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17 18:32: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信息技术组的ⅹⅹ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计划文字》。本着“从实践出发,学会如何去学习”的原则,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向各位考官介绍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江西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字符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学情

  此部分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自主实践或通过互相协作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完成设置字体字号、字形与颜色、特殊效果、美化正文文字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体验设置文字的过程,掌握利用Word美化文字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化文字,提高审美观和增强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字体、字形、字号、颜色的设置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对文字进行合理的美化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老师教的法子决定学生学的法子”所以,教学必须实现教师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是高效教学的着力点,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活动是高效教学的核心点,指导帮助是高效教学的支撑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展示两篇相同的文档《我的课余计划》,一篇文档中的文字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另一篇文档文字修饰的比较美观。提问:同学们认为哪篇文档看起来更美观?学生思考说出第二篇文档的标题文字比正文大,字体和字号不同。我会引导大家想要学会美观文字的技巧吗?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计划文字》。

  通过两篇文档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美化之后文档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化文档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讲解的知识点有设置字体与字号、字形与颜色以及文字的特殊效果。

  首先,我先将向学生讲述美化文字包括字号、字体、字形和字的颜色等的修饰,在操作时,我们还是要遵循“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

  随后,我会讲解第一个知识点,设置字体与字号。我会提问学生,让学生观察两篇文档的标题有什么区别?在学生说出第二篇文档的标题文字比正文大,字体和字号不同之后,我会马上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两人为一组根据书中的操作步骤对标题进行设置,字体为“华文彩云”字号为“一号”,随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明白整个操作过程是:

  ①选定标题文字;

  ②单击字号框,选择“一号”;

  ③单击字体框,选择“华文彩云”。

  通过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Word工具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体字号的设置。同时,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讲授第二个知识点设置字形与颜色。首先,我会提问学生,除了设置字体字号之外,还要设置标题的字形与颜色。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老师在哪里将文字加粗的?学生能够说出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B”按钮。紧接着继续提问,如何将文字的颜色设置为绿色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步骤自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再单击该按钮则取消文字的加粗。随后,我会给学生补充知识点,在Word中系统默认的字号是“五号”,默认的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体的颜色为“黑色”,帮助学生掌握Word的默认属性。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讲授字体的加粗、颜色,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总结。

  第三个知识点是设置特殊效果。我会提问,为了文档的美观或者强调该部分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给文字设置字符间距或者加着重号等。现在我们将文档中的标题添加阴影效果,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学生观看总结出:单击“格式”菜单栏,选择字体命令,在弹出的“字体”对话框中的“效果”下选择“阴影”。紧接着我会继续提问,在字体对话框中除了能够设置文字效果之外,还能设置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还能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等。最后,我将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两人小组合作,设置文字的字符间距为“加宽”、“6磅”。学生能够按照步骤设置:在“字体”对话框中,选择“字符间距”选项卡,在“间距”中选择“加宽”,“磅值”中输入“6”,单击“确定”。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主动手实践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巩固提升

  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涉及到的操作步骤较多,我将在此环节布置任务:标题已经设置的很完美了,但是相对而言,正文就显得有些孤单了,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根据要求将正文也美化一下。请同学们将正文的第一段文字、时钟符号和时钟后面的文字、正文中的“周末计划”、落款和日期文字分别按照要求设置。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设置的又快又准确。通过该任务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打算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总结、教师补充的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

  并布置课后作业:自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美化。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既能够帮助学生课后回顾课上所学,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对学生来说,能抽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为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重要内容,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对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的初步认识,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在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

  各位领导:

  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让我这个心理学的门外汉站在各位专家面前上一堂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课,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有些班门弄斧,但是想到我的一点点尝试,可能会引起孩子和我个人双向的成长,我还是很开心。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就在思考,怎样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心理渗透,让我的课堂教学既不失语文味,又有心理教育的功能呢?

  在我迷茫时,忽然瞥见了书桌前那本刚跟孩子们共读的小说《草房子》。曹文轩的这部《草房子》曾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九届冰心儿童奖,被誉为青少年成长的百科全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眼前的《草房子》无异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是不是可以在跟孩子们上课外阅读辅导课时渗透一个心理教育点呢?

  正当我犹疑时,看到了作家王安忆对小说的评价,她说:“人类的小说史,就是人类的心灵史。”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儿童小说不就可以理解成是儿童的心灵史吗?想到这里,一股兴奋流遍全身。对,就上《草房子》阅读指导课。

  文本有了,我究竟该渗透什么心理教育点呢?又一次的阅读小说,发现小说中可以提供渗透的心理教育点太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正确人际交往、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烦恼、如何学会坚强等等。这么多的心理教育点都是我们的孩子现在非常需要的,也是很多心理学专家正在研究的。

  可是,在读到《红门》这一章节时,我忽然发现了“嫉妒”这一心理现象,这恰恰是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有,又恰恰容易忽视的心理点啊!脑海里忽然闪现一句话“对嫉妒来说,人们对它的无视,比人们对它的争辩更加致命。”已经不记得是谁说的,但却如此深刻的印记在心理。想着朋友的儿子因为嫉妒其他小朋友有新玩具,而把别人的新玩具扔掉;想到新闻中某大学同寝室两个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嫉妒另一个孩子太优秀而投毒,想到最近网络上很红的“羡慕嫉妒恨”,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嫉妒”心理恰恰是我想要找的心里渗透点啊!于是,这堂课就围绕《红门》这一章节的故事,渗透“嫉妒”心理教育的思想就被我定下来了。

  都说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现在核心点找到了,我就开始将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阅读交流《草房子》中《红门》的故事,发现嫉妒的心理现象,剖析嫉妒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认识嫉妒的危害,商讨排解嫉妒的策略,正确认识嫉妒这种心理,学会运用策略联系实际指导生活。

  教学环节也就围绕着教学目标分为五大板块:一、发现嫉妒的心理现象;二、剖析嫉妒产生的原因;三、认识嫉妒的危害;四、商讨排解嫉妒的策略;五、正确认识嫉妒并指导生活。

  但是我这堂课毕竟是一堂阅读教学渗透心理课,阅读教学应该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与此同时注意将心理教育渗透点与文本进行对接。

  曹文轩的《草房子》记录了青少年的生活经历以及精神成长,所以被誉为了“青少年成长的百科全书”。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穿行在曹文轩真诚的文字下,通过自己阅读文本的方式,了解曹文轩是怎么样将这种嫉妒心理表达出来的,这样不仅关注了文本的表达,让孩子学会透过文字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同时,也让孩子们很直观的从桑桑身上看到了嫉妒这一心理发生的普遍性、正常性,以及这一心理对人的折磨。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后,孩子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走进了文本,真切的感受到了桑桑的那种嫉妒的心理,然后通过想象嫉妒的色彩,联想嫉妒的危害,同时联系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其他人因嫉妒受到的痛苦,从而了解嫉妒之苦,主要苦在自己。早有高人指出,对被妒者来说,嫉妒是对一种价值的侧面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损害。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嫉妒者自身。先哲德谟克利特说“嫉妒的人是他自己的敌人。

  然后再联系文本看到桑桑由于嫉妒所受的种种痛苦,同时以周瑜这样一个极度极度者的例子,强化孩子的认识,有了嫉妒情绪不要害怕,只要及时排解掉,不要任其肆意膨胀就行。

  文本阅读讨论到这里,我再告诉孩子们,小说中的桑桑也一直在努力排解这种嫉妒情绪,他最终和杜小康是成为了好朋友的。然后补充了视频。到此,我觉得我的课还不能终止,我不能让孩子们觉得嫉妒如洪水猛兽般恐怖,我希望他们对嫉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于是我又增加了正确认识嫉妒心理这一环节,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心灵能一尘不染,也没有谁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我们如果有了嫉妒的心理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嫉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源自一种心理上对自身的认同感,关键在于我们有了嫉妒的情绪之后如何用我们已知的策略去排解它,只要我们愿意去想办法排解,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像桑桑取走头顶上的那只黑鹰一样驱走嫉妒的阴霾,让我们的天空更加澄澈、明朗。

  同时,由于我这堂课是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因此我在带孩子感受嫉妒表现,了解嫉妒成因,以及嫉妒产生的危害的时候,始终没有丢下文本,一直围绕文本展开。在文本的阅读中边读边感受,边读边讨论。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再次告诉孩子们《草房子》是青少年的百科全书,这本书能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课堂上交流的这些,从而鼓励孩子继续深入阅读《草房子》,进一步推动了孩子们课外阅读《草房子》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这堂课的设计缘由,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7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小说写了什么?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们是绿色小卫兵》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第2课的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调查、了解生活中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其危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验人们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努力,并从自己做起,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过程方法:交流——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一些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基于课程标准要求,设想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创设与学生心境相匹配的情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机,所以在新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和教师一起学习

  2、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气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走近生活,揭示环境污染的现状

  通过生活中存在的几种主要污染。以及交流“课前调查”--身边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这一环节让学生汇集典型环境公害事件、数据、图表, 凸 现水污染、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高度关注,主体参与该问题研究

  (二)讨论交流,了解环境污染危害。

  通过讨论各种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出示一组调查数据,揭示污染危害的严重。这一环节是在上面学生交流“课前调查”,观看有关污染的资料基础上,尤其是学生关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围绕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现象展开,让学生对生态环境恶化有“切肤之痛”,激发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迫在眉睫之感

  (三)合作探讨,延伸保护环境的行动。

  讨论:我们小学生能为保护绿色环境做些什么?这一环节意在为学生指导环境保护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工作,人们已为之做出了哪些努力,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学生参与环保作社会价值确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3.实用的说课稿集合八篇

4.实用的说课稿集合5篇

5.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6.实用的说课稿模板5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10篇

8.【实用】说课稿集合五篇

上一篇:观潮说课稿
下一篇:物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