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9-08 11:52: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下,教学内容为第96页至98页第五章第一节。本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运算率),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本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小船航行的距离和方向两个要素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3)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质:大小与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是为高一后半学期学生设计的,尽管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对向量的认识还比较单一,仅仅考虑其大小,忽略其方向,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向量概念也是这节课的难点。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多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相等的有向线段让学生进行辨认,加深对向量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会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读写已知图中的向量。会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Ⅰ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以下两点:

  (1)由教材的特点确立类比思维为教学的主线。

  从教材内容看平面向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与物理学中的有向线段,矢量的概念类似。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类比作为思维的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通常学生对于概念课学起来很枯燥,不感兴趣,因此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Ⅱ教学手段

  本节课中,除使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计算机演示的作图过程则有助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更易于对概念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Ⅰ知识引入阶段---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具体的向量的实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线,中国象棋中”马”,”象”的走法等。这些符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有向线段的概念,有向线段的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明确知道了有向线段的起点,方向和长度,它的终点就唯一确定。再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3)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进行归纳,深化,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么?

  ②向量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③向量与数量的区别是什么?

  同时指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Ⅱ知识探索阶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线向量,并且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2)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平面设计》。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分析,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简单平面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在掌握了图像获取及图像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它们应用于平面设计中。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学生,在教学中我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任务设计灵活,这样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比较容易上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发展的空间。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图书封面作品,甚至有自己个性的封面作品。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平面设计的概念。

  ②掌握图书封面的组成及一般包含的元素。

  ②学会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图书封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任务需求,引导学生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②通过分组协作创作具有个性的封面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对平面素材的合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图书封面的设计;因为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难点是平面设计的创意;因为初二年学生刚开始接触平面设计,对于合理运用平面素材的能力有限,要设计出有创意的平面图案作品比较难,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对比、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展示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

  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究、协助学习,实践操作等方法,并让各大组的组长负责解决本组学生的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安装了图像处理等软件的学生机

  3.本节课课件及相关素材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感知概念

  首先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在欣赏过程中去强烈感受平面设计的优点。

  再展示几幅精彩的有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为后面的设计创作作好铺垫。

  接下来请学生看课本P36理解什么叫平面设计,我再补充讲解(简单地讲就是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人们,让人们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平面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展示封面,探究学习

  展示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与学生共同分析图书封面的组成(封面、书脊和封底三个部分)。

  然后请学生翻开课本P37自己学习“读一读”,强调注意封面(要突出展示书籍内容)的重要性,并划出它们一般包含的元素。

  [设计意图]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

  3.任务驱动,灵活设计

  学习了封面设计后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设计图书的封面,然后告诉学生设计时还要用到前面所学知识,并让学生一起简要地回顾前面知识(图像的获取及图像的处理)。

  展示任务一:设计《中国探月工程》图书封面

  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中的效果图,也可自己构思设计,并提供相关图片素材及网上链接。

  展示任务二:为本校校报《新雨》设计封面

  提示学生能力较强的可选择任务二,并提供《新雨》内容简介 ,学生要先阅读,再设计。图片可借用D盘上的图片素材(学生机上有),也可上网查找。

  学生活动:小组(2人)灵活选择任务,自主探究、协作设计

  组长活动:负责解决本大组疑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个别问题

  作品提交:

  学生完成设计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交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索意识及创新能力。

  4、展示评价

  展示一些学生作品,让学生举手表决有创意的作品和失败的作品,然后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存在不足及优点所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平面素材及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5、教学小结

  借助课件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6、拓展延伸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2-3人一组)合作设计一个平面作品参加校级比赛,主题不限。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首先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而后又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接着通过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通过自学与协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

  第三、利用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灯与光》,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准备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教学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学习活动,树立合理选择材料的意识,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本单元需二课时。第一课时为学习指导阶段,通过灯饰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习,初步形成设计意识。第二课时为设计制作阶段,通过创意物化过程的实践,促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这里重点说第1课时。

  考虑到小学到中学阶段美术学习的递进关系,及本校学生美术学习状况呈现不同层次等因素,我把课题定为《灯饰DIY》,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前提,了解灯饰制作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为基础,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技术意识为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创新体验做好铺垫。本课是设计思维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切入点。

  根据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目标及教材教学要求,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1、能够选择纸制材料制作圆筒造型灯饰,尝试运用装饰手法美化灯饰。2、了解灯饰造型设计方法及灯饰材质的'选择和处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灯饰装饰手法及制作方法,学生能获得一定灯饰知识与技能。2、通过赏析引发学生进行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处理材质。

  3、拓展延伸,倡导“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灯与人们生活情感关系。2、感受灯饰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3、培养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设计活动是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灯饰装饰手法及制作方法。如何让学生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关键,所以本课教学难点是灯饰造型的创新设计及材质的选择和处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中学学习阶段,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标准来说,是学生“从美化身边环境”学段递进到“形成初步设计意识”学段的衔接点。课前对本校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小学有正常开设美术课的占少数,还有个别学生小学没上过美术课,造成美术各阶段的学习呈现断层。

  学生喜欢手工制作课程,有自己的审美观及需求。平面造型设计制作有一定基础,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图例能了解灯饰制作的基本方法,参与体验活动积极性较高;但对于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及材质的选择和处理上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的设计意识不强。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合理利用材质和工具进行操作实践,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进行创意制作,是构成设计应用领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动过程的本身。所以,我结合本校学情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把“DIY”理念渗透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性操作体验;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示范辅导;并采用延迟评价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突破教学重点。力求通过引导、启发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赏析中得到感悟,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及播放图片资料并结合教师的针对性操作示范,不仅优化课堂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由创设情境——探究体验——启发感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

  首先通过互动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灯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媒体展示美丽灯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自然过渡到探究体验环节。在探究体验这个环节里,我是按梯度设置问题引发学习动机,借用简单的圆筒造型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不受局限进行装饰处理,不仅为学生创建动手参与的空间;也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愉快,从而强化探究活动的心向,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点评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并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示范指导,突破教学重点。学生获得一定的灯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及突破教学难点奠定基础。接着以设问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进入启发感悟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赏析中得到感悟,引发学生进行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并引导他们选择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变废为宝,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颜色、形状、材质、灯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对课堂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传递“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为下节课的“创意物化”做好铺垫作用。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第三册第六课《百变团花》。

  一、 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里的一课内容。是剪纸系列课,它是由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艺术,它简单易学,装饰性和艺术都很强。开始通过此课教学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大胆尝试,活跃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三点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呈放射状的剪纸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剪团花,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合作能力。

  3、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4、教具准备:

  教师:剪刀、彩纸、双面胶、课件、范样、大树干。

  学生:剪刀、彩纸、双面胶、等。

  二、说教法:

  让学生再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算法和教师示范法及游戏进行辅助教学,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交流合作法

  (3)练习法

  (4)评价法

  四、说教学流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段魔术,想看吗?,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剪三下,让它变个样子,你们相信吗?那可要睁大眼睛看好了,来你们帮我数1、2、3,瞧,漂亮吧,哈哈,你们上当啦,这不是魔术,只是一种剪纸方式。它把剪纸和折纸结合在一起,剪出漂亮的图案。对了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变团花。——出示课题

  这时让学生带着激动的心情欣赏团花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团花的用途及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接下来学生根据教科书看书自学上的图示进行初步创作)

  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初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1、纹样、折法单一,装饰味不浓。

  2、为什么剪好后发现团花分成几大块?

  此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共同去解决吧。我们先从折开始

  (1) 折:

  图片上出现了不同的折叠次数的折纸图样,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折叠次数剪出来的形状是否一样。从而得出折叠次数越多得到的形状越圆。

  第二幅图片看谁折的好,让学生知道折叠是应注意边与边要对齐。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课件展示讲解,解决折法单一的问题。

  (2) 画:

  折完后我们就该设计纹样了,(出示课件)这些符号好奇特呀,这就是剪纸符号。在折好后的纸上画上你喜欢的剪纸符号一定会剪出美丽的团花。

  (那么我们在设计纹样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出示三个团花)这三个团花设计的纹样相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呢?哦,一定要注意纹样设计要疏密得当呀。)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运用剪纸符号进行归纳,解决纹样单一装饰味不浓的问题。

  (3) 剪: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把折痕处完全剪断

  剪,教师以示范的方式解决团花分成几大块的问题,让生通过观察明白团花为什么会分成几大块。

  (4) 最后以游戏来温故剪团花的制作过程,

  (四)学生再创作,形成技能。

  1、学生创作,体验创作过程

  2、教师辅导,学生形成技能

  设计意图是:使生进入再创作阶段,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兼顾全班的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全班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作品的设计制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体验完成作品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五)展示台

  以《朵朵团花开》为主题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大胆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通过这样的交谈方式,学生便学会了如何欣赏作品、如何发现作品的问题及如何评价作品。

  五、板书设计:

  百变团花

  剪纸方法:折 画 剪

  剪纸符号

  这样的板书设计充分体现图文并茂、直观明了、生动有趣,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的宋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果两直线平行》。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两直线平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4小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后,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的一个认知,是对以后进行复杂的几何证明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对两直线平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证明的过程的理解,(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并能简单地应用这些结论。能理解并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严谨的数学证明,并且以后会大量运用证明的方法与格式,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在以往的经验中知道,学生在接触文字语言表述的证明题的时候,对命题的条件、结论都比较模糊,不能准确确定已经条件及求证,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本节课设想使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实践。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草组哦,观察,思考,联系等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类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是学生真正陈我给教学的主体,土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要证明两直线平行,有哪些方法?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回顾,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为本节课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

  2、讲授新课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下面大家分组讨论议一议: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那些熟悉的结论?

  引导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3)让学生体验探究如何运用该公理对性质定理进行证明,以及体会证明的一般步骤。

  3、探究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两个命题的证明,

  小结: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注意:

  (1)在课本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

  (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结论是:角的'关系.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小结,是学生明确我们数学中的定理,以及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4、总结规律

  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实际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5、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补充练习,巩固已学知识。通过补充练习2,使学生能够发现一个数学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培养其实际运用能力。

  6、课时小结

  7、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总结归纳了证明的一般步骤.

  1.平行线的性质:

  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系统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平行线的性质及证明的一般步骤。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标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结合“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建议,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在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偏差,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

  2、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时,教师通过观察,就个别或整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通过应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在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通过作业,反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解读单元主题

  《望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等课文,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我关注到课文的编排主题,单元作文的编排,发现《习作7》是有关月亮的一篇想象作文,与《望月》一课是紧密相关的。我们领悟到编者的意图,梳理出了本单元的相关的知识点与训练点:

  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望月》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标》对高年段的阅读要求有:(见灯片)

  经过思考,我对年段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得出了这节课设计的指导纲领(见灯片)

  解读文本:

  《望月》本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着重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美,这一课对于月文化的汇集,通过古诗的品析,恰恰能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让学生明白“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本课主要是以孩子的眼睛看月亮,月亮的美是一种奇妙的美,幻象的美。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在这里设置读写结合训练恰恰能为《习作7》做好铺垫。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册的学生是步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和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综合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见灯片)

  三、“结合年段”说学法

  考虑到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

  四、“板块推进”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开始说教学流程。我把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1-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14-21自然段。

  第一课时,我将分四个板块完成,分别是:在聊天中相遇——走近月亮;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第一板块:在聊天中相遇,走进月亮

  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围绕“看到月亮会联想到什么?”的话题谈话,创设了一种喜爱月亮的课堂环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板块:学生在读书中相识——整体感知

  此板块分为两部进行:其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其二、整体感知。

  《课标》要求高年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特别关注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我是这样引入:课文写谁望月?除了写他们望月,围绕月亮,他们还干了什么事情?

  带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指导抓住事件的要素来进行概括大意,达到训练的目的,体现高年段的学段特点。

  第三板块:在品析中欣赏——“月光之美”

  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品情意,图文对比品语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

  在“抓关键词句品情意”环节中,我抓语句中“安详、镀、跳动、伸展、起伏”等关键词,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例如:

  (1)抓“安详”悟情思

  我是这样导入: “安详”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和、从容不迫的神情,你在什么人身上看到过这种安详的神情?

  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这样的用词有什么好处?

  通过这样的品析,我们就感受到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2)抓“镀” 品表达

  ①给“镀”组词,抓偏旁理解本意。

  ②给“镀”换词,思考:用“镀”来表达有什么好?

  通过反问,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月亮不仅自身很亮,很闪烁,有金属般的感觉,同时也让周围的事物附上了光芒。让学生的画面丰富起来,闪烁起来。品出作者用词表达的精妙。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朗读。

  (2)“图文对比品语境”

  我出示一副月夜江色图,旁边配上第2自然段的第2、3句话。

  ①先让学生对比欣赏,说说欣赏的是图还是文字,为什么?文字美在哪?

  ②引导学生抓住“跳动、伸展、起伏”等词,品出这些词语让景物动了起来,赋予了它们生命,让我们欣赏到了这样一幅动静相宜的月色图,体会到月亮摇身一变透出的灵动的美。

  让学生在图文对比中感受到是语言文字所创设出来的奇妙的语境,让这个月亮是如此的灵动。同时渗透写景的方法指导:写景就应抓住景物的特点,关注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巧妙地把自己情思融入其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板块:在赛诗中沐浴——“古诗之美”

  “分类品析体情结,补充背景入意境”(精读指导学习课文3-13自然段)

  课文赛诗部分共出现了6句诗句,这些都是古诗,都是旧知,怎样上才能避免陷入解释诗意的旧框框之中,上出教学的实效与广效?我是这样思考到:

  高年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所以“入情景、体情结”让学生喜爱月亮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于是,我采用“分类品析,补充背景”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

  在感受古诗句中月的深刻含义之后,由省略号引入,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我和学生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进行“赛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为课文的14-21自然段,我分为两大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设境研读,深思(学习14-20自然段。)

  聚焦“月亮像什么?”,从三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思考。

  首先是“月亮像什么?”学生找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相关语句,具体交流小外甥是如何抓住月亮的特点来进行想象,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月亮变化的特点,历经“合理联想”、“大胆想象”的过程,来说说“月亮像什么?”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其次,找出文中描写小外甥的语句,划下来,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交流、汇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感受小外甥的聪明、活泼,指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人物之间的心里感受;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全班情景朗读,在情景中理解“绘声绘色”,指导学生感受理解“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升华情感。

  第二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聚焦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一句,提出问题“如果把省略号改成冒号,你会写些什么?” 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进而,抓住文本空白点练笔写一写。

  五、说板书

  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附板书体现了学法的渗透。

  25 望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说课稿11-13

成长说课稿11-13

重力说课稿11-11

蝴蝶说课稿11-07

长城说课稿06-09

《画风》说课稿06-10

《风筝》说课稿06-10

《压强》说课稿06-15

《掌声》说课稿06-28

《口技》说课稿06-30