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26 09:15: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的意义:

  支撑跳越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运动,它对锻炼学生的跳跃能力,提高弹跳力和锻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勇敢、顽强、果断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支撑跳跃-山羊-分 腿腾越属于竞技体操项目,动作过程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助跑,要求身体重心要平稳,助跑由慢到快。

  第二部分是踏跳,有两种动作,一种是跺板,方法是 上板后双脚使劲向上跺起;另一种是挫板,上板后两脚前脚掌向后上方挫起,两种动作各有千秋。跺板动作的特点是使身体直接弹起,而挫板动作则能使身体自动向 后上方摆起,两种动作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的适宜性作为起跳方式,上板的动作是单脚起双脚落在助跳板上起跳。

  第三部分是腾空,腾空包括山羊前的第一腾空和山羊 后的第二腾空,运动水平的高低以腾空的高度来决定的。一般以身体低于肩水平的动作为低难度动作,达到肩水平的高度为中等水平的动作,高于肩水平的动作为高 难度动作。第二腾空也是根据第一腾空的高度和难度来决定的。而高水平的动作是第一腾空和第二腾空的不同难度的翻腾动作。整个动作具有美观、惊险、和危险的 特点。

  第四部分是落地,落地要求身体要平稳,落地的稳定性在正规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山羊支撑跳跃,难度较小,而通过训练后,可增强 学生腿部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和跳过障碍物的能力,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学生通过练习后,通过两腿伸直,在空中控制身体姿 式,对改善身体恣态,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标确定:

  ①在初次学习中,了解支撑跃的动作过程及各动作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于学习和掌握动作具很好的有帮助,支撑跳跃的动作过程有很明显的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动作不同,要求也一样。因此,在学生的脑海里,先初步建立一个动作概念,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是十分必要的。

  ②用分腿腾越的方法跳过山羊是本次课学习的终结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很完成动作练习,实现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③由于个别学生因为心理障碍等因素不敢跳,但通过辅助练习和具有良好意义的有浅入深的练习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练习信心,完成练习任务,达成锻炼目标。

  3、重、难点的分析:

  ①山羊-分腿腾越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分腿腾越是支撑跃的动作方法。运用分腿腾越的动作跳过山羊,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提高运动能力。

  ②为 什么要把双脚上板与含胸作为难点?双脚踏板起跳是动作的重要一环,而某些学生由于不能运用双脚上板的动作而采取单脚上板时往往使动作变成跨栏动作,以致使 身体侧骑在山羊上,导致侧翻下山羊的危险,是确立动作的难点之一;含胸也是动作的重要一环,个别学生在上板时由于没有含胸而采取挺身的动作在起跳后直接撞 在山羊上,造成动作严重错误,所以含胸是确立动作的第二个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题:支撑跳跃---山羊—分腿腾越(学)

  二、目标:

  1、了解支撑跳跃动作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注意事项。(讲)

  2、能用正确的方法上板和跳过近距离的山羊。(练)

  3、克服恐惧、培养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练)

  三、重点:目标2。

  四、难点:双脚上板与含胸

  五、教学理念:培养跳过障碍物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辅助练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七、场地布置:山羊一个,助跳板一块,体操垫二块

  八、教学步骤:

  1、做好准备活动

  2、辅助动作练习

  3、单脚起步双脚踏板起跳练习

  4、起跳后的提臀与含胸

  5、分腿腾越动作练习

  九、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徒手体操 (略)

  2、两腿开立下压 8*4

  3、俯撑,两腿回收成开立 3-5次

  4、两手叉腰,单脚上步双脚向前跳成开立,向前跳成并立 3-5次

  5、挺身跳,双脚缓冲落地 2-3次

  6、三步上板起跳练习 2-3次

  7、三步上板起跳撑羊提臀练习 2-3次

  8、三步上板起跳撑羊提臀含量胸收腹分腿练习 2-3次

  9、五---八步助跑起跳撑羊提臀收腹含胸分腿练习 2-3次

  10、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分腿腾越的动作

  11、教师依据练习情况进行单个指导和集体指导

  12、练习时要求有良好的秩序

  13、根据学生练习情况逐渐拉大助跳板和山羊之间的距离,增加练习的难度

  14、适当调整山羊的高度增加练习的难度

  15、选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演性练习

  16、学生对动作进行评价

  17、教师评价

  十、结束:

  1、集合学生

  2、放松练习

  3、总体评价

  4、收拾器材

  5、宣布下课

  十一、教学反思:

  在初步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在分腿腾越时两腿分大、两腿伸直不够,并有勾腿现象,这些方面都是造成动作质量不高的原因。改进的措施:

  1、辅助练习:①腹开立压腿练习,压腿时要求两腿伸直;②两脚并立,向前做分腿跳,跳起时两腿伸直;③直膝跳。

  2、练习时提示:①“两腿伸直”; ②“两腿分大”;③“绷脚尖”。

  3、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分别进行指导。

  通过以上练习和指导,逐步改进动作错误。多次练习后,可使动作美观大方,以达到目标要求。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内容,是经济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框题: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三个部分.本课是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而本框在本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认识我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要一节.因此,学好本框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理解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认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与价值观,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体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作用,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难点: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讲授法等

  四、学法说明

  1、学情分析:新课程认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再者,初三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具有相关知识与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2、学法设计

  (1)、比较法: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比较、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形成认识

  (2)、讨论法:本框理论性较强,打印资料供学生讨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激励学生交流观点,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参与交流。

  (3)、自主学习法:本框一些内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张扬个性,自我感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五、教学过程说明

  1、搜集资料,进行比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课前根据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收集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性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同时收集一些学生消费的心理,消费行为方面的材料让学明确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从而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运用印发资料和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印发了“中央企业20××年实现利润1867亿元”, “我国入选全球500强的企业”, “20××年我国各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表”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等四份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现有资料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基础,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大胆设问,引发发讨论,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对于疑难问题大胆设问,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单靠老师讲授学生很难有积极性,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于是我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尽管学生的说法可能会五花八门,指向分散,但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这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4、启发点拨、整合知识、形成认知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阶段国情”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用关系图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详见公开课教案),这样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整合知识、形成认知的目的。

  五,关于评价的说明

  在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彼此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实现教师评价。总之,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

  六、板书说明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可读性强,但理论性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条刚较少,为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在生动活泼教学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但应简洁明了,便于掌握。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㈠感受身边的变化

  1、“三步走”战略

  2、“两个100年”的目标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包括的内容:

  (2)国有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3)集体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课后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应针对性强,精而简,能体现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作业

  材料一:教材90页“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此图所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都是国有企业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弹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音量振动幅度分贝(dB)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说课稿 篇4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办法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采取多种新闻记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美、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着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第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新闻记者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安排了两个拓展训练,为老师找的一幅画根据课文来仿写一首诗,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查询相关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有图,最好配上文字说明、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2、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学着写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我准备把以下两点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3、品诗后根据图画来仿写诗歌、

  确定以上几个重点的原因是: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与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也比较难以理解一个充满作者情感的华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征意义、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是关键、这直接影响我们收集资料,仿诗的效果、"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初一下期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新闻记者训练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的情感非常炽热,而初一的孩子心思仍然相对可爱,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针对这些特点,本课尝试先通过听读欣赏,激发情感,然后自读初探,整体感知诗中的众多形象:"华南虎"观众"我"、然后集中力量,在了解写作背景和象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深入分析诗歌塑造的华南虎形象,学习欣赏诗歌的意想,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熏陶、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及创造性地制作资料,是现行教育中拓宽课本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目标的突破需要两方面来进行突破、其一,结合文章内容,激情是给后面的进一步搜集资料作好情感基础;其二,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及再创造资料是,老师要作好指导工作、这是这一目标达到的关键、

  我把拓展训练布置为学生收集资料,主要是针对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感、引导学生查资料,关爱生命,爱护动物、

  针对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要求大家写诗,并且要大家写好后大声地读读,展现自己的风采,潜意识中提升同学们的竞争机制、

  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教师范读触动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选择了课件,还将采用幻灯片展示图画、课文引入部分展示学生查资料得到的许多的老虎的图片及许多成语,是对后面的学生拓展学习查资料作一个示范的作用,作一个汇报式的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

  (一)导入设计: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图片、(展示图片及成语)

  师: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吧、

  第二步:

  1、范读激情

  2、自读感知,初探形象

  通过学生的自读,探求"华南虎,观众,我"的形象、我设计了二个自读要求、

  1)诗人笔人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第三步:

  背景介绍,讨论诗歌象征意义、

  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意义:

  "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勇于抗争,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我":在结南虎不羁个性的召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第四步:

  激发学生情感,配诗、

  师: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人类对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也像我们作者一样,为这些小动物们谱写一曲吧、

  第五步:

  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六,板书说明:(略)

  七,结语:

  华南虎是三个形象的中心,有不屈的灵魂唤起了我的意识,却摒弃了丑陋的观众,而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做的只有珍爱动物、

  我的说课就到此告一个段落,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谢谢!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采茶》是大班下学期的韵律活动,这4曲子分为四个乐句,讲述了春光明媚,采茶姑娘高高兴兴走到茶园,忙着采茶的欢快场面。音乐节奏欢快,每一句都以长音结尾,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乐句。现在正是春暖花开,茶香飘逸的时期,苏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户晓。前两天还组织了幼儿到东山茶庄去亲自尝试了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为了能进一步深化这次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表达幼儿的内心体验,我选择了这个教材,让幼儿将生活化的动作向着细腻化的表达。

  说目标

  《纲要》明确地强调,丰富幼儿的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我班有部分幼儿信心不足不愿意表演给别人看,特别是韵律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趋向模仿教师的示范,创新意识不强。所以结合《纲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在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启发幼儿创编不同节奏、方位及幅度的采茶动作,根据图谱组成一只完整的舞蹈。

  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采茶的活动录象资料

  采茶课件一个

  茶园情景布置

  摄象机一个

  活动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步骤分为四个

  1、看采茶活动的录象资料,讲述自己是怎么采茶的,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2、听音乐,了解音乐的性质。

  3、看图谱创编动作。

  4、拍摄录象自由表演。

  观看录象,讲述生活经验,重点学习采茶动作。

  1.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电视里是谁呀?在干什么?那你们都是怎么采茶的?请你用动作试一试。

  (这个录象资料是小朋友在采茶时拍摄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影象后会非常高兴,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幼儿会说“我是两只手同时采摘的”有的说“我是左右手交替采的,一根一根放……艺术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容许参与者将自身内在信息与外在信息广泛交流,这种开放性特点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天地。

  2.学习采茶动作,将动作细腻化,体现教师的引导功能。教师除了要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之外,传播性内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将镜头定格在采茶姑娘的手部动作上,让幼儿观察她们是那两个手指动的,向什么方向动的,怎么动的?可以运用示范、讲解、练习的方法来学习基本动作。特别致意“凤点头”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节奏,接受力强的还可以提示他们通过提压手腕来夸张动作,将韵律感表现得更优美、柔和,协调性差的就将手关节动起来就行了。

  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性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名字就叫《采茶》想听吗?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完整的感知。

  3。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听了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园里非常热闹,有的托起茶篓,幼儿忙着采茶,有的寻找茶叶忙碌得很。通过提问总结将抽象的音乐,情景化、具体化,有利于幼儿有内容有动作可表达,而不是空洞的,将音乐于生活经验相结合,儿发展规律中的“建构性”原则。

  仔细听曲子的节拍,并用基本动作打拍,

  在幼儿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采茶的动作打拍,将基本动作的训练渗透在其中,要求手指曲伸的节奏、速度与音乐相吻合,根据把握的程度来限制练习的遍数。

  4、区分乐句,了解节奏谱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我把抽象的音乐、节奏用具体的画面来表示,既降低了接受新事物的难度,又有利于表述,提问1、听一听,看一看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出示四根茶枝)小朋友就说有四句。2、根据节奏谱打拍(让幼儿在复习动作的过程中熟悉图谱的作用、变化)3、谁来说说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冒一个芽?有的地方会冒两个芽?(根据音乐幼儿会说快慢不同)总结:原来这四句中第二句最快,其他三句的速度是一样的。

  出示图谱,创编舞蹈动作,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提问:1、今天我们要编个采茶舞,那快的地方用什么动作表示,慢的地方用什么动作表示,(让幼儿根据冒芽数量的变化,结合音乐来感受到乐曲旋律的变化,引导到动作、情绪上的不同。请小朋友自己根据音乐动一动,并且个别幼儿示范,体现幼幼互动的原则。最后总结,节奏快的地方采茶的速度要快,手甩的范围要小些,否则来不及。

  出示一片高低、疏密不同的采摘画面,认识图标,创编有序的动作。

  1、请你们看看学一学这些阿姨是怎么擦小哈的,为什么这样采,通过画面的不同,激发幼儿在不同方位创编动作。有的会说在采矮一些的茶树时要蹲一些的弯着腰,在高好的地方还要踮着脚,太高了需要用搭勾把它拉下来,幼儿长的少需要挑开数值找一找,有的还戴了草帽,幼儿在卷衣袖……根据幼儿说的形象出示图标,让幼儿了解图标的含义,将幼儿的认识转换成长时间的保留没,广泛了创编的素材,缩小了动作同化趋向模仿的可能性。范让幼

  2、儿知道舞蹈的创编步骤,一师幼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幼儿自由选择图标并表演,用摄象机拍摄。能力弱的可以编一二句,然后几个人组合,幼幼互动体现合作的快乐。

  请部分幼儿讲解自己是怎么排列图标的,并表演,带领大家一起跳。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肯定和接纳他们的独特审美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创造快乐。)

  播放录象将幼儿的情绪提升到了高潮,那些平时不愿意表现的孩子看到,自己也能优美的表演以后,增强了信心,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出舞蹈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要求,如表情、节奏上的把握,同伴间太挤等。

  为了让活动的激情继续,在教学手段上就要带给幼儿一种新鲜感,在提出舞蹈要求后提供一个场景、道具等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激发了孩子的表演欲望,而且通过场景有机的布置。有效地控制了同伴的碰撞。

  延伸活动。

  采茶扑蝶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专题是大气圈的最后一节,是学习了大气圈后的小结。教材通过 四 个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来突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具有前瞻性。 通过了解 地球上出现的 主要 大气环境问题 —— 它们形成的原因 、 对环境的危害 及可采取对策。 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关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地球上出现的 主要 大气环境问题,知道它们形成的原因 、 对环境的危害 及可采取对策 。

  教学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 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与交流,学会 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和发散 性 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 形成 更加强烈的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 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球意识”,故确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措施。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教师讲述在前;学生活动在中,学生评价和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抓住时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

  1、网络收集资料法和汇报交流法——分大组选定研究课题,再分小组合作上网查资料,选取内容,制作地理课件,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并推选小组长和汇报交流的同学。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在重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三 ,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约2分钟)

  多媒体课件放映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图片,教师配以画外音( 创设学习氛围) :近几十 年来,除了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外,世界经济也在高速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特快列车,在 21 世纪的大道 上 正高速奔向高度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你看,城市里到处在建设,到处起高楼,到处盖新房,到处是脚手架。世界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人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不安了。异常的气候现象正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的产生威胁。

  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人类的各种活动引发了哪些异常的气候现象?

  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温室效应,臭氧洞,酸雨,城市的热岛雨岛......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约29分钟)

  1, 出示漫画 “ 地球出汗了!” 并提出问题: 地球怎么啦?

  然后出示 “ 全球气温上升图 ”,提问:

  一百多年来全球的气温有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后得出结论: 一百 余 年间,全球的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3—0.6 ℃ , 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教师补充: 甚至有科学家预言,到21世纪末,地球将没有真正的冬天。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之一是温室效应。

  2、研究温室效应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温室效应的概念、主要温室气体)

  请其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3、教师提出问题: 有人说,全球温度上升,是件好事啊!冬天暖和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可以不用穿棉袄 了。此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海的暖冬天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就很容易理解全球气候变暖。

  请学生思考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对我们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只可能对局部地区带来好处,从全球角度来看,在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造成的损失更大。 简介课文第 104 页专栏《海岛小国的空间危机》。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看来 弊远远大于利, 那么,人类如何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 其 危害 ?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呢?指导学生看课文第 107 页找到答案。讲到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之一: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时,引导学生联系朱泾镇上煤气管道改造,有的同学家里已经使用了天然气。

  教师简介课文第 第 107页, 专栏 ,并讨论国际主要气候条约。

  4,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 大量植树造林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教师总结: 第一,过量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植物吸收能力,地球仍将变暖。

  第二,温室气体不仅有CO2,还有 其他气体 。 然后指导学生 看课本P 105 页 的 《 主要的温室气体 》 表, 指出 这些温室气体的含量虽小但增长迅速,而 且 难以通过绿色植物吸收。

  此时,学生容易产生误会,认为植树造林没有效果我们就没必要去搞绿化了。教师一定要说明:虽然 大量植树造林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 ,但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气候变暖,还有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等作用。

  5、教师 (过渡)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也知道城市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干预最强烈的地区,那么城市的气候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下面请研究城市热岛与雨岛的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城市热岛的定义、成因、减轻措施和后果,城市雨岛概况等)

  教师总结概括并简单介绍五岛效应。

  6,出示漫画“雨中垂钓”引出酸雨。

  看影片“酸雨”(主要内容: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等)。

  然后出示世界酸雨区图,引导学生指出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93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

  7,简介我国酸雨情况: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学生掌握我国酸雨的分布及类型。

  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专栏“补天” -臭氧洞

  教师(过渡):大自然不仅给予地球生命、大气和水,还给了它一件“保护层”——臭氧层。但是现在这件衣服破了,它是怎么破的呢?

  教师设问:?什么物质消耗了臭氧层中的臭氧呢它是怎么被消耗的?

  结合化学知识,写出化学方程式。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或设问,归纳出方程式,解决难点。

  9,阅读课本P110-111相关内容,归纳臭氧洞的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资料,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臭氧洞的影响,并做好记录。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交流归纳“臭氧洞的影响”。

  (三) 课堂小结 (表格形式,约8分钟)

  表格:学生填入相应内容并找出大气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和措施方面的共同点。

  此表格也就是本节课的板书即知识内容要点。

  教师特别强调:1,需要全球协作, 举例我国松花江发生水污染事件 。

  2,发达国家因排放量大,更应承担主要责任。

  最后教师指出:蓝天是全世界的蓝天,地球是全世界的地球。

  (四)布置课外作业:练习册(约1分钟)

说课稿 篇7

  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高中历史说课稿http://www.akqp.com/lishi/gaozhonglishi/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说课稿 篇8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本课的第一层次我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并总结规律。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看”: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导入,由“猜图”引出后面的排列,并指出像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后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

  2.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于是,我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同理圈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再次验证规律的操作题:让学生自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一一对应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规律。这样既能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又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于是我设计了“考考你”的环节,提出问题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则可以利用规律或者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决。另外问题2:“把16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仿照上面来说。然后把两种问题比较一下,为什么两小题的条件都是16,但结果却不一样呢?这样的设计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二)本课的第二层次,学生接着探索两端物体不同的间隔排列规律。

  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

  我直观出示一组间隔排列,让学生观察与之前的不同点。那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再通过圈一圈的办法发现正好能一一对应,就很直观地能发现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三)第三层次,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规律的应用。

  接下来的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则是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了。利用三男三女来根据指令排队,生生互动。第一个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个指令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里的解决办法不限制学生,可以多样。

  游戏继续:出示4个男生图,让学生利用先前准备好的学具先合作摆一摆,并找出最少需要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一系列的活动则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第四层次 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开展了哪些活动,采用了哪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活动,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成功者,因为间隔排列的规律不是教科书或老师告诉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使探索规律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学的态度,既要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虽然过程有些艰苦,但成功的快乐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出示红花蓝花一一间隔排列围城的花环送给兔子,这个间隔排列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让学生从排成一排的间隔排列中转而提升到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中去,并引导学生将封闭的间隔排列转化成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希望孩子们能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发现规律。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滚滚长江”是“中国的河流”这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河流---外流区为主”后,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本课时是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重点。长江这一课时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标准理念。因此,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

  ②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2)能力目标:

  ①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②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

  (1)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

  (2)难点: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防洪治理、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世界第三,举世闻名。学生平时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已学过《中国地理》的政区、地形等知识,以及前一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已有所认知。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学生表现他们才智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法引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当前课堂教学重点要加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如下:

  (1)能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图等直观教学,说明源流概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方法及课程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辅以启发诱导式、比较式的教学,分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如下:

  (1)利用水文数据分析第一大河原因,通过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各河段特征,并探究长江落差最大、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

  (2)讨论长江洪水造成威胁最大的河段以及如何防洪治理,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体现,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

  2、教学手段。

  为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音像及幻灯片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地图、图表”等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设计。

  1、教学设想。

  “滚滚长江”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章节,与以往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授课顺序按如下环节展开:

  “新课导入——源流概况——水能开发——黄金水道——反馈活动——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师生互补)。

  提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相关长江资料,课前互相交流阅读,增加对长江的知识理解;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长江相关地图、数据、图表、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

  (多媒体课件能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汇总大信息量。形象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授课过程。

  步骤及时间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

  新课导入

  4分钟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课件;展示长江奔流及沿途风光;

  学生颂读赞美长江的古诗词,师将部分古诗词板书黑板上。 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的动态信息,使学生自然萌发热爱长江的情感,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一)长江源流概况

  (20分钟) 活动:读长江水系图(课件),并在课本P46水系图中描出长江干流。

  1、找出长江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结合歌词讲解)

  2、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动笔描绘长江水系干流图,让学生直观感受

  通过读图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运用比较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推论综合长江各段开发治理措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认知和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

  4、讨论: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与中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比较;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水文特征比较;

  (以上均利用数据说明,课件展示)

  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湖泊;

  (课件展示部分支流、湖泊景观图)

  6、找出长江不同河段名称(直接指导读图);

  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7、结合“长江干流纵剖面图”讨论上中下游河段特征(学生讨论),并找出长江落差最大河段;

  8、小结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9、“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如何治理)

  (二)上游水能丰富

  (8分钟) 10、结合地形分析水能丰富河段及原因:

  源头---宜宾:一、二阶梯交界

  长江三峡:二、三阶梯交界

  指出长江三峡位置(课件指示);

  指出葛洲坝、三峡水电站位置(展示图片)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究,学会交流合作,突破难点。

  适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人地和谐发展观。

  (三)黄金水道

  (4分钟) 11、想一想:为什么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课件展示)

  ①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______千米。

  ②长江货运量占国内河货运量的_____%。 直观数据,简单明了

  练习反馈活动

  (7分钟) 12、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及所学内容回答:

  ①长江发源于 高原的 山脉,注入 ,全长 千米。

  ②长江干流自 以上为上游, 以下为下游,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和第 级阶梯的交界地带。

  ③长江水能最集中的河段是( )

  A、三峡 B、中游河段

  C、宜宾至重庆 D、源头至宜宾

  ④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是 。

  ⑤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有

  。 提问学生及疑难解答;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达到反馈的目的;

  课件讲解,学生当场完成。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 13、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主要支流、河段划分、名称

  河流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人地关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14、作业:填充图册—长江

  15、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结束新课。 理清思路,加强系统理解,为下节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作伏笔。

  歌曲首尾呼应,愉快结束,回味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地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简洁概括本节课知识内容体系,有利于系统理解记忆。

  二、滚滚长江

  (一)源流概况

  1、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

  2、长度6300千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3、主要支流,湖泊

  4、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宜昌、湖口

  5、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二)水能丰富河段——上游:源头----宜宾

  长江三峡: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

  (三)黄金水道:通航里程7万多千米,货运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六、说设计心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舞台,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内容主要的设计心得如下:

  (1)采用读图自主发现知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本节教学设计中,主要是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归纳,认知理解教学重点。

  (2)通过影音歌曲、探究讨论、练习反馈等活动,学习的学习兴致极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分析探究能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强调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样,力求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激烈讨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将学会研究河流的基本方法,更将在热爱长江、开发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协调人地关系”等价值观上达到共识,优化传统教学效果,具有创新意义。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说目标: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难点:

  1、运用写人类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教法: 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学法: 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采取“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深入课文,感受人物

  (一)重点交流

  第一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一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交流:从“我”与“老教授”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进行反馈。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二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二次交谈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总不忘”、“真不错”、“谢谢你”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格。

  第三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三次交谈的内容。

  2、交流:老教授说“我”的琴声给了她快乐和幸福,你认为这样的话有什么作用?

  3、小组交流。

  (二)抓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诚无私。

  教师相机点拨:

  1、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体会出老妇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不断地努力。

  3、指导朗读:就这样,我们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音乐、温馨的感觉中,你能把这样的温情留驻心头吗?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的设计,重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悟人物的品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并且从中学到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角色扮演,感情升华

  自己找伙伴,两人选择喜欢的一次交谈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设计此板书,是为了学生能够孤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实用的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2.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3.实用的说课稿四篇

4.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5.实用的说课稿4篇

6.实用的说课稿3篇

7.【实用】说课稿3篇

8.【实用】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