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9 13:54: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河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知识。因为只有了解眼球的结构,才容易理解视觉的形成。本节教材在讲述正常的视觉的基础上,还讲述了异常情况和卫生保健知识。由于眼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器官,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节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因此,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关于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的对比,我觉得这样能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眼球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内容作为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睛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4、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立了两个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视觉的形成过程。它们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眼球的结构” 、“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等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有关多媒体课件介绍:

  第一、导入新课。讲课前,我在屏幕上演示了一些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上课状态,然后问学生“刚才,你们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优美的画面,说明你们产生了视觉。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眼睛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这样导入课题的过程轻松、愉快、自然、流畅。

  第二、“眼球的结构”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利用眼球模型和课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知识为手段,让学生熟悉眼球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由于课件中眼球的结构清晰,学生一看就清楚各结构的名称和位置,如角膜、虹膜、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等。其中,瞳孔“在光线暗时会放大,在光线强时又会缩小”,这段是用比较猫的瞳孔在光亮和黑暗情况下的变化说明的,形象逼真。晶状体会通过睫状体内的平滑肌进行调节,曲度会变大变小,这些动态变化学生看了以后很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第三、“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在这里我运用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比较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更直观一些。

  第四、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眼教育”的极好时机,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了近视眼的预防知识,同学们都很感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五、讲完课后,我设置了四道习题,通过这些习题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了一遍,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

  第六、本课结束了,我在屏幕上显示了温馨的祝福语:“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的视力,用你们明亮的眼睛去欣赏祖国的美好河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依据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前一节课“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强调的是意识来源于物质, 表明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 是属于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而本课“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让学生弄清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帮助学生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历史和现实条件为基础,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4)“知识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中体会基因的神奇之美,并从人类的意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来体会思维(意识)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过欣赏课本第21页的唐诗和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从中体会唐诗和漫画的艺术美和思辨美,要求人们看问题要端正立场。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四)教学难点:

  (1)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展示古诗朗诵、漫画展示, 录像幻灯应用等,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形成。

  二、说教法:

  为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讨论法、归纳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哲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对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同的人对猪的不同认识等。

  2 、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案例—— 阅读教材——热烈讨论——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进行讨论。

  学生列举事例(如:克隆技术、对“非典”病毒的研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概括总结:

  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

  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提问:这句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要创新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参加实践,努力学习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1和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

  1、教师出示小猪图片,问:猪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看做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知识要求同,更要求异,需要不断创新。

  2、教师设问: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有正误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

  (1)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下它三年何妨 穷人:放你娘的臭屁

  材料二: 唐诗:“桑条无叶土和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材料三:请同学看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对相同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反映?这对我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评论也会不同。即:

  立场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立足点。

  (2)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材料二:

  树上有三只鸟,“啪”,开枪打中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议一议:

  1、李商隐和叶帅为什么同时写黄昏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对树上还有几只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

  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对晚上坟地绿光,人们有哪些说法?

  材料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行为呢?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加工的过程,选择什么与怎样加工,在与人们利害无关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原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识性质的正误和数量的深广度,就会影响对新的信息的认识。所以,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取得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学习科学理论,以正确认识事物。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确认识呢?

  (学生总结)只有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此,我们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2和3,并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过程和方法目标1和2。

  五、说板书设计

  意 1、意识为什么能正 从认识客体来看

  识 确反映客观事物 从认识主体来看

  能 从认识基础来看

  正 客观原因

  确 2、产生正确认识和 立场不同

  反 错误认识的原因 主观原因 世界观不同

  映 知识构成不同

  客

  观

  事 3、我们应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物

说课稿 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同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

  调达:见利忘义恩将仇报

  二、指导表演课本剧。

  (一)、指导人物性格分析。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来吗?(想!)

  2、要演好课本剧可不简单,我们应该诊所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剧中有哪些人物。(根据回答板书:

  王妃、国王、乌鸦。)

  3、知道人物后我们就要着重分析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看课本总结王妃、国王、乌鸦的性格特征,并告诉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缠"体现王妃的任性。国王的性格特征。"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九色鹿。""无奈、只好"说明国王良知未泯。

  [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台词表白。

  1、表演课本剧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台词,有感情有个性的台词是一出好的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背好、表达好台词呢?首先请大家画出课文中的台词。

  2、根据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谢谢你的救命之恩。……终身受你的驱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图报了。""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来了!""陛下,你知道吗?……天下人笑话吗?"

  1、要想很好的表达出台词,首先必须熟记台词。

  2、生读台词。

  3、光读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通过读是别人认识人物是怎么样的.

  4、指导感情朗读.提示加上动作,配合神情.

  (三)、指导修改剧本.

  1、要想是我们的课本剧引人入胜,我们还需要适当改动课文.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板书: 增加台词 减少旁白

  2、指导修改。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如果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怎么样是千恩万谢呢?

  生尝试表演。

  3、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修改剧本。

  [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当众表演,学会评价。

  1、自由合作练习进行表演。

  2、点名上台表演。

  3、点评。

  4、评选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组。

  四、诚信格言的补充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总结:

  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儿童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儿童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儿童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儿童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幼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儿童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幼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儿童并未见过,因此,幼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幼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儿童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儿童盲目探索的

  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儿童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幼师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儿童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儿童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儿童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师组织儿童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儿童与儿童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幼师为儿童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儿童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

  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幼师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儿童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儿童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幼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幼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儿童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儿童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儿童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幼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儿童自己记录结果,儿童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儿童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儿童思维。

  7、延伸活动:(请儿童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幼师让儿童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儿童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 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 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 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 了阅读的主人.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二:说三维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 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 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四:说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 你读过哪些书 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 悟

  (二)自主感知

  1,轻声自读:问题是,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速读:问题是,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大胆提出来.

  (三)品读积累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读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 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 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五)拓展迁移

  搜集课外读书名言,完善《读书名言精评》.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我将从课标要求、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 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及其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学生:①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的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第二方面: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

  所以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方面:编排体例

  本单元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应用和拓展

  下面我以本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为例说说本单元的编排体例: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紧接着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第四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横向的整合:

  本单元教材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材料充满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加法结合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对于简便计算部分,怎样计算更简便不能一概而论,是要求学生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整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在1——3年级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对以后的小数、分数以及百分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

  第五方面:教学建议

  关于运算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一、两节课就可以掌握,但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材却在练习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提前估计好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预设,及时的处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幻灯片16)如(40+20)×25 和47×23+23×53两种直接应用运算定律的, 102×45和38×99+38是两种变形应用的例子, 18×45-8×45和99×23是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减法中的变形,还有加减混合,和三个数的和或差的扩展,这么多种类,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我们将它们分为几个梯度,规定每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

  第六方面: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教师都应适当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我班高猛同学平时上课一言不发,但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表现积极,这样就把发言的机会多次给了他,无形中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计算时,是否拥有准确运用公式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我班李响同学在向同学们讲解他所做的题时能够说出做题的依据,这时在趁机提醒大家要向李响同学一样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表扬了这位同学。

  2、情感评价:亲其师,信其道,播散爱的种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对学生评价,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的评价。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4篇

2.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4.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