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11 09:16: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3、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认识除法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和书写格式,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自己教授的方法主要有:

  ①情境教学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我充分利用情境图中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②媒体演示法把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2、说学法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

  “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借助分小棒的过程,探究42÷2的试商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再现42÷2的笔算过程,学生口述算理。

  3、试一试

  48÷4= 96÷3=。

  4、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5、在试一试。

  58÷3= 51÷3=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课件出示)

  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2

  《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从童话、寓言故事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后面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一只波斯猫为了寻找快乐去询问燕子、蜜蜂和小花猫,最终没有找到快乐的故事,文章通过波斯猫与三种小动物的对话,揭示了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体会到快乐,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有趣而又富有哲理。因此,《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正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教育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

  1、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方面:首先是在阅读中识记本课“决、温、窝、绵、糖、整、炸、夹、叹”9个生字,书写“决、温、夹、叹”4个生字。其次是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一是学生能够学会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各种小动物的心情,读好并理解关键词语,从而读好文章;二是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燕子、蜜蜂、小花猫和波斯猫不同的语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读懂课文,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有三,其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波斯猫不快乐的原因;其二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燕子、蜜蜂、小花猫说话的不同语气;其三是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将课文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识字教学和课文的朗读,并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包含的道理,第二课时则主要是拓展与巩固,包括故事的续编,写字的指导,字词的运用等。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第一教时是如何进行的。

  首先是以一组波斯猫的照片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波斯猫是美丽可爱的宠物,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波斯猫是一种宠物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说一说,既是训练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又能巩固、积累词语。作为宠物它受到了人们的宠爱,但是它却不知道快乐的滋味,从而产生疑问,整体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学生理解劳动才能创造快乐这个课文主旨埋下伏笔,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掌握正确的书写笔顺,意在识字教学的精细化指导。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识字能力,能运用工具书、生字卡片等自学字词,而且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字词的教学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形作适当的点拨。生字词的教学中,我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如整体感知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此时自主学习“决、叹、夹”,重点指导“决”字,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即能复习旧字又能更深刻地记忆新字。细读课文时,学习剩下的“温、窝、糖、绵、炸、整”,重点关注读准“整”的翘舌音、后鼻音,“炸”的翘舌音并渗透多音字, 字形方面主要是书空“温”字。当然这些生字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因为这些词有的是就是理解课文,体会心情的关键词语,如:温暖、软绵绵、整夜等,理解并读好它们就能地读好句子。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两纲”教育同样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必须依托文本,立足语言,以读为本正是潜移默化地进行两纲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本课而言,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在品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小花猫的对话中理解燕子、蜜蜂、小花猫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得到了美好的结果,在品读描写波斯猫的语句中感受波斯猫因为不劳动而感到不快乐的心情,在两者鲜明的对比阅读中领悟课文蕴含的“劳动创造快乐”这个深刻而抽象的道理。要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劳动,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达成的年段目标之一,但是要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使得他们几乎没有自己劳动的经历,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过劳动获得快乐的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有指向性朗读,精读课文有关段落,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理解道理。

  细读课文时,找出燕子、蜜蜂和小花猫说的话,然后在读准句子的基础上,了解到燕子因为衔泥造窝,蜜蜂因为采蜜酿蜜,小花猫因为捉到老鼠而快乐。然后从句中找到关键词语,“一口一口、千千万万、整夜不睡”,这时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合理想象,如:燕子衔着泥来回飞无数次,它的翅膀会感到怎样?它的小嘴会变得怎样?或者补充资料:一只蜜蜂来回飞10次,采1500朵花才能酿出一滴蜜。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到燕子、蜜蜂、小花猫的辛苦和劳累。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这样辛苦,为什么它们却感到快乐?请学生边读文边思考。通过读文就不难发现,辛苦衔泥能造出温暖的窝,来回采蜜能酿出香甜的蜜糖,整夜不睡能捉到老鼠填饱肚子。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去想一想,蜜蜂采蜜酿蜜,不仅有甜蜜的收获而且能怎样?小花猫捉到老鼠,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能怎样?结合“不仅……而且……”的句式说一说。通过说,学生知道了:蜜蜂采蜜酿蜜不仅有甜蜜得收获而且给我们人类送来香甜的蜜糖;小花猫捉到老鼠不仅填饱肚子而且为人类除害,更明白了“分享能带来快乐”“帮助别人能带来快乐”的道理。老师适时地小结: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结果却是甜蜜的、美好的。

  继续阅读重点段落,这次请学生找到描写波斯猫生活环境的词语。波斯猫睡的是“软绵绵的沙发”,吃的是“香喷喷的油炸鱼”,甚至还有“吃不完的蜜糖”,倍受宠爱,生活是无忧无虑,可是它却感到不快乐,为什么呢?此时将不快乐与快乐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说出不快乐是因为波斯猫舒适的生活是主人给的,并不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而其他小动物都是通过自己劳动才有了窝,有了吃的。老师适时总结:波斯猫不劳而获当然感受

  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而其他小动物虽然它们快乐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因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所以说是“劳动创造了快乐”。那么“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自然地被学生理解、认同并接受了。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项说话训练,“你有什么想对波斯猫说的?”或者“你能帮波斯猫找到快乐吗?” 这项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文之后,将明白的道理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表达出来,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又是一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显性学科,它引导并促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知识的领会、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这就是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斧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第一,依据标准说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二,联系实际说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个窗口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节课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能力,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水彩笔等教具。学生准备: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具。

  第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习横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法的指导。我把学法确定为: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等。

  第四、情境互动说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式情境导入。

  通过我和学生“握手交朋友”这一细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提出一个要求:只说位置,不说名字,让大家猜一猜。)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顺利的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并揭示本课的课题: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体验新知。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环节,我打算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习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过则。

  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学生非常熟悉的本班座次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班长小红的位置。在这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答案:有的可能会说第几行第几个,也有的会说第几排第几个,或者说左边第几个等等。但是学生所说的行和排都是根据其自己的理解和习惯确定的,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则。由此引发学生的争论:为什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人说是第4排第3个,还有的同学说是第3排第4个呢?在争论中,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出列的含义:为了统一标准,我们把竖排叫做列。在数列的时候,一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接下来,在列的基础上学习行,对学生来讲就比较容易了。明确从“排”到行,从前到后的顺序后,我打算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列和行的训练上。在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在来找一找班长小红的位置,以及联系本班的实际找一找自己的位置。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这一层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刚才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出用圆圈表示小红的位置。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二个层次——数对的含义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我先给学生设置障碍: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跟随老师的速度,记录“点”

  的位置。老师说的速度越来越快,让学生感觉到力不从心,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很不简便,为后面教学数对埋下伏笔。顺势,老师提出要求: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方法记录位置呢?

  学生课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4。3;4*3;(4,3);4,3通过全班交流和争论,让学生逐一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最科学的记录方法:(4,3)。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主发现多种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找到最优的一种方法。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在此,老师明确介绍数对表示位置:数对中有两个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应该先表示列数,再表示行数,前后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小红的位置是在第4列第3行,所以在这里我们应先写列数:4,再写行数:3。数对还有它特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加上一个“,”

  把两个数隔开,也就是(4,3)。我们读作“四三”。之后,老师随机指方格图上的圆点,让学生练一练。

  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先把它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再回答。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里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课本中的练一练: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这是考察学生对数对的基本理解和应用。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在这设计了第二个题:2、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然后,多媒体导入练习3: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再给出学生四个数对,让其找到位置并用铅笔标出,看一看,组成的什么图形?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

  回想这节课,说说自己的收获有哪些?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第五、回顾课堂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为了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一个直观、完整、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重点,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确 定 位 置

  竖排→列 左→右

  横排→行 前→后

  ( 4 , 3 )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中每个细节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人信任的喜悦。

  2、正确、流利、有事情地朗读课文。

  3、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信任”这个问题的认识。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章细节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教学难点:

  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信任”这个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读书指导。

  (一)从“信任”的主题导入本课教学。

  板书课题后师生共同解题,可提出针对文题的疑问。

  (二)被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再读课文。圈画文后生字。结合文中语句多读几遍。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开头到“跟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这两部分。分小组自学并汇报。

  (1)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或从桃林主人的哪些做法中),你感受到他对顾客的信任?

  (2)如果你就是作者本人,来到这样一片桃林,看见了桃林中小木屋、竹篮和纸条,摘了桃子,看到了桃林美景,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桃林主人说些什么?

  2、练习朗读,重点朗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与议论。

  (四)个性化阅读理解。

  1、用自己的话讲讲“桃林那间小木屋”的故事。

  2、讨论。谈谈自己对桃林主人做法的看法。

  3、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人与人之间信任或不信任的事,自己有什么想法,怎么看待“信任”这个问题。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文后“选字填空”。补充几组练习,

  3、参照文中的语句独立造句。

  (1)究竟(2)醒目(3)显然(4)注视(5)朴实(6)纯洁(7)似乎

  4、积累词语。

  沁人心脾馋涎欲滴沉甸甸

  5、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识字写字。

  在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采取抽读识字卡片等方式进行。全班集体认读。说出在文中包含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再自己组组词语。组词中注意及时纠正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常用或精彩的词语可适当造句。

  2、选择典型字、难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四、练习。

  1、就本文内容或“信任”这个问题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的看法。

  2、如果你是桃林主人,说说你的经营之道。

  3、如果让你自己写一张纸条,压在小木屋前木桌的篮子下。你会写什么?

  4、书写生字。一个字组两个课本以外的词语。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七大洲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与理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对大洲的分界线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讨论与自学中得到认识。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讲授法: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集体讨论法:提出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有以下个环节:

  1. 复习导入: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作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各大洲的分界线

  东半球: 西半球:

  亚欧分界线: 亚、北美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 欧、北美分界线:

  欧非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七、综述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教学讨论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6

  《雨点》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掸,

  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颇有趣味。

  进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那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观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感情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感受雨点的不同变化。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而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

  进进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观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一入情一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老师用语言渲染,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自觉地学语言、用语言。在教学《雨点》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用图片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仿编诗歌,把观察生活和想象连接有机结合。孩子本身对这样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我想这样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间的差距,创设这样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诗歌的仿编,孩子更能真实的体会雨点的可爱,体会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的不同情调。本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学会了表达。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例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飞跃。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情感得到升华。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同学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同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同学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同学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同学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同学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同学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同学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同学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同学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同学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同学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同学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 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 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说课稿 篇8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教材总体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确立、教学过程。

  一、教材总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读准生字的音,能分析生字的字形,并说说记住生字的方法。

  (2)口头扩词,选词说话,训练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学情,采用"预习 — 自学 — 交流— 点拨",的教法教学生字。紧紧围绕"自学"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生字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前布置预习生字的音、形,学生借助图解字典、生字卡片等方法进行预习。从而,培养学生课前做好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自学生字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结构,并说说记住字形方法,初步了解字义进行扩词,选词说一个完整句。课堂集中和起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互相交流学法。教师点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生字

  课上让学生四人互查交流预习情况,目的是促进学生预习的落实,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能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又能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使预习落到实处。

  教学生字了、子,我先出示两个生字,然后范写,学生书空,在请学生描红,临写,然后将学生的生字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评,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书法鉴别能力,写好生字。

【【精品】说课稿集锦8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3.【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三篇

4.【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十篇

5.【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6.【精品】说课稿四篇

7.【精品】说课稿3篇

8.【精品】说课稿九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