歌曲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虽然风格不同,但对祖国眷恋之情依然表现得令人神往。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和演绎,激发起学生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聆听、模仿、探究、练习。

  3、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感知复拍子的音乐律动感,学会歌曲并能独唱与合唱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歌曲的不同版本的演绎来认识人声并辨别唱法。

  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

  1、乐理知识学习:对歌曲中复合拍子的把握和学习,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并且学习附点音符。

  2、演唱:要让学生克服对自己声音的自卑感和激发学生对歌唱的热情,并能在合唱中学习团队精神。

  四、说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说学情:

  借助听、看、说、唱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想象力;共同完成对复拍子的律动感掌握、适用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和总结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男女生均可能独立完成作品的演唱并能合唱作品;能认识独立演唱和合唱的区别;认识人声演唱的类别;总之,始终把音乐的参与感受活动放到重要位置。

  六、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在依据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①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②设置唱、朗读、伴奏、划拍子等不同的参与方式,引导复拍子的不同歌曲的比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③参照课本创造加工,整合体联相关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七、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二)设计思路:初中的学生,是一个变声时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踏进初中,不单只是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理和身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这个时期都因自己的声线而对歌唱产生恐惧或厌恶之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讨厌歌唱,只是对自己的声音产生怀疑和困惑。所以,我想利用这个节课,让学生首先认识人声,并能认识男声、女声和合唱各种不同唱法的演绎的效果。然后我们再针对歌曲中出现的复拍子进行认识,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我将利用划拍子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单拍子和复拍子的律动性。当学生能把握到歌曲的律动性和旋律线条后,就开始学习歌曲,因为歌曲比较通俗易懂,我将会在用钢琴的伴奏形式带领学生先学会唱谱,再加入歌词来学习。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会随机挑选任意男生或女声担任歌曲主歌的领唱,然后进入副歌将全班齐唱,第二段时更换领唱的学生。

  在这个歌唱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在歌唱中体验到各种唱法的区别,又能感受到复拍子的律动,并能学习到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更能激发其爱国之情。

  (三)教学流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1、导入阶段: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主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新课导入。

  2、展开阶段:用约15分钟进行歌曲欣赏,学生通过听、想、说、理解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人声认识、演唱方法认识、乐理知识和对歌曲旋律初步感知的学习。

  3、形成性阶段:约15分钟进行歌曲学习和演唱,通过讲练结合来完成对歌曲中乐感的把握、情感的处理、演唱领悟、相互合作体会的学习。

  4、结束阶段:约5分钟进行课后总结和反思,有学生为主作总结,老师为辅作反思。

  (四)板书设计: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一、关于我们的祖国

  二、童声人声的认识女声男声

  三、独唱声乐演唱形式

  齐唱同声合唱合唱混声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对唱

  四、拍子单拍子复拍子

  五、附点音符我的说课完毕。感谢老师耐心考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就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就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就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这节教材的内容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学习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学习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就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就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第二、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就是不难的,较难的就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就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 ,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总之我在自主学习就是尽可能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时要尽量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法。我要尽量做到调控和把握。在检测时我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注意提升性练习针对易错点设计了判断,选择生活应用等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测。

【【实用】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2.【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3.【实用】说课稿汇编9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7.【实用】说课稿3篇

8.【实用】说课稿四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